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上·涪城月考)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è)    强(wán)    锐不可(dāng) B . 湖(wú)    订(qiān)    摧枯拉(xiǔ) C . 灭(qiān)    战(dū)    毫无志(dòu) D . 港(dí)    渡(hèng)    风浪静(píng)
  • 1. (2023八上·凉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A.众目睽睽 B.举世瞩目)。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C919平稳起飞,安全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此,他们 (A.zhuó B.zháo)力培育专业骨干队伍,全力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再接再lì (A.励 B.厉),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A.承载 B.承接)着国家意志、民族理想和人民期盼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 (1) 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②处

    2. (2)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乙

    3. (3)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1. (2023八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出彩

    “90后”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

    说起“90后”,可能很多人都会给他们贴上“自我”“叛逆”“享乐”的标签。而成长起来的“90后”们却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这一代人的独特风采。

    去年10月份,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舞台上,吉林女孩张超凡接二连三战胜对手,凭借不俗表现收获无数喝彩。但如果不去关注她的左臂,很多人可能并不会看出她在优异表现之外的特别之处。

    “我一直都觉得我跟正常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有时候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1992年出生的张超凡,虽然一出生就没有左臂,但这并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鞭策她成长为一名“美少女战士”。在小学拿到吉林省大道速滑(少儿组)冠军后,张超凡渐渐体会到母亲那些话的含义:“超凡,其实你只是比别人缺少了一个小零件而已。如果你自己努力,你就会变得很优秀。”

    就这样,张超凡从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全国演讲大赛冠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人们看到了“东方维纳斯”的出色经历。大学毕业后,张超凡创办了东北首家国学馆,成了“90后”美女校长。

    张超凡说,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的典型和代表,能够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去奋发前进,后来觉得其实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所以她想成为一个追梦逐梦的形象,让更多人看到其实她可以做得很好,大家也都可以做得很好。

    从学业走向创业,张超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生活总是会厚待努力的人——这是张超凡正在创作的一本书的书名。她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给青年人或者是给有梦想的人一些激励、鼓励。

    同样是1992年出生的“90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潘曜还没有走上社会,却曾到过地球的最南端,给南极做过“CT”。

    为适应南极恶劣环境,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潘曜也加强了体能训练。凭借全面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潘曜从60名预选人员中脱颖而出,2015年11月,潘曜成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查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带着1.5吨仪器设备奔向了南极。但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潘曜一路上经历了严重的晕船、呕吐,还经历了零下30度的低温和较低的气压,呼吸比较难受等超出预料的种种困难,但也没产生过后悔的念头,有困难来了努力扛过去就是了。

    潘曜在此次科考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极中山站到昆仑站的300米深冰盖进行内部结构的精细化探测。而光是设备安装就让潘曜的手指吃尽了苦头。

    “我们一共有7套设备。最难装那套设备应该是300多斤,螺丝也比较多,还比较小,拧的话拿厚手套不好拧,得拿薄手套甚至是光着手拧。光手拧就容易粘住,很冷的时候手碰到金属的东西就直接粘上去了。”潘曜说。

    在极昼、极低温和缺氧的环境下,潘曜时刻要关注雷达和冰雪监测仪的工作情况,每晚还要抱着四块25公斤的电池去发电舱为设备充电,之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潘曜表示,中国南极科考队经历了158天的考查,第一次获取冰盖以下0到10米深的温度数据。那些冰川学家就可以据此推演冰盖积累的整个过程。

    潘曜说,应该是我们扛起祖国发展大梁的时候了。希望每个人无论是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或者是在某些地方做些平凡、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吧!

    如今的“90后”生活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这不应该成为标签化的借口,反而应该是看好他们的理由。他们身上闪耀的属于这代人的宝贵品质,值得我们为出彩的“90后”点赞!

    1.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通讯标题使用的妙处。
    2. (2) 文章叙述潘曜在南极考查时安装300多斤设备,有什么作用?
    3. (3) 请简要分析张超凡如何能够“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的?
    4. (4) 文章中的两位主人公都以实际行动,展现出90后的独特风采,请谈谈他们出彩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 1. (2023八上·德阳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史蒂芬·威廉·霍金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着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B .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C . 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D . 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 1. 新闻背景有不同的类型。请参照下面的知识卡片,从表中的新闻背景中选择两个,判断其类型。

    知识卡片

    新闻背景的分类

    ①对比性新闻背景:将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过去的情况或彼一事物的情况写入新闻,以显示新闻的意义,这样的材料即为对比性新闻背景。

    ②说明性新闻背景:交代新闻事实产生的政治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思想状况或物质条件等,以及阐述新闻事物的来龙去脉的文字,就是说明性新闻背景。

    ③注释性新闻背景:新闻内容涉及一些受众不了解的知识, 对概念、术语、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文字,就是注释性新闻背景。

  • 1. 虽然消息最讲求客观、准确,但也隐含着作者的感情与思考。阅读《消息二则》,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1. (1) 表1-4《消息二则》写作目的及效果分析

      读者对象

      达成效果

      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

      人民解放军战士

      持中立态度的民众

      国民党政府及军队

    2. (2) 与消息不同,新闻评论明确地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用红笔圈画出文中表明作者立场和观点的语句。

      ②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画思维导图。(提示: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参考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一课中“学习任务二”的梳理方式。)

      ③上网搜索“人民日报钟声”,将搜索到的关键信息摘录在横线上,并确定本文的评论立场。

      摘录:

      评论立场:

      ④作者撰写新闻评论时虽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但也不能随意评价。引用事实或权威言论是增强新闻评论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方法,请从本文中选择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 1. 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构成,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开头的黑体字部分是电头。其中,“ “是发稿单位,“长江前线”点明了发稿地点,“二十二日二时”则表明了_。(由本报记者采访、写作、编辑、播发的稿件,电头可直接用“本报讯”。)正文第一句是导语,交代了 最主要、最新鲜、最吸引受众的新闻事实,其中“大约三十万人”强调,“已有”突出。其余是消息的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和深化。

    知识卡片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或句子。它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最吸引受众的新闻事实。

    请你用“//”在教科书上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结构进行划分,区分消息的导语与主体。

  • 1. 小文:老师,我发现消息里有一些内容并不是最新发生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这些都是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叫作“新闻背景”,即“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1. (1) 找出下面几篇新闻的新闻背景,并揣摩作者的用意。

      表1-7新闻背景及其用意

      新闻

      新闻背景

      作者的用意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 1. 小文和小语两名同学针对《消息二则》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他们讨论的片段。请你根据内容,把对话和表格补充完整。

     [片段一]

    小文:我觉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传递的信息比较复杂,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信息梳理一下?

    小语:我们可以试着用图表来梳理信息,这样就清晰多了。不过填写的时候要注意,相关数字千万不能填错。

    表1-2《消息二则》信息梳理

    部队

    渡江区域

    开始时间

    (预计)完成渡江时间

    已渡江人数

    东路军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二十三日

    中路军

    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

    三十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二十三日

    [片段二]

    小文:上课时老师说“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在这两则消息中,我感觉到作者在空间、时间等客观内容的表述上都十分严谨。

    小语:是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这两则消息中出现了许多地名,初读时我感觉既陌生又复杂,甚至觉得多余。但现在却觉得作为消息的内容,它们十分必要,因为⑥。(结合两则消息的内容写出其必要性)

    小语:我还发现,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是全靠精确的表述来体现的。有一些内容会用“大约”“左右”等表示估计的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比如课文中的“⑦”。(请用原文举例)

  • 1. (2022八上·北京期中) 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它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出自《呐喊》。 B . 《野望》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本诗描绘了秋天的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C .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时期的陶弘景。这是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 D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消息,作者毛泽东。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