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在材料来源上,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在写作内容上,其“起自耕农,终于醯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是一部以农为主,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书的作者是( )
    A . 氾胜之 B . 贾思勰 C . 王桢 D . 徐光启
  • 1. (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学问僧赴长安求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等。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佛教文化的传播 B . 文化艺术的繁荣 C . 政治制度的创新 D . 中外文化的交流
  • 1. (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佛经中的唱词): “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这反映出当时( )
    A .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 儒学吸收佛教思想 C . 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 D .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1. (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南充月考) 汉初墓葬一般比较节俭,当时的统治阶级都认为“以石为椁”是墓葬中的奢侈行为。汉武帝以后,帝王的厚葬现象开始十分突出,丧葬耗费尤为惊人,下层百姓也纷纷效仿,至于发屋卖业,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引起厚葬之风的原因是( )
    A .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社会习俗的奢靡 C . 统治者大力提倡 D . 选官制度的变革
  • 1. (2024高二下·南充月考) 图1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图1 

    A . 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 . 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C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 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 1. (2024高二下·南山月考) 《建都论》是明代陈建论述都城选址的一篇议论文。他论述的古代都城选址的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在他的心目中“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的是(   )

    A . B . C . D .
  • 1. (2024高二下·南山月考) 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A . 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 . 佛教与儒家文化相互融合 C . 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 . 中国文化对外辐射力增强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握……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 1. (2024高二下·嘉陵月考)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如表为其中部分代表,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

    “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

    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

    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A .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 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 . 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