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 (2)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 (3)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 (4)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 (5) 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 1. 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 .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uán)     伏(zú)新     断壁残(gèn)    吹毛求(cí) B . (mái)    (jí)难       (guā)呱坠地     味同(jué)蜡 C . (kān)护    (háo)啕     浑身(xiè)数     不可限(liáng) D . (fú)水     (zǎn)行     文采(zǎo)饰     销声(nì)迹
  •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福聚德的伙计们头脸干净,新鞋新帽,面带笑容,垂手而立,迎接着新年里的第一批客人。

    王子西      福顺,盯着点儿门口、胡同口,有要紧的主顾先喊一声。

    福  顺      (已经长成个大小伙子)放心吧,二掌柜!(下)

    王子西      过了正五过初六,过了初六还照旧,说话这年就过完了。

    常  贵      咱们大开张,对过儿大关张。

    王子西      全赢德那掌柜的就不是发家的样儿,伙计多吃半个馒头,他都耷拉脸子。

    常  贵      那边伙计也怪可怜的,跟掌柜的说说,怎么搭济一下。

    王子西      这事儿他想得到,别忘了,他爹也当过伙计。

    常  贵      这十来年了,我都没敢问过,玉升楼掌柜的真干过那么缺德的事儿?

    王子西      就为丢了几两金子,用这样的大秤(指墙上挂着的丈把长的大秤)

    把柜上的伙计,出门称一次,进门称一次。

    常  贵      老爷子就这么窝囊死的?

    王子西      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

    1. (1) 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 (2) 王子西嘱咐福顺“盯着点儿门口、胡同口”,其中“盯”字改成“看”或“望”好不好?为什么?
    3. (3) 选文中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对过儿大关张”相关情况对表现卢孟实有何作用?
    4. (4) 从选文看,常贵是个怎样的人?
  •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的一项是(     )

    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

    A .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B . 强调神似和写意 C . 具有高度综合性 D . 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 1.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蜀中鬼才”何石人,“年画社”出身。擅工笔人物,能在紫砂、陶瓷之上雕塑,精于在竹木牙角器上雕梁画栋 B . 家教老师改完那张试卷后表示该生的脑洞太大,自己大概是教不了了,还是另请高明吧。 C . 因为曾为村里立过功,他居功自傲 , 不把村干部当回事。 D . 老人一直骂骂咧咧的,不停抱怨命运的不公。
  • 1. 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雕liáng____画栋的大楼金碧辉huáng____,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biǎn____泛着辉光。门前停的是汽车、马车、绿____大jiào____,门里进出的是达官显贵、商____名流。福聚德已是____赫扬扬,名zào____京师。

    1. (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1. 在戏剧节招贴画征集活动中,右面两幅作品脱颖而出,请你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戏剧节特点的招贴画,并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

  • 1. 【新考法·情境式命题】阅读下面选文,请以编剧身份,从情节、对话等角度进行改编。

    除岁(节选)

    汪曾祺

    ①守岁烛的黑烟摇摇的,像一条小水蛇游进黑暗里。烛泪漓漓淋淋地流满了锡烛台的周身,发散着一种淡淡的气味,烛焰忽大忽小,四壁的光影也便静静地变化着。

    ②想不到适当的事情做,我移移坐在椅子里的屁股,轻轻地嘘出一口气。父亲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算盘珠子刷溜地响着,薄薄的关山纸一张一张地翻过。

    ③真的,过年了。

    ④“还好,亏不了多少,够开销的了。”[甲]父亲……

    ⑤父亲少年时节完全是个少爷,作得好诗,舞得好剑,能骑人不敢近身的烈马,春秋佳日常常大醉三天不醒,对于生业完全不经意。现在却变成一个老老实实的生意人,教人简直不能相信。我凝视壁上挂着的他的照像,想寻出一点风流倜傥的痕迹。

    ⑥“一到天明,你等着瞧吧,多少字号要在公会的名单上勾去了。广源、新丰、玉记……船多不碍港,客多不碍路,兔死狐悲,要是有点办法,谁不愿援之以手,然而自顾都不暇了,只好眼睁睁看着一爿一爿不声不响地倒。”

    ⑦[示例]父亲说着一手抓起茶杯把杯内的残茶往嘴里倒大概茶早已凉透了他用力打了个寒噤把茶都泼在痰盂里。(设计原因:从上下文看,父亲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不满意,此时父亲谈到无力改变的状况,心情是无奈与气愤的。利用“凉茶”这个道具和“倒”“用力打”“泼”等动作将父亲的不满具象化。)

    ⑧炮声又紧了,纸窗沙沙地抖了一阵。也辨不清是敌人的,是我们的。夜来,炮声就没停过,不过到紧的时候才教人一惊。

    ⑨“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乙]父亲……

    ⑩“写春联吧,年,总是要过的。墨已经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里,你拿来掺点水,炖在脚炉上,写春联的墨要熟,才有光。炉里该还有火,三十夜,要彻夜火烈。纸——怎么‘万年红’买不到?这是本城出的啊!没有就将就着用吧。”[丙]父亲……

    ⑪“大门后的联字换换,就用‘频忧启瑞,多,——多福兴邦’。”“福?”“福。大年下,用个‘难’字让老太爷看见要不高兴。”“那,‘忧’字为甚不换一个呢?”“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⑫夜深了,寒气愈重了,我拨拨火盆里的炭。“不行,一会儿就要支不住了,你去再搬点炭来加上去,回来,索性拿壶酒来。”

    ⑬ “喝,我久不同你喝了,今天不是个平常日子,我们爷儿俩守守岁,来,干!”

    ⑭我的杯子停在敲门声里。父亲掀开棉帘,一步跨了出去,我拿了蜡烛跟在后面,屏着气听着,心里不免有点忐忑,等待着什么事发生。

    ⑮门环又响。“哪个?”“是我。”“哦,是远翁,有什么事?进来坐吧?”“不,不,不,我这就要走,你门上封着元宝,怎能开?你不用开,不用开。”“有什么要紧事吗?前线上怎样了?”“很好,前线上,冲过去二十几里,扎到小杨村了,小杨村离麒麟坝还有四十多。我就要去,跟王团附一块去,把慰劳品带到团部,一天亮就走。”

    ⑯远翁顿了顿,提高声音继续说道:“你知道收上河一带稻子的是谁?”“谁?”“陈国斌,全是替敌人收的。”“陈国斌?是去年春上被驱逐出境的?”“是他,汉奸!”“现在怎样了?”“逮到了,他正想把稻子偷运过去,由湖里。在杨林溏就擒的。所有囤粮,全部搜到,明春是没大问题了。我已经在拜年片上写明叫同业能支持的还是支持,市面要紧。”“对,市面要紧。”“我大概得过两天回来,这事得拜托您。”“当然,当然。”

    ⑰ “怎么样,你今年?”“还好。”“你是百节之虫[] , ——”

    “见笑,见笑。”“哈哈哈哈”,门里门外一片笑声。一种压抑不住的真正的笑。

    ⑱“干。”

    ⑲“干。”

    ⑳父亲和我的眼睛全飘在墨沈未干的春联上,春联非常地鲜艳。一片希望的颜色。

    (有删改)

    [注] 百节之虫,死而不僵。俗语,意思是百足虫被切断后仍能蠕动不倒。比喻人虽死去,或家庭、集团破败以后,其势力、影响依然存在。

    1. (1) [析剧情]将选文改编为三幕剧。


      人物

      情节

      道具

      “我”、父亲

      父子交谈,谈论①

      蜡烛与烛台、书桌椅、茶杯、算盘、账簿、墙上照像、痰盂

      父子共写春联,②,添炭,父子预备喝酒守夜 

      笔墨、火盆、粗糙红纸、一对酒具、若干炭火

      “我”、父亲、远翁

      远翁敲门,③

      蜡烛、挂着棉帘的门、大门

      内外真心欢笑,燃起④

      写完的春联、酒杯

    2. (2) [赏个性]选文情节几乎全由人物对话推动。请你任选[甲][乙][丙]中一处,参照[示例]设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并结合人物身份、性格及时代背景等说说这样设计的原因。

      我选处,我的设计:    ▲

      设计原因:    ▲

    3. (3) [谈感想]舞台剧正式上演后,编剧团队需征集意见并改进。请你从演出者或观演者角度,结合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谈谈这部“战争剧”独出心裁之处。

      汪曾祺小说中真正见功力的,是那些谈不上有情节的,纯粹叙述生活的小说。汪先生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他的小说越到后来,越是返璞归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只是呈现情景。

      (汪曾祺写作风格网络热评)

      A.演出者 B.观演者

      我是    ▲

  • 1. 【学科素养】【新考法·情境式命题】读剧本,完成下题。

    剧 本

    题 目

    自习课。空调发出呼呼的声响,但教室里依然有些闷热。同学们正奋笔疾书,王老师在讲台上改着数学作业。佳佳悄悄埋下头,看起了课外书。

    扬扬 (用胳膊肘顶了顶佳佳,低声地)老师过来了。

    佳佳慌忙藏书,拿笔假装做题。

    王老师 (走向佳佳,面带微笑)什么好书?给我看看。

    所有同学都把目光集中过来。

    佳佳 (挠挠头,把书递过去)《明朝那些事儿》,介绍明朝历史的,能增长知识,语言也风趣生动。

    王老师 这是语文书推荐阅读的名著吗?

    佳佳 (红着脸,额头上渗出汗珠)不是……

    王老师 (严肃地)“五个一百工程”推荐书目里有?

    扬扬 (① )本来可以有,但是真没有! 

    大家哄笑起来。

    王老师 (白了扬扬一眼,转过头来,盯着佳佳)时间这么紧张,马上要中考了,多做点习题!

    佳佳 (站起来,鼓起勇气)王老师,② 。 

    王老师 (把书还给佳佳,轻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既然这样,大家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可以读点好书,也算是一种调节吧。

    ⑴【思维能力】根据情境,补全①处的舞台提示,并说明理由。

    答:

    ⑵【语言运用】根据情境,补全②处的人物对白。

    答: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