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水浒传》

    任务一合理规划,阅读整本书

    《水浒传》篇幅较长,建议用八周阅读,除在书上作必要的批注外,还可以运用下面的表格记录整本书的阅读进度。

    表6-7阅读进度记录表

    周次

    阅读时间

    阅读范围(页码)

    情节概括

    人物特点

    阅读心得

    反思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 1.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府正处于鼎盛时期,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时,贾府已穷途末路,种种变化让人唏噓。鲁迅评价《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了解课文中出现过的探春、凤姐、李纨鸳鸯、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结局。
  • 1. 细读课文中描写宴席的片段,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 (1) 【“好笑”与“不好笑”】参考下面的提示,探究刘姥姥的话能引得众人“大笑”的原因。

      >大观园中的众人平时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平时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

      >平时接触到的是怎样的人和事? 

      >如果删去刘姥姥的动作描写,这几句话还有这样的效果吗?

      >如果刘姥姥将这几句话说给她同村的人听,他们会觉得好笑吗?

    2. (2) 【“笑”与“不笑”】根据课文,补全阅读报告中的内容。

      “笑”与“不笑”,同样精彩

      ——以《刘 姥姥进大观园》为例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在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哭一笑都写得无比精彩。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众人的笑情态各异,种种不同的笑态皆切合各人的身份、地位、气质、个性。如史湘云豪爽、不拘小节,“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①;宝玉②;王夫人③;薛姨妈④;探春⑤;惜春⑥。从这些丝丝人扣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品的精彩。

      然而,在这场笑“宴”之中,还有一些未笑之人。凤姐鸳鸯等人不笑.是因为⑦;李纨、宝钗等重要人物也在场,但作者却未提及,结合这些人的身份和性格会发现,李纨身为寡妇,平时敦厚朴实,对捉弄刘姥姥的行为本就不太赞同,所以很可能她并没有笑,于是作者未提及;未写宝钗也可能是她未笑,因为她⑧

      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笑”是如此生动传神,“不笑"又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逻辑,可谓精彩纷呈。

    3. (3) 【“早知道”与“竭力演出"】刘姥姥对于凤姐、鸳鸯二人的捉弄早就了然于心,可她仍竭力配合完成了这场演出,请参考下列对刘姥姥的评价,简述你的看法。

      对刘姥姥的评价:①人情练达的“智者”;②装疯卖傻的"粗人”;③饱;经沧桑的“庄稼,人”;④知恩图报的“谐星”。

  • 1. 阅读《红楼梦》第三十九到四十二回,完成相关任务。
    1. (1) 在下图中填入院落名或人名。

    2. (2) 借刘姥姥这一乡野村妇的眼光来看大观园,有什么作用?
    3. (3) 刘姥姥回家后会如何向邻居讲述她在“秋爽斋”的经历和感受?请模仿刘姥姥的口吻复述。
  • 1. 阅读刘姥姥的履历表,说说你对刘姥姥的初步印象。

    表6-6刘姥姥履历表

    人物

    刘姥姥

    绰号

    母蝗虫

    年龄

    七十五岁(二进贾府时)

    家境

    家中贫寒,靠两亩薄田度日

    主要家庭成员

    女儿、女婿 外孙板儿、外孙女青儿

    与贾府的关系

    她女婿的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力 ,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三进贾府

    一进贾府:因家中连过冬的一应吃穿都没钱置办,到贾府寻求救济,得到王熙凤赠予的二十两银子

    二进贾府:因“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喜爱和厚待, 得以游览大观园

    三进贾府:在贾府败落后,搭救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 1. 请认真研读课文,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

    表6-5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

    任务名称

    自主完成/合作完成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学习任务一认识刘姥姥

       

    学习任务二游览大观园

       

    学习任务三探究“笑”的艺术

       

    学习任务四感受悲剧命运

       
  • 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奉为集“智”和“忠”于一体的理想人格。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却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请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你对书中诸葛亮的形象有何评价?请以《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佐证你的观点。
  • 1. 阅读《三国志》中的《隆中对》选段,完成文后的讨论。

    隆中对(节选)

    【晋】陈寿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隆中对》中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寥寥数语带过,而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特别吸引人。

    小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为什么史书和小说会有这样的差异?

    小文:①

    小语:原来写作内容与文体息息相关。我在《三国演义》中,除了看到《三国志》中《隆中对》内容的摘录,还看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影子。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怎么看?

    小文:我认为《三国演义》不是对《三国志》的简单改写,而是再创作。这样的写法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启发:②

  • 1. 课文 《三顾茅庐》 的篇幅不长,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在课文中画出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与同桌分角色朗读。再从“勇”“急”“莽”中选一个字评价张飞,并简述理由。

      我选“     ”字。     

    2. (2) 刘备寻访诸葛亮的过程曲折生动,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课文如何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3. (3) 诸葛亮的“智”集中体现在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史称“隆中对”)中。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完成下页表格。

      表6-4诸葛亮的“智”

      刘备的处境

      刘备自起兵起,已转战数年,仍是节节败退,无立锥之地。后投奔荆州刘表,奋斗几年仍无建树

      外交策略

      联吴抗曹。依据:①

      军事战略

      ②。依据:荆州地理位置险要,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最终目的

      结合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谈谈诸葛亮被称为“卧龙”的原因:④

  • 1. 课文《三顾茅庐》的内容为“三顾茅庐”的第三顾。在三顾茅庐之前,有司马徽、徐庶的三荐诸葛。三顾茅庐分别为“初顾茅庐,孔明出门”“再顾茅庐,途遇风雪”三顾茅庐,孔明高卧”,其间刘备还多次将诸葛亮的朋友、兄弟误认为诸葛亮。这些情节的设置,起到了烘托诸葛亮形象的作用。请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课文,仿照说书人的叙述方式,从这个故事中选一个片段说给同学听,并请同学评价。

    同学的评价:

    知识卡片

    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形式,大约起源于宋代。《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都受到了说书的影响。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都是著名的评书(说书的一种)大师,你可以观看他们的说书片段并尝试模仿创作。

    学习任务三人物评析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