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盐田期中) 小圳同学在绿色生活平台上分享了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引发了同学们纷纷留言评论,小圳发现不恰当的一条评论是(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 . 同学评论:诗歌由景及情,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 同学评论: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C . 同学评论:颈联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D . 同学评论:“涵虚混太清”中“虚”和“太清”都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 1. (2024八下·慈利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 . 贺敬之《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C . 鲁迅的散文《社戏》,所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 D . 《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 1. (2024八下·广安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1. (2024·重庆市模拟)  小语阅读完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后,有感而发。请你以小语的阅读感悟为例,分享你阅读游记《壶口瀑布》后的感悟,句式不限。

    小语的阅读感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我读出了自然的神奇瑰丽与严酷冷峻,它使我懂得了敬畏自然。

  • 1. (2024八下·上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已,曰奉壹。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③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④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改动)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一种测量水的深度的方法。③崖:边。④掬(jū):捧。⑤余甘:橄榄的别称。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 (2) 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 (4) 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请你说说柳宗元《小石潭记》是如何突出水的特点的。
    5. (5) 柳宗元和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样仕途不畅,几经贬谪,甲、乙两篇文章都写于各自的贬谪之地。面对人生困境,二人心态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1. (2024八下·上思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赏析这首诗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
  • 1. (2024八下·上思期中) 读书,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八年级(1)班将开展“跟着书本去旅行”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线路设计】精读一篇课文,就好似在经历一次精彩的身心之旅,将来若能身临其境,必有不同寻常的游览体验。请你仿照示例,从我们所学的课文中选出两篇,设计两条“旅行线路”,领略旅行之美、探寻文化魅力。

      [示例]《故乡》——走进鲁迅故里绍兴,领略江南水乡的美景,感受江南诗意的民风民俗。

      线路一:

      线路二:

    2. (2) 【名著之旅】本次名著阅读之旅活动将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参照示例,完善下面的阅读推荐表。

      阅读推荐表

      主题

      推荐书目

      作者

      路线亮点

      红色之旅

      埃德加·斯诺

      实地采访,探寻红色中国的秘密

      成长之旅

      《朝花夕拾》

      《经典常谈》

      朱自清

      知识丰富,传承经典文化

    3. (3) 【分享感受】本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为多样化的阅读形式点赞。

      请你就“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与学生的阅读兴趣”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 1. (2024八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期中)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 .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D . “记”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 1. (2024八下·墨玉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夕阳楼

    ①屹立了3600多年的商代古城墙上,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上,一座毫不起眼的四方形土基,很难引起来往路人的注意,但这里曾经矗立过一座名动天下的名楼——夕阳楼。

    ②据史料记载,夕阳楼始建于北魏,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登夕阳楼》的诗中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也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野塘菡苗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③从历代的诗文中可知,郑州夕阳楼的壮观气势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鹉雀楼相媲美。

    ④那么夕阳楼具体位于何地?

    ⑤据说李商隐住在郑州老城西大街,当时叫里仁街,一直到他病逝。

    ⑥一直以来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夕阳楼就坐落于郑州商代遗址西南角最高处。然而,史书上对此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⑦南宋的朱升在《曲汤旧闻》中记载:“郑州有夕阳楼,润州有千岩楼,皆见于传记,今无复存者。盖或易其名,或废而不修也。”也就是说,在南宋时期,夕阳楼就已经不复存在,当时没有修复。

    ⑧而民国时期的《郑州志》云:“夕阳楼存州治城上西南隅,有唐李商隐诗刻石,今废。”再次证明夕阳楼已经不复存在。

    ⑨直到2008年,在郑州商代遗址城垣西南角警报山上,正在实施拆迁的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半截石碑。经过尘土清理、擦洗,石碑上繁体的“阳楼”二字清晰可见。石碑的另一面四周刻有缠枝花卉,中间字迹模糊不清。文物专家经过现场判断,认为这块半截石碑应是郑州古夕阳楼石碑。一直以来围绕夕阳楼的原址产生了很多争议。这块石碑的发现无疑将成为夕阳楼原址在郑州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而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约70年前,此石碑为完整石碑,竖立在中间悬挂一口钟的亭子旁;而约50年前,有人在种树时,发现此石碑已破损,由此可以推测该石碑可能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遭到损毁。2014年10月16日,郑州市政府在郑州商代遗址成员西南角警报山设立《夕阳楼遗址碑记》。碑记确认,李商隐“上尽重楼更上楼”诗句所描绘的夕阳楼,应建在此处城墙之上。

    ⑩唐代时期的名楼,很多都是建了毁,毁了再建。到如今,这些名楼不但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也成为一张张文化名片。而夕阳楼,对于郑州和郑州人而言,也是一种挥之不去、铭刻于心的情结。千余年来,夕阳楼历尽沧桑,已不复存在,但楼以此诗而闻名,诗以此楼而传诵,他们共同成为一道动人的艺术风景,不仅留在了郑州的历史上,也留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中。

    (有删改)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夕阳楼”,为什么先从商代古城墙说起?
    2. (2) 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⑤段“据说李商隐住在郑州老城西大街,当时叫里仁街,一直到他病逝。”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 (2024八下·阿克苏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还以为船慢。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③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④①② D . ③①②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