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滨江模拟) 阅读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

        ②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浪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

        ③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

        ④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姐夫在大队数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大队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⑤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裸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⑥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l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一刻也不停歌。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歌,一边走一边想象父母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家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拨开自家的窗闩,爬进屋去,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五块钱,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遮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⑦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

         ⑧“到了秋天,树叶从树上飘落,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间的情感距离:“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村头那棵大树。刘建平说我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你们坳口那棵树。那裸树实在太大了,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
         ⑨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实用的,更具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 , 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1. (1) 文章叙述了“我”四次看枫树的情景。请根据文意补全下面图片中的内容。
      时间: 小时候 高考之后  那年九月 21岁那年 
      情景:父母去交公粮不归,“我”
      望着枫树久久等待。
      “我”去远方求学,
      回头端详枫树。
      感情:盼望 期待 思念

    2. (2)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文中第②段最后一句“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这里的“浪漫”如何理解?请简要回答。

      ②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为什么认为枫树能够成为家乡的 logo(标志)?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4. (4) 同样是写树的文章,其写法各有异同。请你结合阅读本文的体会,以及学习《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等课文的经验,总结出如何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
  • 1. (2024八下·盘龙开学考)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背影》语言平实,饱含感情,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我”从年轻的时候就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关爱。       B . 《白杨礼赞》的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围城》等。    C .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的“阳”指泰山北面。 D .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 1. (2023八上·临湘月考)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小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1) 选文中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 (3)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 1. (2020八上·下城期末)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华阴在华山的北面。 B .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抒写生命哲思、人生感悟;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笔下的托翁拥有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却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C . 同样是表达家国情深,茅盾寄意白杨,激情满怀地写下《白杨礼赞》,热情歌颂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汪曾祺却用和风细雨的笔调信手写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把对民族的忧思深藏在字里行间。 D .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根据生理状况,孩子七八岁换牙,乳齿脱落,长出恒牙,这时叫“龀”;“丈夫之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 1. (2023八上·铜仁月考)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背影》一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 . 《白杨礼赞》一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赞扬了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 .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D . 法国作家罗素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
  • 1. 导学二[象征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读《白杨礼赞》,说象征手法

    [材料一]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就意义关系来说,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或凭着某种关联,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就表达方式来说,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使之能够含蓄地显示其象征意义。

    就目的来说,象征主要是通过暗示引起人们的联想,表达比较深刻的事理,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材料二]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 (1) 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尤其象征了
    2. (2) 材料一告诉我们“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白杨树与它的被象征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梳理它们的相似点。
    3. (3) 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说说作者在《白杨礼赞》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好处。
  • 1. [练笔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象征的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调动积累,联系生活,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立意高远, 意在言外,既能升华主题,又含蓄蕴藉,在诗歌中常有运用。阅读下页的读书卡,探究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的象征]

    郑思肖咏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用在寒风中坚韧的菊之“象”,意指人在逆境中仍有节操。

    郑板桥写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在风中坚劲的竹之“象”,意指人在冲击中的坚守。

    王冕说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洁白芬芳的梅之“象”,意指

    徐庭筠赞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用竹的骨节和空心之“象”意指

    [现代诗中的象征]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里伤痕累累却挺立的礁石象征 

  • 1. 课文以《白杨礼赞》为题, 你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什么?又有哪些疑问呢?
  • 1. 预学二[走近作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参加了“寻访浙江大地的文学家'之游茅盾纪念馆”活动,小文盾纪念馆邀请你和她一起担任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

    小文:同学们,欢迎来到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纪念馆。下面由我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茅盾先生。

    我: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学习小组向大家介绍茅盾生的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等。

  • 1. 硕学三[文本总览]阅读课文,厘清结构,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课文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与这句话.意思大致相同的还有好几处,请你找出这些语句并写下来。
    2. (2) 第(1)题的这些句子形成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你仔细揣摩,完成表格。

      小贴士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准,结构就理不清。在文章中,作者反复歌咏的内容往往是其抒发情感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表4-2《白杨礼赞》结构梳理

      段落

      内容简述

      主题概括

      1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开篇热情赞白杨

      2-4

      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两面写高原的景象带给人的感受

      形神兼备绘白杨

      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9

      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