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 . 晓雾将(停歇) C . 沉鳞竞跃(争相跳) D . 月色入(门)
  • 1. 下列各项解说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 .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 .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 .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的意境。
  • 1.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两句写出夕阳将落时鱼儿欢愉跳跃的景象。《记承天寺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是。 
  • 1. 下列与例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A . 山川之美 B . 春冬之时 C . 何陋之有 D . 恻隐之心
  • 1. 元丰三年,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了,并自称“东坡居士”。悠闲的生活,让苏轼更加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甚至开始练习瑜伽和炼丹。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不少于三点)
  • 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有删改)

    [注] 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 (1)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 弟 子 由 适 在 济 南 闻 而 赋 之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讼充斥 狱:

      园蔬 撷: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4. (4)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两句话。
    5. (5) 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4)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文学常识填空。
    1.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2. (2)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3. (3) 从思想感情看,《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最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 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 , 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含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甲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八月,宪宗听信谗言,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这封书信体散文写于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47岁,在江州司马任上已经度过了三个年头,也是他进士及第后从政的第十八年。

    [注]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 (1) 用“/”给下列句子标注朗读停顿。(限断一处)

      飞泉落于檐间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随意乱

      我万里

    3. (3) [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请比较两文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

    竞跃

    晓雾将

    其奇者

    至承天寺

    交横

    盖竹影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