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上·游仙期末)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④①⑤②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⑤①③④②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任选一题完成。

    陶弘景传(节选)

    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①,不至。

    ……

    武帝②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③,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

    临皋④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之:指陶弘景。②武帝 :指梁武帝。③曳尾之龟:语出《庄子》,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④临皋:位于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 (1) 苏轼的诗文中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他怎样的胸怀与气度?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并写下你的看法。
    2. (2)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你认为陶弘景是苏轼笔下的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 1. 导学三请运用对偶的手法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对《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小结。

    通明谈□□□□抒隐者情怀,□□记月下之事彰□□□□。

  • 1. 导学二*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材料一]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三]

    汤惠休日: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品》

    [材料四]

    陶弘景三次远游浙东,求仙访道,其所历之地如始宁、会稽、永嘉等地也多为谢灵运所涉足。

    ——王晓东《<答谢中书书>三考》

  • 1. 导学一为更好地学习《短文二篇》, 全班开展了“作者印象”“美景共赏”“情理感悟”三个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作者印象

    [材料一]

    陶弘景(456-536),字____,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材料二]

    苏轼(1037-1101),字____,号东坡居士,眉山人,____(填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三]

    古人的“号”大多是成年以后自取的,一般都蕴含其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陶弘景的自号因他辞官隐居在江苏茅山华阳馆而得;而苏轼的号也是他自己取的,源于他被贬谪黄州时,在城东门外的一个土坡上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以补贴家用的一段人生经历。

    1. (1) 根据课文注释, 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充完整。
    2. (2) 结合以上相关材料,陶弘景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而大文豪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自号“东坡居士”,你对他的评价是:
    3. (3) 活动二:美景共赏
      《答谢中书书》篇幅短小,却将风景写得十分优美。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参考示例,评赏文中的“山川之美”。如果你在阅读中生发出新的欣赏角度,可以把它补充在⑥处,展开评赏,并与同学分享。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早与晚,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石壁色彩斑斓,竹林青葱茂密,其实云雾、夕阳、潜游的鱼儿也有各自的颜色……

      [示例] 

      ①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呜”,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4. (4) 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5. (5)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记录的不仅是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

      ①概括A、B两处相应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②仿照a、c,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将b、d两处补充完整。

      a.正是秋末冬初,寒意渐深,月色悄然人户,作者被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带着欣赏月色的喜悦,又似怀有一丝无奈,走出家门。

      b. 

      c.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引发了作者的情思,此时的作者是超脱的。

      d.

  • 1. 预学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 (1) 晓雾将  
    2. (2) 未复有能其奇者    
    3. (3) 无与为乐者    
    4. (4)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 预学二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两遍。然后回味、思考:它与《答谢中书书》在朗读节奏和句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将你的朗读体验写下来。

    知识卡片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自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古代散文。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钅母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 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②偃蹇(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四时俱备        四时:

      晓雾将                 歇:

      牛马之饮于溪       若:

      石之突怒偃蹇       其: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 (3) 两个文段所写景物分别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方山子 ,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黄州。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至承天寺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余告之        故:

      妻子奴婢有自得之意        皆: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 (4)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四时俱备(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3. (3) 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

      ②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