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建勋东山遇奇叟 
    文莹

    李建勋罢相江南,出镇豫章。一日,与宾僚游东山,各事宽履轻衫,携酒肴,引步于渔溪樵坞间,遇佳处则饮。

    忽平田间一茅舍,有儿童诵书声。相君携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数村童。叟惊悚离席,改容趋谢,而翔雅①有体,气调潇洒。丞相爱之遂其庐置之右叟亦不敢辄谈。

    李以晚渴,连食数梨。宾僚有曰:“此不宜多食,号为五脏刀斧。”叟窃笑。丞相曰:“先生之哂,必有异闻。”叟谢曰:“小子愚贱,偶失容于钧重②,然实无所闻。”质之,仍以巨③,曰:“无说则沃之。”叟不得已,问说者曰:“敢问‘刀斧’之说有稽④乎?”曰:“举世尽云,必有其稽。”叟曰:“见《鹖冠子》⑤。所谓五脏刀斧者,非所食之梨,乃离别之‘离’尔。盖言人之别离,戕伐⑥胸怀,甚若刀斧。”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鹞冠子》也。检之,如其说,李特加重。 (选自《湘山野录》)

    【注释】①翔雅:安详高雅。②钧重: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的称呼。③觥(gōng):古代用兽角做的饮酒器具。④稽:核查。⑤《鹖(hé)冠子》:楚国隐士曷冠子所作的先秦典籍。⑥戕(qiāng)伐:伤害。

    1.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丞相爱之遂觞于其庐置之客右叟亦不敢辄谈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李坚质之,仍胁以巨觥,曰:“无说则沃之。”

    4. (4)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分析“振拂”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鹞冠子》也。

      《古代汉语词典》部分义项

      ①挥动,抖动:~臂。

      ②奋起,兴起:~~有辞。

      ③同“赈”,救济:君子以~民育德。

      ①违背,不顺:忠言~耳。

      ②拭,掸去:~尘。

      ③同“弼”,辅佐:法家~士。

    5. (5) 老叟与宾僚的对话蕴含着生活的道理,与《穿井得一人》讲述的道理有相似之处,请加以分析。
  • 1. (2023七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 ”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 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曰:“。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与之。方将欲 献楚王,经宿① 而鸟死。路人不遑② 惜其金,惟怅③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 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 ②不遑:来不及。 ③怅:失意,懊恼。

    1. (1) 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

      文言字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①“汝卖之乎? ”曰:“。”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


      ②求之若此

      ③我有凤凰久矣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 见闻;③闻名,著称;④传播,传布;

      ⑤嗅,嗅到。(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与之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 (3) 请用“/ ”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 (4)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
  • 1. (2023·盐田模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 ,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墙而走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⑤逾:越过。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 , 玃似母猴 , 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数(shuò):多次。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 (3) 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 1. (2023七上·南山期末) 同学们以“古典中的幽默”为专题,探究古人的生活态度。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1题。(共9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 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乙】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本主来,于置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选自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

    【注释】①置(jū):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③具:详细。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    问其故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3. (3) “幽默”常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结合【甲】【乙】两文的故事,说说哪些人是“有趣可笑”的?他们又带给你哪些“意味深长”的启发?
  • 1.  预学一朗读课文两遍,然后 对照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 (1) 有而传之者 
    2. (2) 国人 
    3. (3) 之于宋君 
    4. (4) 不若无 
    5. (5)  
    6. (6) 亦不能有所中伤  
  • 1. 导学一读寓言,要体会其寓意。阐述寓意,要理出一个适用于类似情况的普遍道理,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来,试试吧。
    1. (1) 赫耳墨斯的经历提醒人们 
    2. (2) 蚊子的经历警示我们
    3. (3)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启发我们
    4. (4) “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 1. 导学三寓言常常假托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寓言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呢?请你结合现实生活,分别就《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谈谈古代寓言的现实意义。
  • 1. 预学二文学常识填空。
    1. (1)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都选自古希腊著名寓言故事集《》。
    2. (2) 《穿井得一人》选自《》,此书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 (填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 (3) 成语“杞人忧天”出自《》,意思是
  • 1. 古诗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三人成虎

    庞恭国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恭:一作“庞葱”。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平?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 (4) 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 1. (2023九上·上海市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焚驴志(节选)

    岁己末,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驴见梦于府之某曰:“冤哉焚也!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怿:愉快。 ②潦:雨后积水。

    1. (1) 【甲】文出于战国末期的杂家经典《》,我们教材中的另一篇课文《》也出于此书。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旱胡止 ( )

      驴见梦于府之某曰 ( )

    3. (3) 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 (4) 【乙】文中,有人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就认定大旱的缘由在于白驴,对于这一谬论,民众的态度是“众万以附”,【甲】文中与之表达相近意思的句子是“”。
    5. (5) 身为统治者,【甲】文中的宋君应对传闻的方法是“问之于丁氏”,终止了谣言,【乙】文中镇阳帅则表现为(用自己的话表达)。作者通过寓言假借白驴之口批评镇阳帅“不智”的作用是
    6. (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以讹传讹?请结合《论语》中的智慧向大家提出建议。

      原文:

      建议: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