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东莞期末)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风声(节选)

    麦  家

    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

    院子里枪声乍起!

    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个蒙面人就如利刃破竹一般,破窗而入,高喊:“不许动!把手举起来!”

    谁也没想到,共军居然敢冒死来营救老鬼。

    王田香想去拔枪,忽见又有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只好乖乖地举起手。

    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

    “老鬼,快跟我们走!”

    “快走,老鬼,我们是老虎派来救你的!”

    肥原似乎不甘心死了都不知道谁是老鬼,一边举着双手一边偷偷环视周围,看到底谁是老鬼。殊不知,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

    “老鬼,快跟我们走,晚了就不行了!”

    “快走,老鬼,敌人的援军马上就会赶来的,机不可失,耽误不得!”

    可就是没有人出列,跟他们走。

    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超然客公众号

    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原来这是肥原为今天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一出压轴戏,长时间的开会就是为了把时间熬过去。夜深深,让共军铤而走险,让老鬼自投罗网。可老鬼毕竟是老鬼,资深老辣,历练成精,哪会被这几个小鬼骗过?他们穿的是统一的皮鞋,端的都是制式的枪,哪像老鬼的同志。老鬼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不用说,肥原又白打了一张牌。不但白打,还有点丢人现眼。

    再说张司令,什么时候这么狼狈过,当着自己的部下乖乖地举起颤抖的双手?肥原采取这么大的行动,居然不跟他打招呼,让他出洋相,简直是胡闹!他忍不住板着脸,气呼呼地责问肥原:“肥原长,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肥原本就在气恼中,不客气地回敬道:“还用问吗?我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你不觉得你身边的鬼太狡猾了吗?你要觉得我做得不对,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司令看他气势汹汹,忍了气功他:“依我看,等明天再说吧,等明天这个时候,什么老K、老虎、老鬼都会现身的。”

    肥原走到李宁玉跟前:“我觉得已经现身了,李宁玉,你觉得呢?刚才我看见你静若止水。你为什么这么镇静,能告诉我吗?”

    李宁玉看着肥原,静静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创作的对话(节选)

    麦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感伤变成了愤怒(冷漠、清高的芯子也是愤怒),天真变成了调皮,小说的台子(广场)被四方拆解。小说家开始跟各种现代主义思潮联姻,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时的小说是不敢天真的,小说一天真,“文学的上帝”就嘲笑,骂你浅薄,没有思想,没有诗意。这一路走下来的下场是:小说走出了读者的广场,走进了文学史。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小说天真的一面几乎被他以一己之力牵回头。

    我从马尔克斯包括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恢复小说天真一面的契机,也受到诱惑,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奇人。别指责我不写常人,常人是人,难道奇人就不是人吗?我们要写的是人,难道奇人就没有人性?我的父母是最平常的人,农民,过着最日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里其实并无太多人性的考验。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看日头作息,只为一副胃肠,甚至连爱情、孤独、荣辱甚至都不大有,小小的山村就是天下,如何让他们来体现复杂、泥泞、宽广的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体现,这个任务我觉得奇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出色完成。可以说,这也是我要写奇人的“思想基础”。

    当然,奇人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不去写“风清扬”,不写“棋王”,不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必定跟我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相关。战略性地选择在哪里开战是可以谋划的,但仗怎么打,到战术层面,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只能跟自己打,抽调自己的各种储备。我无须向你强调,我写的都是虚构的——难道有那么多极端又典型的人坐等我花钱去收买?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笃定是虚构的,但人在重压之下变形、异化,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集体真实。至于为什么是一只甲虫而非臭虫,为什么那家庭是那种人物关系、那屋子里有那些家具等,正如我为什么要写“特别单位”而非“特别旅馆”一样,都因于作家自身经历,尤其是内心经历。我们有理由怀疑卡夫卡梦见过甲虫(或捉拿过)。我小时候经常做同一个梦,一只翅膀张开来像蓑衣一样的大乌把我叼走。这只大鸟是英雄,我渴望它救我逃出那个令我倍感孤苦的小山村。这跟我后来写了那么多天才——所谓的英雄——或许是相干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本一画横线部分中,在“鬼”字前面加上“老”和“小”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文本二指出,奇人比常人更容易在极端条件下充分体现人性,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 1. (2023高二上·蚌埠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地的腰那里,椅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坑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梨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梨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刘兰身上有哪些孙犁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4. (4) 孙犁被称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在语言风格、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荷花淀派”小说特征的理解。
  • 1. (2023高三上·四川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啼晓鸡    

    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哈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莽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廦,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哈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⑪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⑫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呜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文的选材、表达方式特色鲜明,请分别简要分析。
    3. (3) 有评论指出,《啼晓鸡》“真切地体现出吴伯符散文语言意浓、自然、精巧的特点”。试以本文为例,加以简要评析。
  • 1. (2023高三上·杭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赶火车

    彭小庆

    ①搬新家后,爸妈的生活只剩下拼命挣钱还债,我们几乎都忘了赶火车的事。但等到稻回插了秧、灌了水,青蛙开始呱呱唱叫的时候,妈妈居然兑现了她的诺言——带我们去赶火车。

    ②爸爸吃完饭闷声闷气地收碗,他反对妈妈张罗这样的麻烦事,每天做生意已经很辛苦了,天不亮他就得去进货,折腾这些个穷心思干什么!妈妈说又不要你去,你在家睡觉,我带她们去。爸爸不说话了,但是做事的手脚又重了些。

    ③爸妈辛苦一天,得先去睡一会儿。到了晚上十二点半,我们准时出发。妈妈说那趟火车三点到站,我们走过去时间还宽裕得很。妈妈和表姐一人打一个手电筒,我和姐姐跟在旁边就出发了。我们正在爬去镇上的那段坡路,表姐回头看了一眼说,姑妈,有人来了!那是爸爸!姐姐高兴地说。真的是爸爸,看那高高的个子和走路时笔直的身姿,不是爸爸是谁!妈妈说你怎么来了,要你在家睡觉。爸爸把手电筒横着晃一晃说,走,走!我们就继续走,爸爸在后面像保镖一样跟着。上坡后,我们没往镇上的路走,而是走了相反的方向。这条路我从来没有走过,懵④前后望不到头的马路只有我们一行人带着一团团影子在移动,路灯疑惑地照耀着我们。灯光的照射让我们的脸都泛着暗暗的橘红色,五官在自己的投影里模糊不清。此时的空气和时间都像是凝固的冰粉,凉凉的、硬硬的,我们在其中穿梭,仿佛逆流而上。

    ⑤柏油马路没走多久,我们就从路边下了一个小坡,前面未知的路变黑了,我们已进入山中。前后都是大树,它们连成一片,在天空中形成一幅巨大的剪影,像一头吃人的大怪兽。我那时爱看书,借同学的彩图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看,也借好朋友爸爸的《故事会》《今古传奇》看,看了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在心里描摹出很多形象来,胆子就格外小。每天一个人在楼上睡觉前还要看看床底下有没有藏了怪物或者坏人。后来,爸妈在镇上盘了间店铺,晚上也要守在那里不回家了。我一个人在家住着,却不能跟爸妈描述那些形状各异的恐惧。爸爸说不怕,把门锁好。妈妈就会讲我没用、无能,在自己家待着还会害怕。因此,恐惧又让我感到羞耻。

    ⑥我们已经走到了一片黑乎乎的山路上。一阵山风吹来,我攥着爸爸的衣袖,手心全是汗。姐姐也走到爸爸身边来了,低着头着路,唯恐踩到什么似的,爸爸就时不时把手电光照到她脚下。我赶紧扯爸爸的袖口,他又让手电光照一照我的脚下。

    ⑦没一会儿,我们终于钻出山林,到了铁路上。这是铁路,神奇的铁路!妈妈说沿着铁路就可以走到火车站。爸爸看了一下夜,快两点了。妈妈说还来得及,半个小时就到了。

    ⑧不知又走了多久,拐了一个弯,突然就看到前面隐隐约约的亮光。妈妈说快到车站了,毫灯的地方就是火车站,我们去那里歇一会儿,买票、上火车!姐姐们在铁路中间开始跑起来,把爸妈丢在了身后,我跌跌撞撞地跟着,老远就看见站台侧面有台阶可以爬上去。我们加快脚力冲了过去。刚爬上站台,一个男人就拿着手电筒晃我们。

    ⑨你们干什么的?他问。姐姐说我们来赶火车的。赶什么火车?哪一趟?我们说不上来。我回头喊妈、妈。爸妈忙跑过来,也爬上了站台。妈妈因为之前生病发胖,爬上台阶后气喘吁吁。爸爸说我们要赶火车去下水那个镇。那个人披着的深蓝色制服,在昏黄灯光的照射下泛出绿女色,他也有一张带着投影、五官模糊不清的脸。他说这么近,还要半夜来赶火车去吗?妈妈把气嘱匀了说,孩子们没坐过火车,专门带她们来赶一趟,只到下水镇,再走回去。

    ⑩那个人把妈妈认真打量了一番,说,可是现在几点了?爸爸看了看他的老式机械表,说两点半,还早。

    ⑪还早?那个人上半身微微后倾一下:那趟车一点五十就走啦!

    ⑫我们几个人同时不可置信地喊出声来:“啊——"

    ⑬啊什么啊。明天再来吧。记住赶那趟车得一点半到。那个人抖一抖肩膀,把制服披得更周正些。他说回去吧回去吧,然后转身进了大房子旁边的一个小房间。

    ⑭我们在站台上东张西望,似乎那个人说的并不作数,他是个外行,根本不懂火车。那趟能带我们去下水镇的火车,凌晨三点一定会稳稳地停在我们面前。

    ⑮爸爸叹了口气,把长袖衬衣的下摆从军绿色裤子的腰间抽出来,解开扣子,露出里面的白色背心。他总是打扮得像个兵。姐姐烦躁起来,不耐烦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自言自语,我明明记得是三点啊,那趟车我赶过的,怎么会搞错!火车调速就会改时间,这蛮正常,爸爸慢悠悠地说,我们在山林子里听到的那辆火车应该就是我们要赶的那一趟。

    ⑯没有赶到火车,我肯定很失望,可是难过的情绪转瞬间就消失了。我第一次走了那么远的夜路,见识了那么多的深夜风物,第一次走了铁路,到达了从没见过的火车站,知道了火车会按时开走不等人,这些事都多么令人振奋啊!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⑰可我害怕他们的失望,我希望他们能保持来时的好心情。我还为妈妈感到难过。我从小就知道妈妈总是在努力地做一些她认为对我们好的事,却父总是费力不讨好。就像坚持给我们转商品粮的事,钱出了不老少,事儿没赶上趟。我很同情她。

    ⑱站台上铺着平整的水泥地板,人来人往的脚步把它们打磨得很光滑。我在站台上跑起来,张开胳膊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像一只笨拙的丑小鸭在练习起飞。他们几个人一字排开立在站台边上,仍旧望着火车该来的方向。跑了一阵子,我停下脚步。空气中有风吹来拭过铁轨的声音,有枕木吸收露水纤维鼓胀的声音,有蟋蟀在草丛中轻盈一跃的声音,有鸟儿在树梢的巢里扇动翅膀的声音,有电流走过电线接通灯丝的声音,有四散的光线和飞蠓碰撞的声音,有穿制服的人在房间里均匀呼吸的声音,似乎还有很远的地方火车奔驰时发出呜呜的声音……一瞬间,我们五个人仿佛被施了魔法,定在了站台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要写“我”小时候经历害怕的内容?
    4. (4) 作者以五人定格在站台上的瞬间为结尾,颇有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3高三上·慈溪期末)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一行为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这类人通常会表现出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讨好型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忽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因为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他们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长期的这种自我价值感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外部人际关系。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香港科技大学的陈紫嫣在《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们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是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他人,导致情绪压抑。这对自我成长不仅没有益处,还会阻碍自我成长。错误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认知衍生出来的。要努力去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一味迎合别人,往往就会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摘编自《少年抑郁症/真实故事计划》)

    材料二:

    哲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也是事实。当你被别人讨厌的时候或者感觉可能被人讨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青年:那当然是很痛苦啊,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青年:从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

    哲人: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青年:不不,那我换个问题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强大吗?能够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现在自由吗?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哲人:是啊。“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青年:那么结论呢?

    哲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摘编自岸见一雄/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于材料二中“被讨厌的勇气”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5. (5) 员工A遇到很严格的老板,无论怎么努力都被挑毛病。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A很困惑,结合以上材料谈谈A要怎么化解这个课题。
  • 1. (2024高三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推动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黄河文化研究阐发,自觉扛起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能够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凝聚奋进力量的有力抓手。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性、代表性、主体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复兴、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黄河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儿女“同根同源”“大一统”的民族意识,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起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迫切要求沿黄地区找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好黄河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全面挖掘梳理黄河文化资源,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沿黄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摘编自《弘扬黄河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光明日报》2023年3月30日)

    材料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中可以鲜明地感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发掘研究力度,推动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黄河文化是世界上存续至今的“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从河南洛阳偃师境内二里头遗址发现“最早的中国”开始,黄河文化就不曾断绝,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我国5000 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尽管经历了治乱兴衰、沉浮起落,但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黄河文化的谱系连续性和精神一贯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底气和信心。

    黄河文化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为鲜明底色,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诸子百家在这里争鸣,《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在这里诞生;以扁鹊“四诊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流芳百世;极具科学价值的冶炼、营造、天文、历法、几何、算数、陶器等重大突破,尤其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更是在黄河流域熠熠生辉。这启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黄河流域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历代先民在黄河流域的繁衍生息充分说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黄河流域的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历来是域内外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都会;黄河流域历来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交汇之所,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等,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黄河文化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启示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黄河文化中蕴含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禅让制,到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以甲骨、金石铭“和”,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中的“和为贵”思想,“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今天,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华文明积极分享“和合”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提供精神指引。

    (摘编自《从黄河文化感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光明日报》2023年6月1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材料二第二段使用了词语“底色”“活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
    5. (5)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 1. (2023高二上·金华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②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③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④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⑤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⑥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①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②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 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③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 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④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⑤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逻辑错误产生恶果,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据链。

    ⑥下面看一个著名的故事:楚人有常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⑦在这个故事中,那位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①的要求,从而闹出了笑话,为后代贡献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有删改)

    【注】①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其内容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其逻辑要求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与“自相矛盾”的楚人犯同样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请结合材料一通过进行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昌江的春天  

    朱秀海

    开始,只说去看木棉花。昌江的木棉,在中国,据说无有可与之争锋的。1979年我在边境参战,仗打了十几天,抬头一看,身边一株没有一片叶的树上绽放起了一朵朵火焰般的花,也就此知道了木棉,又称英雄花,红得像血,又娇艳欲滴,像一尊女神。明亮、热烈、狂野,凛然不可侵犯,还有那么一种不顾一切的精气神儿,眸睨四涯,小视万国。但自那以后,却少见了当时肃然起敬的木棉花。现在有如此好事,焉得不往?走吧,去看这名气极大的昌江木棉花吧。

    是春天自己先到了。当你弃车马,乘高铁,咣当一声,棋子湾站到了,下车,抬头,直接撞疼了你眼眉的昌江春天的花,不是一种而是千百种,全是盛开,全在怒放,连山并海,横无际涯,主题是各种红: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橙红、猩红、玫瑰红、草莓红、胭脂红、珍珠红、杜鹃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筑外墙的颜色独特,叫作“外研红”,我想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昌江红”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

    到了昌江,即如三角梅,在别处是庭院里的娇花,在昌江,却成了遍山遍野深重绿色背景的标配,哪儿哪儿都是它,哪儿哪儿的它都在纵情绽放,跨天扯地,跨岭越山,花团锦簇,云蒸霞蔚,有与新绿这一春天的统治色争夺王位之势。《过秦论》言秦孝公欲席卷天下,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昌江红亦是如此。那新绿做惯了霸主,居然今天在昌江一地,被这所有的红逼上绝境,如同武林盟主叱咤风云、小视天下一辈子,却被一个从天涯海角突然冒出来的无名小辈逼到墙角,虽欲多让,面子上下不来,于是拔剑而出,将世间所有的绿——纯绿、豆绿、墨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薄荷绿、橄榄绿——尽情泼洒于昌江,峰高峦低,淋淋漓漓,无处不敷染,无处不披绿。还有日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普照万界。山更绿,红更艳,汹涌澎湃,势如破竹,直令人要喘不过气来了。

    哦,差一点忘了,我们是来看木棉花的,其实木棉花早就在万花丛中现了真身,我们已经看到它了。同行作家江子有一句话,我们不是来看木棉花,我们是来出席一个看木棉花的仪式,这个仪式还没开始,看见了也要视为没有看见。所以,我们要去名闻天下的五指山的一脉——著名的霸王岭上,履行一场看木棉花的庄严仪式,完成此次看花之旅的全部期待。

    在这里,木棉已经是主角了,但不露声色,不想张扬,一副和光同尘的样子,立于路边、崖边、田埂边、江边、山的脚、山的腰和山的顶,这些地方都是木棉树,各倚所立,各抱地势,层层焉,盘盘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开得璀璨夺目,殷红如血,惊心动魄。低者如同谦逊的年轻人,虽然暂时栖身于矮墙之畔,身段可让年长者一筹,但生命中的那份红,那份热血,那种激情,那一种青春独有的精彩亮丽,对不起,不遑多让。那些高耸入云的老树呢,自有一己的辉煌与灿烂,树干高入云端,那火红的花也入了云端,一棵老树不能因为老,余生就不要继续精彩,继续灿烂,有时候灿烂就是它的命运,它立在那么高的地方,下面是山,上面是天,仿佛世间就只耸立着它这一棵开满花的树一样。

    其实想说的还真不全是昌江春天的花,还有花之外的昌江。在满世界炫目的绿的、红的色彩和光影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昌江的春天。春天在昌江居然还是个收获的季节:香蕉树上垂下了累累的果实,这些果实都被保护膜罩着;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经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还是个播种的季节:山间平畴,泉水叮咚之处,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树,自得其乐地绽放,而农人正是在绿色和花的世界里劳作着。我们还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笼罩着的新的黎族民居。当地政府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许多脱贫的办法、帮助他们发展旅游,同时也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还将山里的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毕业后他们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黄昏正在来临,坐在一处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喝茶,向四周望去、忽然觉得有点熟悉,这里不就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桃花源吗?

    第二天中午,我们终于在尼下木棉观景台完成了有仪式的观赏昌江木棉之旅:江天之间,群山重重,大片的木棉树倚山而立,倚江而植,花开得如云如霞,气魄之大,非别处木棉花可比。这是世间真正的大景观,造物之巧自然要当其首功,而昌江人功亦不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木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作者为何不惜以大量笔墨描写昌江春天的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3高一上·东莞期末) 现代文阅读II

    边关石头也相思

    王静

    2012年,我去新疆白哈巴“西北第一哨”采访。

    哨所耸立在蓝天下,面向山巅,背靠界河,距离河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只有几百米之遥。

    哨卡上执勤的战士大概从望远镜中看到我们的镜头在聚焦他,自然地挺胸抬头。镜头里,丝絮般的云彩在他身上飘拂,一只矫健的雄鹰在他头顶盘旋,多么难得的画面!我立刻按下快门。想起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健似雄鹰劲如松,永为祖国站好岗。”此刻,哨位上的战士,不正是那搏击云天的雄鹰、那傲然挺立的青松吗?

    我找到执勤的战士,他的名字叫高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高唱告诉我,虽然营区院子很小,但他喜欢石头,捡回来一些摆在营区,上面刻上不同的字,已经成为营区一景了。他特意带我看了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个用白色鹅卵石拼成的中国版图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站在这一堆鹅卵石边,我心潮起伏。鹅卵石再普通不过了,可当它被作为祖国的版图而赋予生命时,它便得到了永生。我明白了高唱为什么喜欢石头,因为这石头中,有我们一代代边防军人奉献生命的忠魂,这石头也是祖国领土的浓缩呀!

    离开白哈巴哨所时,高唱带着我,特意捡了一块鹅卵石,我把它带回了北京。每次看到这块鹅卵石,就想起白哈巴哨所,想起高唱……

    2014年,我去西藏边防采访。路上,途经一个叫岗巴的小镇,大伙下车稍作休息。

    休息室一位藏族老阿妈引起了我的注意。老阿妈慈眉善目,面颊上是岁月与风霜刻下的深深印痕。老阿妈家去年遭灾,是部队官兵救灾及时,全家才得以安然。从此,老阿妈就隔三差五来营区看望战士们。

    送走老阿妈,在屋角拐弯处,我看见一块石头,瞥了一眼,那粗粝的样子,有点像老阿妈的那张脸,又有点像谱写命运之曲的贝多芬,更像一个沉思的头颅,似乎在思考深邃的历史之谜。

    细细端详这块石头,纯朴、自然,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石头上,那道天然形成的白色曲线,像延伸远方的天路,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仿佛能感觉到,在它生命的纹路里,似乎镂刻着冶炼的痛苦和凝固的悲壮,那一道道涌,一卷卷潮,既有沉潜的品质,又有飞扬的神采。我想,它一定是情感飞扬跌宕后的狂澜。

    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块石头,它的颜色,像极了藏族老阿妈那张最靠近太阳的脸,那张透着信任和温暖的脸,足可慰藉军人之心。老阿妈就是“人民”的代名词,子弟兵正是为了千千万万张像老阿妈这样的脸,才历经艰辛,心甘情愿在这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默默奉献着。

    我相信,这块石头与我有着深深的“眼缘”,就那么一瞥,便像一枚图钉,被按进了脑海。

    离开老阿妈前往珠峰大本营。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只能以40迈的速度蜗牛般前行。

    过了许久,终于看见远方冰清玉洁的苍穹之下,梦幻般伫立着巍峨而神奇的珠穆朗玛峰。它用银发苍苍的头颅撑着悠悠苍天,用横亘起伏的山脊盘住莽莽大地,用永不衰竭的精血把古老高原孕育得像一头雄健无比的牦牛。

    仰望中的珠穆朗玛峰,并没有那种“唯我第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在珠峰大本营边的石台上,立有一块珠穆朗玛峰海拔纪念碑。看着上面用醒目红字标明的珠峰高度,再抬头望远处的珠峰峰顶,一个问号在心中萦绕:为什么在世界第一高峰面前,会产生不是很高的感觉呢?

    身边的武警战士告诉我,因为你站着的地方,已经海拔5200多米了。我恍然大悟,自己已经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了,所以才会感到8844.43米的珠峰不是很高。

    这给我一个启示: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相对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观高不觉高,也才能看到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峰。

    珠峰在我心中,是一座圣山。我对它顶礼膜拜,虔诚仰望。它用满溢着的雄性热血,塑造出了一个强健而又虔诚的民族。它用孤独的沉默,在这远离尘世的云天之上,忍受着冰雪的禁锢,苦度着荒寂的岁月。

    我知道,它的沉默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衰竭,而是等待着一次新的崛起。

    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我瞬间明白了,山的存在,是让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我抱起了脚下那块白中泛青的石头。同行的小陈高反症状厉害,他劝我,“走路都困难,你还要抱块石头,不要命了。”对这块石头,我已经爱不释手。无论多困难,我也要把它带回北京。

    如今,这块来自珠峰大本营的石头,就立在我办公室窗台上,端详的次数多了,竟发现它长得有点像中国地图。

    小小的石头,透着浩瀚与磅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息不灭的灵魂啊!它凝聚着大地威烈如火的激情和力量,更凝聚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仰。

    感谢岁月与自然的馈赠,石头的静默,生命的律动,这静与动、刚与柔,一同构筑起我们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面对珠峰,作者有多重感受。请梳理概括。
    4. (4) 请你围绕关键词“石头”写一则文学短评,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展示。(不超过120字)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雷雨(节选)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卡巴诺娃 嗯,我跟你说的话,你都记住了吗?要牢牢记在心坎儿上。

    卡巴诺夫 我都记住了,妈。

    卡巴诺娃 嗯,现在一切都准备好啦。你只要告别一下,就可以走啦。

    卡巴诺夫 是,妈,是该走了。

    卡巴诺娃 哼!

    卡巴诺夫 您还有什么吩咐?

    卡巴诺娃 你傻站着干吗?难道不懂得规矩吗?去吩咐一下你媳妇,告诉她,你不在家的时候该怎么过日子。

    卡捷琳娜垂下眼睛。

    卡巴诺夫 我想,她自己知道的。

    卡巴诺娃 别废话!说,说呀,你去吩咐她!也让我听听你是怎么吩咐她的!以后你回来就可以查问,她是不是统统照办了。

    卡巴诺夫 (走到卡捷琳娜前面,站住)卡佳,你要听妈的话!

    卡巴诺娃 说:不要对婆婆出言不逊。

    卡巴诺夫 你不要出言不逊!

    卡巴诺娃 叫她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

    卡巴诺夫 卡佳,你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

    卡巴诺娃 不要像个少奶奶似的好吃懒做!

    卡巴诺夫 我不在家的时候,你要多干活!

    卡巴诺娃 不要站在窗口卖呆!

    卡巴诺夫 可是,妈,她什么时候……

    卡巴诺娃 说,你说呀!

    卡巴诺夫 不要向窗外东张西望!

    卡巴诺娃 你不在家的时候,叫她别盯着年轻小伙子瞧个没完!

    卡巴诺夫 这是干吗呢,妈,真是的!

    卡巴诺娃 (厉声)别任性!妈说什么你就照办。(微笑)说了总比不说好嘛。

    卡巴诺夫 (狼狈地)别盯着小伙子瞧个没完!

    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

    卡巴诺娃 好啦,现在你们小两口有什么要说的就说去吧。

    卡巴诺夫、卡捷琳娜木然不动地站着。

    卡巴诺夫 卡佳,你不生我的气吗?

    卡捷琳娜 (沉默片刻后,摇摇头)不!

    卡巴诺夫 那你为什么这样呢?唉,你就原谅我吧!

    卡捷琳娜 (仍旧不动,稍微摇摇头)你呀你呀(以手掩面)她太欺负人啦!

    卡巴诺夫 要是什么都往心里去,你会很快得痨病的。她总得说点什么嘛!那就让她去说好啦!你把它当耳旁风不就得了。好啦,再见,卡佳!

    卡捷琳娜 (搂住丈夫的脖子)季洪,你别走!别走吧!我求求你!

    卡巴诺夫 不行,卡佳。妈让我去,我怎么能不去呢!

    卡捷琳娜 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走到丈夫身边,偎依着他)亲爱的,假如你带我走,我会多么爱你多么疼你啊!

    卡巴诺夫 (挣脱她的拥抱)这不行!

    卡捷琳娜 为什么不行呢,季洪?

    卡巴诺夫 你们在这儿已经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了!我真没料到还能飞出这牢笼,可你还想死缠着我。

    卡捷琳娜 难道你不爱我了吗?

    卡巴诺夫 也不是不爱,过着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哪怕你老婆再漂亮也会逃走的!不管怎么着,我到底是个男子汉呀,一辈子过着这种生活,能不撇下自己的老婆逃走吗?再说,我现在知道,有两星期,我头上再没有人来打雷下雨脚上也不戴镣铐 , 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

    卡捷琳娜 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叫我怎么能够爱你呢?

    卡巴诺夫 说话就是说话嘛!我还能说什么别的呢?谁知道你究竟怕什么!而且留下来的又不是你一个人,还有妈陪着你哩。

    卡捷琳娜 你不要跟我提起她,你就别伤我的心了!唉,我好命苦呀,好命苦呀!(哭)我这个可怜的女人往哪儿去呢?我能指谁靠谁呢?我的天哪,我要毁啦!

    卡巴诺娃 我说,季洪,该走啦!

    卡巴诺夫 (走到母亲跟前)再见,妈!

    卡巴诺娃 (以手指地)跪下,跪下!(卡巴诺夫跪下磕头,然后与母亲吻别)跟你媳妇告别!

    卡巴诺夫 再见,卡佳!

    卡捷琳娜扑过去,搂住他的脖子。

    卡巴诺娃 你搂搂抱抱的干什么?真没羞没臊!又不是跟姘头告别!他是你丈夫——一家之主!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跪下磕头!

    ……

    卡巴诺娃 你老是自吹自擂,说你非常爱丈夫,我现在算是看见你有多么爱他了。人家的好媳妇送丈夫出门,躺在台阶上一哭就是个把钟头;可你呀,跟没事人似的。

    卡捷琳娜 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

    卡巴诺娃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真心爱他,早就学会啦。你要是不会正儿八经地哭,哪怕做个样子呢,让人家瞧着好歹也体面些。其实,我看呀,光嘴上说得好听。好啦,我去祷告上帝了,别来打搅我。

    (有删改)

    [注] ①故事发生在封建农奴制及宗法家长制盛行的俄国古城——卡里诺夫城。卡巴诺娃为当地富孀,同这座城市一样保守落后。卡捷琳娜原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自从嫁到卡巴诺夫家,像被埋葬了一般,之后她爱上了具有相似处境的鲍里斯。当她毅然决定冲破家庭牢笼,跟鲍里斯一起出走他乡时,怯懦的鲍里斯却缺乏勇气,卡捷琳娜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终于投河自尽。②俄俗,丈夫出门,妻子必须扯着嗓子大哭一场。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卡捷琳娜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来表达与这个世界的对抗。从节选部分看,她的对抗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大雷雨》和《玩偶之家》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戏剧,其中卡捷琳娜与娜拉均为19世纪欧洲的女性代表。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5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