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廉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邮政老王

    余显斌

    ①我刚毕业,分到漫川邮政所,就认识了老王。他四十岁左右,胡子拉。所长介绍:“这是老王,以后,他带你。”他们这个所,有个规定:新来的职员,要选老职员做老师,叫拜师学艺。

    ②我很不爽,因为,这样一个土里吧唧的人,怎配做我的老师呢?

    ③老王却搓着巴掌,呵呵地笑,一点儿也看不出我的不满。

    ④跟着老王,每天,我们骑着自行车到处送信。他的车很烂,唬地响,引来一路的眼光,让人很不好意思。可是,他却仿佛没感觉到,一路走,一路指着,这是王跛子家,那儿是张桂花家,她的信特别多,因为,她男人在外打工。甚至,哪一条路上有泥塘,或者有一条凶恶的狗,他都能一一道来。

    ⑤难怪所长说,这个老王,是本辖区一张活地图,有不清楚的地方,问问他。

    ⑥这家伙的负责,也让人难以接受。

    ⑦一次,是晚上了,我还有一封信没送出去,因为,信封上的字迹非常潦草,根本就看不清。我呢呢喃喃地叨咕着,一顺手把信扔在桌上。

    ⑧他刚回来,看到了,问:“谁的啊?”

    ⑨我说看不清地址,鬼知道啊。

    ⑩他拿起信一瞥,很肯定地说,是洪垣村张老汉的儿子石根的。我很惊讶,他几乎都没细瞅一眼啊。看我疑惑的样子,他笑道:“几十年了,谁的字一眼还能看不出来?”说完,拿起信,就往外走。

    ⑪我道:“还送啊?”

    ⑫“石根在矿上,最近受了点伤,张老汉很是着急,收到儿子的平安信,他不就心安了吗?”说完,骑上自行车,叮叮当当,消失在夜幕中。

    ⑬望着他消失的身影,我感到有一种无言的愧疚,袭上心来。

    ⑭年终,所里评优秀,众望所归,都选老王当。老王笑了笑,推脱了,说:“给小于吧,小伙子大学毕业,从城里到我们乡下,不容易啊。”

    ⑮我听了,红了脸,出了一头汗,说什么也不好意思要。真的,和所里人比,和老王比,我总感觉到,自己还没扔掉城里人的脾气。

    ⑯慢慢地,我和老王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时想想,一出来,就碰着这样的人,是自己的福气。可是,谁想到,半年后,老王却离开了我。

    ⑰那是一场大雨之中,镇长有一个紧急电话,要给一个叫两岔村的。可是,电话怎么打也!不通。镇长急了,脑门子直流汗:镇上干部都派完出去了,让别的单位的人去,没几个知道地方。镇长就想到了老王,写了一封信,来到镇政府旁边的邮局,交给他道:“老王,情况紧急,关系人命。可我守着电话,又离不开,请你走一趟,怎么样?”

    ⑱老王笑笑,接过信,披了雨衣,推上他那辆破自行车,就出去了。我忙拉住他,说雨停了再去。他说不敢,人命关天。

    ⑲我说我去吧。

    他摇摇头,两岔村偏僻,路难走,还是他自己去。

    ㉑我想想,也确实的,我还不知路朝哪儿走呢。

    ㉒他骑着车,呵呵一笑,一路叮当地走了,消失在兩幕中。只有哗哗雨声,渐渐遮没了一切。

    ㉓去了之后,白天他没回来,晚上仍没回来。

    ㉔我们急了,第二天天刚亮,全所出动,去寻找他,最终,在靠近两岔村的一条路上,发现了一处泥石流。他的车子,倒在路边。

    ㉕因我们心一凉,忙跑过去,在泥石流中发现了他,不,应当说是他的一只手,在泥里伸向外面,手里捏着一封信,而他整个人都被掩埋了。

    ㉖那信,是村长回的,大意是,他接到通知,已把全村人都转移到安全地方了。

    ㉗看样子,他是送信回来的路上遇到泥石流的。

    ㉘泥石流并不多,但却严严实实地掩埋了他。被扒出来时,他早已没了呼吸。我们一个个汉子都在雨里号啕大哭起来。

    ㉙事后,我把他的自行车推回所里,在上面挂了一个牌子,写道:老王的自行车。每次回来,看到那辆自行车,就仿佛看到老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文字。

      我呢呢喃喃地叨咕着,一顺手把信扔在桌上。

    3. (3) 小说中邮政老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老王的自行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 (2024九下·惠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我蹲大廂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司机趁着丰的翅想,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司机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1. (1)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2. (2)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3. (3)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1. (2024九下·惠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别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章第3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3. (3) 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
  • 1. (2024九下·惠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锦州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相继开展了“追寻红色印记”等主题旅游活动,推出了“英雄城市红色游”“辽沈丰碑”等特色精品旅游路线,不断宣传推广树立“英雄红色之城”城市文化旅游品牌。

    材料二: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所在地——凌海市翠岩镇牛屯村,通过建立党员学习基地,开办特色党课,专业讲解党的百年历史,呈现了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省内外开展党建活动的各类团体、大中小学生、游客等慕名前来,接受红色洗礼。作为红色遗址的忙牛屯村在传承红色基因,续红色血脉方面,充分发挥了教育作用。

    1. (1) 探究以上材料,概括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两种方式。
    2. (2) 结合下面的文字,根据画横线的句子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

      辽沈战役是推动历史的转折点,而锦州战役又是这个关键转折中的关键。这场战役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即将迎来锦州解放75周年之际,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启锦州全面板兴的新每程

      上句:决战辽沈,奠定胜利基础

      下句: 。

  • 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阅读经典,越读越有力量。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从他(她)的经历或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力量。(不少于50字)

    备选人物: A.简·爱《简·爱》B.沈琼枝《儒林外史》C.鲁智深《水浒传》

  • 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你一把草

    卢树盈

    ①浮屠村有一个低保户,扶贫干部过了一拨又一拨,就是没有人能够把他执起来。这个低保户叫老王,是一个老光棍。他就是懒,什么也不想干,就靠着低保金过日。

    ②这天,市里来了一个扶贫干部,三十山头,穿着很嘻哈,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他进了老王的小院,直皱眉头。面杂乱脏,无处下脚。

    ③老王看到扶贫干部后面跟着一个扛摄像机的人,马上就兴奋起来,以前的快干来,带着小鸡、小鸭、小鹅、小兔,都想让他勤劳致富。结果这些小动物养大,都进了老王的嘴巴。这次得目标大点,要头小牛,不用喂养就可以宰杀了吃牛肉。

    ④贫干部让老王叫自己“小伍",并一口气答应了老王的要求。巡视内外一番后,小伍对着摄像机夸下海口:一年让老王脱贫,两年让他进小康,五年让他致富。这些话老王听了无数遍,心想又是扶贫干部在作秀。

    ⑤几天后,小伍来了。身后没有记者,也没有小牛,他只拿着一把草。老王有点失望,热情的脸马上变得冷若冰霜。小伍皮笑脸地说:“王大叔,你要养牛,先种草。如果你种上一亩蒲草,我送你一条发财牛。"看来这次的抉贫干部不简单。老王哭笑不得地看着这把苹,敷衍地点了下头,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啊。

    ⑥第二天,小伍就拉来蒲草苗。老王本想偷懒,在自家的水田里随便种点蒲草,剩下的蒲草苗卖给别人。可小伍不走,跟着老王种蒲草,晒得全身发黑。老王不好意思偷懒,只能硬着头皮干。

    ⑦蒲草苗施足了肥料,在水田里疯长。可小伍到了九月才来,仍然不见小牛,只告诉老王把草割了晒干,就把小牛送来。遇到这样校真的扶贫干部,老王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收割萧草。小伍仍没走,陪着他收割萧草,等到哂干,装进屋子才离开。

    ⑧老王得意地等小伍送来小牛,他想着喂完蒲草,就宰牛吃肉。结果却只等到了小伍的电话,他着急地让老王帮他谈了几年的女朋友找一双植物染色、手工编织、花色好看的拖鞋。承诺只要女朋友满意就马上送牛来。

    ⑨老王生气了,小伍这不是变相地问自己要贿赂吗?可一想到自己一屋子的蒲草等着喂牛,便压住了火。一想到蒲草,老王突然眼前一亮,年轻的时候,他可是蒲草编织能手。干脆给小伍的女朋友编一双拖鞋,贿赂一下小伍。

    ⑩老王赶紧挖了些红茜草,捣碎,加入明矾发酵后,得到了红色染料。再把蒲草放下去染红,晾干,就得到了红色蒲草。他花了一天时间,按照商店里最流行的样式,用蒲草编织了一双女式拖鞋。小伍接到老王的电话,喜滋滋地来了,拿着拖鞋就急匆匆地走了。

    ⑪一个月过去了,小伍才过来,可仍不见牛的踪影。小伍笑嘻嘻地拿出一百元钱和一张禅语窗帘的照片,说拖鞋女朋友非常喜欢,并央求老王为丈母娘编织照片上植物染色的窗帘,承诺只要丈母娘满意,马上送钱送牛来。

    ⑫这禅语窗帘,样式新颖,有五种颜色,还有花鸟,编起来肯定费心思。可想到既有牛又有钱,老王只能埋头苦干,足足花了一个多月功夫才完成。小伍古朴耐看的窗帘放进车里,急匆匆地走了。

    ⑬小伍拿走窗帘后,居然一个月没有露面,电话也打不通。老王想起自己一个月的心血,一气之下跑到镇长办公室举报。镇长说小伍去日本考察了。等他回来一定给老王一个交代。

    ⑭这天,老王正呆在家里郁闷,小伍着一个大包急匆匆赶来,将一叠钱拍在来上,喜滋滋地说:“这是禅语窗帘的三千元钱!"说着又递过一张地毯照片,问老王会不会编织蒲草地毯。老王冷笑:“你太小瞧我了。我家祖上五代都是编织草的,有独特的植物染色技术,秘不外传的编织手法。不过让我编,得先给订金。”小伍激动地从大包里拿出一万元钱给老王:“如果你编织得好,还会有很多订单。”

    ⑮老王愣住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⑯"在我参加精准扶贫活动以前,详细地了解过你。你是民间艺人,有工匠精神。我早就结婚了,为了给你的蒲草编织物找销路、才骗你编出样品。我拿着样品跑遍大江南北,还去了日本。你的手工编织很受欢迎,这不还接到了地毯订单呢!"看着老王惊愕的眼神,小伍继续兴奋地说,“王大叔,为了不让你的编织技法失传,我还准备给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们的蒲草编织业发扬光大……”

    ⑰老王的眼眶湿润了。他告诉小伍,他只是一个蒲草编织的匠人,常常被人瞧不起。年轻时,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条件一般,说话可气人了,说老王这种穷鬼,就是瞎子都不嫁给他。就这样,老王自暴自弃,变得懒惰了,手艺也不想做了。

    ⑱小伍握着老王的手,坚定地说:“王大叔,不管别人怎么打击,人穷可不能短志啊!我这个小扶贫干部扶‘智’,更要扶‘志’!现在我已经交给了你一把草--咱凭手艺吃饭,靠勤劳致富!”

    ⑲看着小伍信任殷切的眼神,老王狠狠地点点头,大踏步走向那间蒲草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小毅在阅读中想用表格体现老王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请你帮他把内容补充完整。

      情节

      扶贫干部小伍到来

      小伍只拿来了一把草

      小伍变着花样提要求并一去不复返

      小屋拿出订单说原委

      心理

    2. (2) 小毅发现本文语言平实朴素却情真意切,赏析以下句子的作用。

      小伍挎着一个大包急匆匆赶来,将一叠钱拍在桌上,喜滋滋地说:“这是禅语窗帘的三千元钱!”

    3. (3) 文章以“送你一把草”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这个标题的妙处。
    4. (4) 小毅发现本文结尾和课文《孤独之旅》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两个结尾在写法、作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

  • 1. (2024·霞山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和阿叔的凉茶铺

    ①岭南的小孩或许都曾有过因“热气”而被领着去喝一杯凉茶的遭遢。为了安抚孩子,凉茶铺的老板往往会贴心地附赠一小包自制陈皮,让小孩破涕为笑。但是也有我这种闹个不停的“问题小鬼”,所以,我家附近凉茶铺的阿叔对我印象格外深刻。当然,我对他也是怨念已久:为什么要卖这么难喝的东西,凉茶铺怎么还不倒闭啊?这种念头在小学时是根深蒂固的。

    ②初中某一次期中考试前,我对妈要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就带我去吃肯德基,并且吃完不用喝凉茶。”我开始想象在凉茶铺阿叔面前大快朵颐,然后张扬离开的情景,可是考试成绩让我的愿望破灭了。那天放学,我没好气地坐在阿叔店门口的长凳上,等着爸妈下班捎我回家。细心如阿叔,一下子就察觉到我的沮丧,端着他那招牌式的笑容问道:“小班长今天被谁欺负了?”

    ③“要你管!”我当然是不买账的。一想到“煮熟的肯德基飞了”,自己又只能坐在这满是药味的铺子里,我越想越气,眼泪“啪嗒啪嗒”直往下掉,阿叔慌了神:“喘,奖你一包陈皮……哎,别哭了别哭了,两包,两包行吗?”拿到两包比正常分量多得多的陈皮,我在心里笑出了声,却连声“谢谢”也没和阿叔说,只是停止了哭泣,吃着陈皮等着爸妈认领,陈皮的甘香让我觉得凉茶铺的存在也不赖。

    ④转眼我读高中了,阿叔的凉茶铺还在不温不火地开着,只是阿叔的头发渐渐少了,肚子渐渐大了,开始有人叫他“大爷”了。当然,遇到叫他“大爷”的客人,他的表现绝对很“大爷”。我就见过一个路人问:“大爷,有祛湿的凉茶吗?”阿叔斜整他一眼,气冲冲地说:“谁是你大爷,落单上写济呢,自己不会看啊客人葵名其妙,当然转身就走,阿叔却满不在平。

    ⑤满怀少女心事的我约暗恋的男孩子去书店,路过凉茶铺时,突然看到老师骑车经过,我做贼心虚,一下子躲进了凉茶铺。阿叔看出了我的慌乱,也注意到了我身边的男孩。

    ⑥“大爷,来一杯招牌瘫痧凉茶。”男孩点了单,很坦然地转头问我,“你喝什么?”

    ⑦我还没来得及应答,大脑就已意识到男孩把阿叔叫作“大爷”了,心想不妙,“大爷”要发威了。“大爷”果然出招了,盯看男孩子说:“同学,瘫痧是好,但不适合你现在喝,时机不对硬要喝,那是有害无利。”他顿了顿,转头望着我,继续说:“小妹,你说是不是?”

    ⑧男孩子十分爽朗地替我作答:“是!行家说得对,那我们还是要茅根竹蔗水吧。”

    ⑨“哎,这就对了嘛。”阿叔手脚利落地递上了茅根竹蔗水,转身忙去了。我心想老师应该已经走远,便急着走。阿叔突然又探出头,有意无意地对我用方言说:“细妹,慢慢饮,唔使急,慢慢来,唔使急。”

    ⑩“这茅根竹蔗水真甜。”男孩很愉悦地喝着,而我却品出了一点“涩”味!这也导致了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因心虚而避开凉茶铺回家。

    ⑪大学毕业两年后回家,考研失利的我极度烦躁,虚火上升,想去喝一杯凉茶压压火气,才发现凉茶铺已经改头换脸,原址上出现了一间陌生的奶茶店,忙前忙后的都是年轻人。失落的我在奶茶店前打量了好几分钟,正准备离开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了:“小妹,漂亮了啊!”

    ⑫我转头,默念道,阿叔,是阿叔!不,是大爷了!是那个曾让我怨念的阿叔,现在让我惦念的大爷!我望着排着长队买奶茶的队伍问阿叔:“凉茶铺不开啦?怪可惜的,我还想买一杯下火。”

    ⑬阿叔频了领,先是用有点惊奇的眼神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后满眼喜悦地回答:“有!店里虽主营奶茶,但还留着街坊们爱喝的瘫痧,与时俱进,中西结合嘛。年青人喝多了奶茶,偶然喝喝凉茶,自然会了解它的好,瞧你,这不回来找了吗?”阿叔看似调侃,却意味深长地继续说,“毕竟不是凉茶的时代了,换条路走,店还能活。人嘛,不能一棵树上吊着!”

    ⑭“现在挺好啊,生意不错。”我应和。

    ⑮“好多人都说‘坚持就是胜利’,其实也不是什么事都这样,方向错了还坚持,那就亏大发啦!我这也算‘曲线救茶’,奶茶店生意好,连带凉茶也卖了不少,没丢弃我们的‘广府文化’。

    ⑯这次阿叔请我喝了杯癍痧凉茶,我没有拒绝。

    ⑰离开阿叔的店,我开始好好找工作,居然很快收到了面试通知。一直以为自己不适合进社会工作,只适合埋头做研究,这也许是我错误的坚持。而且,谁说工作和做研究是两码事呢?就像奶茶店也可以卖凉茶,对吧?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1) 文中讲述了“我"与阿叔凉茶铺的哪些故事?在故事中"我”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我”和阿叔凉茶铺的故事 

      “我”的情感态度

      怨念

      初中时,“我"在凉茶铺委屈大哭,阿叔奖“我"两包陈皮止哭。

      心虚

      大学毕业后,“我"想去阿叔凉茶铺喝凉茶,却发现它已变成奶茶店。

      怀念、失落

    2. (2) 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从描写角度分析下列语句表达效果。

      阿叔斜瞥他一眼,气冲冲地说:"谁是你大爷,菜单上写着昵,自己不会看啊?”

    3. (3) 从②自然段"我"对阿叔称呼的反复变化中,可读出"我"的哪些情感?
    4. (4) 广府文化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文化,它兼容南北、涵涉中西,传达着乡邻情。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广府文化的“包容"和"传情"特点的?
  • 1. (2024·南山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种在敦煌的花

    常沙娜①

    ①1936年的秋天,爸爸回国了。自从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惊奇地发现了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又在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掠去的大量敦煌唐代绢画,中国古代艺术的灿烂辉煌使一向倾倒于西洋艺术的他受到了极大震撼。在深刻反省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漠视和“数典忘祖”之后,爸爸下定决心要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②1942年,重庆国民政府指令教育部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爸爸被推荐担任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他是那种有想法就一定要实现的人,敦煌是他魂牵梦萦的圣地,现在自己终于有机会去敦煌圆梦了。梁思成先生早就听说常书鸿一直金念不忘敦煌,他对爸爸说:“如果我身体好,我也会去的,祝你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先生也鼓励爸爸要“学习玄奘苦行僧的精神,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的工作做好,做到底”

    ③1943年2月,他终于带着他组织的第一批研究所工作人员动身去了敦煌。那里黄沙漫天,生活苦不堪言,工作更是困难得常人难以想象,但是亲眼看见了那么多神秘绚丽的壁画、彩塑,亲身感受到一千多年古代艺术的神奇魅力,爸爸完全陶醉了。留着一把大胡子的张大千和他的弟子当时还在莫高窟,后来他走了,临走时和爸爸开玩笑,说留在敦煌的工作将是“无期徒刑”。但爸爸一点都没后悔自己的选择,敦煌这个艺术宝库太伟大了,保护敦煌石窟、研究敦煌艺术是他梦寐以求的事,哪怕真是无期徒刑,他也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而且更坚定地要把我们母子三人都接过去,在敦煌安家落户。

    ④1943年晚秋,我们的家从重庆搬到了敦煌。那年我12岁。

    ⑤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莫高窟,可惜不记得那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是1943年的11月几日了,只记得千佛洞前大泉河里的水已经完全冻结,变成了一条宽宽的、白白的冰河。迎接我们的晚饭准备好了,摆在栗子上。待我定下神来,才看出桌子中心摆着一碗大粒盐、一碗醋,每个人面前摆的是一碗水煮切面。我愣了一会儿,问:“爸爸,有菜吗?”爸爸回答说这里没有蔬菜,今天来不及做好吃的了。他只能功我们:“你们先吃吧,以后慢慢改善。明天我们就杀只羊,吃羊肉!”

    ⑥这就是我到千佛洞吃的第一顿饭。永远刻在我记忆中的除了那碗盐、那碗酣,还有爸爸那无奈的神情。当时我心里酸酸的,觉得爸爸很可怜,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他除了工作,还要照顾这个,照顾那个,又要安慰,又要功导,他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太重了!

    ⑦在千佛洞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每天兴致勃勃地蹬着蜈蚣梯,爬进洞窟临摹壁画。那时洞窟都没有门,洞口朝东,早晨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照亮满墙色彩斑斓的画面。彩塑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满目佛相庄严,莲花圣洁,飞天飘逸,我如醉如地沉浸其中,画得投入极了,兴致上来,就放开嗓子唱歌。随着太阳转移,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而我意犹未尽,难以停笔。

    ⑧晚上,大家清闲下来,又没有娱乐的地方,爸爸就组织画速写,就在中寺前后院之间的正厅,两头连起挂两盏煤油灯,请当地的老百姓做模特儿,大家围在那里画。另外,磨颜料也是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爸爸他们做试验发现当地的红泥可以做红颜料,黄泥可以做黄颜料,就发动大家动手研磨泥已,自己做颜料。傍晚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院里、屋里,人们各拿一个碗一根小棍,一边聊天一边磨颜料。条件太简陋了,但是大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都很愉快。爸爸在他的回忆录中形容当年的气氛是“乐在苦中”,真是准确极了。

    ⑨爸爸还带了很多波斯菊的花籽,那时敦煌没有波斯菊,其实这种来自西域的花很适合在那里生长。自从爸爸种下花籽,波斯菊就在敦煌扎下了根,长得非常茂盛,非常漂亮。当时条件那么艰苦,工作千头万绪,爸爸还想着要养鸭、养鹅、种花。他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一心要在戈壁中的敦煌创造像故乡江南那样的好生活。如今,莫高窟绿树成荫,白色、粉红、玫瑰红的波斯菊盛开,看见波斯菊我就想起爸爸,在我的心目中,波斯菊就是爸爸的象征。

    ⑩在大漠荒烟中,我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60多年后的今天,在画册上、在美术馆的展厅里再看到自己十几岁时的临摹作品,我依然会怦然心动:少年纯真的激情融入艺术殿堂神圣的氛围,会迸发出多么灿烂的火花!

    【注释】①作者常沙娜,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她自幼跟随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父亲常书鸿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从此便与敦煌结缘。

    (摘自《青年文摘》,2024年3月刊,有改)

    1. (1) 阅读④-⑨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艺术人生第一阶段还修行了哪些内容?
    2. (2) 请谈谈第②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 (3) 仔细阅读第回段,说说为什么在“我”的心目中,波斯菊就是爸爸的象征?
    4. (4) 结合上下文,说说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少年纯真的激情融入艺术殿堂神圣的氛围,会发出多么灿烂的火花!”

    5. (5) 文章记叙了爸爸从离开巴黎到带着全家扎根敦煌,字里行间始终流消着一种浓浓的情怀,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在过往的阅读或身边的人物中,请举出类似的例子,并谈谈他们对你的启发。
  • 1. (2024八下·文山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 (1) 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2. (2) 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明它的作用。
    3. (3) 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1. (2024八下·文山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故园“香”愁

    冯敏生

    在春天,山野里先后走来两株植物,香气四溢,最惹人喜爱。一株是率先走来的青青小蒜,从田野上采回家,摊煎饼,包饺子,沁人心脾,浓香可口,正如村里人常说的:“三月小蒜,香死老汉。”另一株就是在谷雨前后,姗姗走来的香椿,红嫩的椿芽,紫气凝枝头,香味缭绕整个春天。

    香椿,乡村。这两样事物在春天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心灵彼此融合在一起了。在故乡的原野,一条清澈明亮的南弘农涧河,把河两岸边的小山村,分割得七零八落,站在山岗上俯瞰,就像南阳诸葛亮摆起的八卦阵。就在沿河两岸的村庄、田间地头、崖畔上、泉眼边、庭院中,零零散散地站立着香椿树,嫩嫩的红芽,一身紫红,燃烧在树梢,犹如少女羞红的脸,撩拨了许多过往行人的眼睛,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味蕾,更让漂泊的游子,每到香椿飘香的季节里,心底油然升起“香椿”般的乡愁。

    身处异乡的我,每到采摘香椿的时节,在丝丝春风中,就能贪婪地吮吸来自家乡石井旁香椿的缕缕馨香,也能依稀望见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把香椿采下来,美味眼前的春天。

    在故乡,香椿的美于谷雨前后,因为在这时候采下的香椿,清香、鲜嫩、爽口。漫步于故乡明朗的田野,你就会发现,一丛丛紫色的春芽,柔婉地站立在树枝上。将香椿采回来,可以做香椿拌嫩豆腐、香椿炒辣椒、香椿饺子、小蒜花生香椿酱等许多美味佳肴,吃起来香味奇特,就是香椿所焕发的魅力。当然,最爱的还是香椿炒鸡蛋。将香椿切成小段,取五六只鸡蛋,打碎后,和香椿段一起搅匀,待炒锅中油热后,倒入香椿鸡蛋,不停翻炒,起锅时,再淋上一些小磨芝麻香油,金黄的鸡蛋,紫红的香椿,黄红相间,香气弥漫,惹人眼睛,诱人胃口。

    在那生活困难时期,一到春天,家里常闯饥荒,诸如香椿这样的山野菜,成了家里的主要蔬菜。下午放学后,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如出笼的小鸟涌出了学校大门,叽叽喳喳地遍布于山野,纷纷爬上香椿树去采香椿。其中有几个顽皮的小伙伴,像猴子爬杆似的,“嘎嘎”几下子,爬上了几丈高的香椿树顶端的树丫权间,神气十足地居高临下,朝着树下的我们做着鬼脸。当然,他采的香椿最鲜嫩。夕阳西下,我们满栽着采来的一书包香气飘溢的香椿,回家后,既可以得到父母的夸奖,又可以享受一顿用香椿做的美味饭菜。母亲常把香椿拌上青盐和红油辣,腌在瓦缸子里,吃时揭开盖子,香气扑鼻。把它装在罐头瓶里让我带到学校吃,也让父亲带到工地吃,如此,全家要吃上多半年。是香椿,帮助我家度过那艰难岁月,同时也陪伴着我难忘的少年时光。

    行走在故乡的山野间,山间清新的风迎面扑来,风中糅合着香椿浓浓的香味,那是故乡独有的味道。

    (选自《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 (1) 结合文意,请简析题目《故园‘香’愁》中“香”的含义。
    2. (2) 请对第1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姗姗走来的香椿,红嫩的椿芽,紫气凝枝头,香味缭绕整个春天。

    3. (3) 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 (4) 结合生活实际,就文末“故乡独有的味道”谈谈你的见解和看法。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