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绥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仰望蓝天的蜗牛

    邱悦

    ①小时候我经常站在颁奖台上,每每步上台前,我都希望那段路程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因为这样就能让大家都记得我骄傲的笑脸。每一步都像踩到云上,我总是浑身轻飘飘的,老师同学们的赞许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得很自由的老鹰。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曾经光泽的羽翼最终烧成了灰烬,我看着自己的羽翼渐渐千疮百孔,我看着自己的身躯由矫健变得萎靡,我从翱翔的世界陨落。

    ②这就意味着我再也不能触碰那片五彩斑斓的云彩,只能在枯死单调的棕色上苟活。小学过后,我的成绩不再傲人,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好像总是会落后别人一步,我自己都想不到的一步。在记忆最深处,那天傍晚和同学一起准备上晚自习,路上我们说着那次历史考试,我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付出了诸多努力,这回必定能够取得佳绩。一幕幕奋笔疾书的场景、一次次起早贪黑的时刻,这些千丝万缕化成信心推动着我去相信、去渴望得到像样的分数。

    ③却没想到等我站在密密麻麻的成绩表格面前,我的名字没有在料想的位置,而是在最底端,从前那些刻苦、那些期待被一扫而空,我知道那番想法成了没有重量感的字句。我感到轻飘飘的,这似乎没有变,只是一阵阵揪痛和窒息笼罩在我周身,纵然只是瞬间,却在我的学生时代里闪现过无数次,甚至在长大之后的梦里也时时被强调,时时被惊醒。

    ④我就如同大片绿叶中一只寂寞的、小小的蜗牛,不能像小学时候的老鹰那样可以借着自己的翅膀优势,抑或是风的力量让自己腾空而飞。我每走一步,必须得留下痕迹,那一串长长的、湿湿的黏液,是我爬行的轨迹,是我想要去到远方艰难的印痕。所以我总是对蜗牛这个生物感到惋惜,甚至是嫌弃,觉得它太过于渺小柔弱,不能像老鹰那样驰骋蓝天,被一切生物仰望。

    ⑤南方的夏季雨下得凶猛,每每此时土地也变得松软潮湿,但正是蜗牛出来透风的好时机。我蹲下来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我的目光随着它们的爬行而移动,这移动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看见它柔软的身躯爬上锋利崎岖的石头,蜗牛原本就缓慢的速度更是降了下来,但它居然没有另辟蹊径,反而是继续摸索,似乎要与这石头硬碰到底。它一次又一次地掉到地上,又一次一次地想要挣扎着继续越过那块石头,我不知道这石头究竟对它有什么意义,哪怕终于越过石头,前方不也只是一片寻常的土地吗?我感到无趣,便起身离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再次经过那片土地,原以为那只蜗牛已经早早放弃、知难而退了,没想到它居然翻过了那块石头到达了一处高地。

    ⑥我看得出神,等我回过神来,它已离开了那块让它感到骄傲的石头,拖着小小的壳孤独地驶向远方,在它的身后,它攀登过的那块石头在它的眼里由高耸变得低矮。我终究不是蜗牛,我不知道它为何不停留在那块石头上,也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到何处。或许它只为自己短暂的胜利感到微微欢欣,却不执拗于那次瞬时的翱翔,或许它明白,自己的蓝天并不在此地展开,也或许,它并未将那块费尽力气攀登上的石头看作什么荣誉的象征,它只是在那儿短暂歇息,仅此而已。

    ⑦其实我很不解,蜗牛啊,你那小小的壳里却好像装着大大的梦想,想要去拥抱蓝天,像一只老鹰那样去翱翔。只是那样的差距太悬殊,哪怕一直仰望着、前进着,也难以拥有自己的蓝天。我又很佩服你,至少你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屡次碰壁就索性放弃,至少你在攀登上石头的那一刻,也会觉得自己像一只骄傲的鹰吧。

    ⑧从前的我,总觉得一些挫折对自己的生活轨迹产生巨大影响,常为此而神伤。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离内心的蓝天越来越远,好像很多事情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事与愿违,我也曾痛诉命运的不公,恨它为何没有给予我应有的回报。但也正是如此,纵使我明白坚硬的石头在我的前行路上层出不穷,我也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失败的桎梏,我也比旁人有着更坚强的心脏。

    1. (1) 请谈谈你对选文标题深刻含义的理解。
    2. (2)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就意味着我再也不能触碰那片五彩斑斓的云彩,只能在枯死单调的棕色上苟活

      ②请对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3. (3) 文中作者对那只蜗牛的称呼多用“它”,为何第⑦段变为了“你”?
    4.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常常在我们迷惘无解时给我们启迪。请向大家分享一件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 1. (2024七下·绥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 (1) 请简要概括母亲对我几次放飞。
    2.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②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

    3. (3) 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作者在接受采访中曾说,妈妈给予我的不只是童年时的抚养,而是成年后真正意义上的“放飞”,请结合全文,谈谈母亲给了我哪些人生启示?
  • 1. (2024七下·绥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坪

    ①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②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③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④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⑤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⑥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⑦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⑧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⑨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⑩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 (1) 本文按照顺序,以为线索行文。
    2. (2)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3. (3) 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 1. (2024八下·绥江月考) 学习与探究

    材料一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例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材料二 据2023年10月27日《北京科技报》分析: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以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例如三峡大移民,农民工涌入城市,方言的地域性框架被打破。据长江大学文学院的侯永员介绍,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一个金华方言的调查,在6岁到14岁的孩子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普通话,但52.03%的人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此外,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怕丑心理——觉得自己的家乡话土,面对陌生人时羞于使用。

    材料三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大力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据此,有人认为,应大力推广普通话,取消方言。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 (2) 你赞成材料三中取消方言的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 1. (2024八下·绥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气。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⑧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1. (1) 阅读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心理/表现

      外婆去世的时候

      母亲守着她,为她担心

      暗暗生母亲的气

      那天晚上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挪步出去。

      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

      对母亲再无隔阂

      初夏的时候

      参加“心路历程”活动,在最后舍弃了母亲。

      心如刀割

    2. (2)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赏析)

      ②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从加点词蕴含的情感赏析)

    3. (3) 第⑦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子“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的理解。
  • 1. (2024九下·巧家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识。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歌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④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⑤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老人年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 (1) 文章中写了哪些唱歌的场合?
    2.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②请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3. (3) 第⑤段中说:“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请你结合金满斗会的“传歌”风俗,谈一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谈两点)
    4. (4)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俗对人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却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你还知道什么民间习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某个民间习俗的场面。(不少于80字)
  • 1. (2024七下·文山月考) 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问题。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噫。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⑤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⑥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 (1) 请从选文①—④段中找出邓稼先带领团队研制试验核武器时遇到的困难。

      ②死亡的危险;

    2. (2) 请结合第④段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3. (3) 假如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想采用“五四”时代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的建议,请说说导演采用建议的理由。
  • 1. (2024七下·文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句话的魔力

    贺平安

    ①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周遭传来热络的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想快点有人来解救我。

    ②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瞬间化解了我的尴尬。

    ③他声音低沉,每到他发言的时候,便是全班同学的耳膜放松时刻。他的体育很好,一身小麦色的皮肤,膝盖或是手肘处会出现打球摩擦产生的伤痕。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他走路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踮一踮脚,做出要跳跃的姿势,无时无刻不想投个三分球。

    ④我从来不知道人的脊背可以挺得这么直。以往上课,听得懂的课我勉强能坐得端正,要是听不明白,就干脆趴在桌子上,腰背弓得像只炸毛的猫。可是他坐到我后面的这段时间,我每节课都把背挺得笔直,听到他讲有趣的事情,脸上也会浮现笑容。那些学习上的阵痛、生活上的畏缩,似乎都随风消散了。

    ⑤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我趴在桌子上无所事事地等待下节课的来临,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他的邀请:“体育课一块儿打球吗?”

    ⑥我迅速直起身子,左右看了看:“和我吗?我可不会打篮球。”

    ⑦“哪有男孩子不会打篮球的?”他的眼睛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⑧“我……”

    ⑨“你别怕,勇敢点!要不咱们打羽毛球。”

    ⑩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一如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

    ⑪绿茵茵的草地上扎堆站着两支足球队,阴凉处的乒乓球桌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群人。羽毛球场馆因为离得远,反而一片清净。人很少,我依然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球技不佳被人笑话。

    ⑫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每次都抢先搂住半空中的羽毛球。我也不示弱,挥动着手上的球拍,大开大合,果断地反击。

    ⑬渐渐地,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也受其感染,竭力去接他打出的每一个球。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时候,我输了,可人群里发出了一阵赞叹的欢呼声。他快步走到我面前,露出真诚的笑容,赞到:“你打得真不错!”

    ⑭我看着他脸上的汗水,爽朗地冲他笑了笑。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⑮“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好像有什么魔力。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

    ⑯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因为我知道,我勇敢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来过,盛放过,就是青春的意义。

    1. (1) 结合语境,解释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

    2. (2) 选文第⑩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⑩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一如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

    3. (3)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文章题目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这句话有哪些“魔力”?
  • 1. (2024九下·文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旧皮箱

    殷贤华

        ①肖风在站台等了许久,终于看到爹的身影。这个城市太大,每次爹娘进城,肖风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去接站。

        ②爹是大身板,在农村练就了一身好气力,虽然扛着大包裹,但走路仍然呼呼带风的样子。不过半年不见,爹这次看起来白发更多了,皱纹更深了。肖风快步上前扶住爹,欢喜而心疼地说:“爹,您人来就行,哪用得着扛这么大个包裹呀!”

        ③“那怎么行?”爹笑呵呵地反驳道,“你娘给你准备了好多你小时候就爱吃的东西,我敢不给你带来?”肖风心里感到一阵暖意,低头揣摩道:“照现在这个季节看,估计娘给我带了小叶糍粑、糖酒酿鸡、大头菜吧。”一打开包裹,果不其然应有尽有,爹和肖风都会心一笑。

        ④“风儿,这次你准备带爹去哪里玩呀?”爹兴致勃勃地问。每次爹娘来城里,肖风总会陪他们到城市周边各大风景区看看。起初爹娘心疼钱,不愿意去。但架不住肖风的一再坚持,况且进城旅游确实开了眼界,最关键的是儿子不缺钱,也就由了他去。时间久了,到处转转看看,已经成了爹娘进城最大的乐趣。

        ⑤肖风愣了愣,随即回过神来,笑着回应:“看把爹急得,先休息半天,明天我就带您到欢乐谷看看!”

        ⑥“欢乐谷,那肯定错不了!我在车上听乘客说,欢乐谷是这个城市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这次我先去看看。”爹拍拍肖风的肩膀说,“我回去再馋馋你娘,下次换她来玩。”

        ⑦肖风笑了笑,回答道:“好啊,您和娘都不想进城长住,就只能这样啦!”肖风是个大孝子,其实前几年就想把爹娘接进城享享清福,但爹娘在城里住不习惯。他们总是舍不得乡里乡亲,舍不得庄稼菜园,舍不得家里的老黄牛、小花狗和鸡鸭兔崽们。肖风只得想了个办法,每次爹娘轮流来城里的时候陪他们到处旅游,让他们把城里城外的大好风景看个遍看个够。

        ⑧第二天,肖风带着爹来到欢乐谷。肖风为爹买好了套票,他自己在景区门外玩手机等候。肖风对爹说:“您和娘不是一直教育我要节约吗?欢乐谷我陪客户来过几次,早玩腻了,今天就不进去了。”爹愣了愣,觉得有点意外,随即拍拍肖风的肩膀,感慨道:“风儿懂得节约,好啊,好啊!”

        ⑨临近中午,爹出了欢乐谷,看得出玩得很高兴。“饿了吧,您来一趟不容易,这次我还是请您吃海鲜吧!”肖风拉着爹进了附近的一家海鲜馆,点了爹最喜欢吃的大闸蟹、皮皮虾。肖风对爹说:“爹,您多吃点。我最近肠胃有点不舒服,不宜吃海鲜,只能喝点稀粥陪您。”望着爹狐疑的眼神,肖风马上笑着解释:“爹放心,儿子遗传了您的基因,身体棒得很,医生说只需要调理一段时间就没事了。”爹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⑩两天后,爹坚持要回老家,说挂念肖风他娘。肖风挽留不住,只得由了爹回去。

        ⑪几天后的一个中午,肖风在家做饭,忽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爹竟然又进城了。肖风惊讶地睁大眼睛,见爹扛着一个很大的旧皮箱。肖风一眼认出,这是他以前读初中、高中、大学时用过的皮箱。

        ⑫爹进了屋,打开皮箱,里面全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有新的,有旧的,有的已经泛黄。“爹,这是谁的钱,您拿来干啥?”肖风惊诧地问。

        ⑬“这就是你自己的钱呀。”爹爱怜地拍拍肖风的肩膀,“这么多年来,你给我们的钱,我们全放在这个旧皮箱里,没舍得用。你娘一直念叨,做生意难免遇到困难,你又总是大手大脚,这钱,迟早有你用得上的时候。”

        ⑭多好的爹娘呀!肖风鼻子一酸,眼泪马上就要流下来了。爹继续说道:“风儿啊,这回你的生意遇到大问题了吧?你不用瞒着我们,咱们一家人共同面对,重新再来,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⑮肖风别过头,他不想让爹看见他滚烫的泪花。他望望窗外,明晃晃的,春光一片。树上发出的几枝新芽,是那么的碧绿清新,充满生机!

    (选自《金山》,有删改)

    1. (1) 请根据小说内容,将下表补充完整。

      故事内容

      人物情感

      欢喜而心疼

      听爹说娘准备了许多自己爱吃的东西

      内心惊诧

      爹娘准备与肖风共同面对困难

      感动流泪

    2. (2) 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设置了三次悬念,请找出其中一处,概述悬念情节的内容并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3. (3)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爹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有新的,有旧的,有的已经泛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 (4) “树上发出的几枝新芽,是那么的碧绿清新,充满生机!”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以这句话结尾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 1. (2024七下·廉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 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②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绕,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 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⑤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 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 句话:“我不能走。”

    ⑥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 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巍巍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节选自《邓稼先》) 

    【材料二】 

    ①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于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 名利,堪称典范。 

    ②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 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于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开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

    ③1964年10月16月15时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紧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努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④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 将记载史册。 

    (节选自《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1. (1) 下列关于《邓稼先》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丛本学期目前所学的课文中,选择像邓稼先这样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仿照下面的例子填写表格。

      文章题目

      人物

      特点

      《邓稼先》

      邓稼先

      鞠躬尽瘁、忠厚平实

      《老山界》

      红军

      《说和做》

    3. (3) 两则材料在记叙邓稼先事迹中都穿插了环境描写,请分别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