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小文以“山”为主题整理了一组相关古诗文,请你将相应句子填到横线上。
    1. (1) ,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2) ,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3. (3) 水何澹澹,。(《观沧海》)
    4. (4)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5. (5) ,一览众山小。(《望岳》)
    6. (6) 河流大野犹嫌束,。(《潼关》)
    7. (7)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8. (8)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小语搜集了如下很有创意的广告和标语,请选择其一,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 (1) 湖北省旅游广告:灵秀湖北,楚楚动人。
    2. (2) 某图书馆标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王仙岭景区为吸引游客开展了“对联征集”活动,小郴同学根据景区提供的图片拟写了一副对联,但对下联举棋不定,请你结合对联知识帮他选择准确的一项(    )

    上联:山为锦屏何须画  下联:

    A . 水作琴声不用乐 B . 水作琴声何须弹 C . 水作琴声不用弦 D . 水作琴声曲悠扬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 , 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注释】①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②堰:水坝。③绝四邻:指这里的幽雅景致是周围四邻所没有的。④曙:破晓,天刚亮。⑤嚣(xiāo)尘:喧闹的俗尘。

    ⑴诗中“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韩愈《晚春》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诗中“何处染嚣尘”运用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喜鹊在枝头

    魏丽饶

    ①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

    ②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市郊的一家壁纸厂。下车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道路两旁是山,山后面还是山。按照导航提示,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

    ③空气很冷,山间静幽幽的,只有行李箱在路面上滑出闷声闷气的隆隆响。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它落在我前面不远处,轻巧地跳跃着往前走,时不时回头看我一下,喳喳叫两声。“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

    ④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但喜鹊____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心头顿时一阵失落。回望来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下车的站台落在了另一座山头。

    ⑤“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连串喜鹊叫声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点燃一挂炮仗。这叫声不依不饶,我停,它也停,我走,它又起。刹那间,一道黑影从我眼前划过,又一只喜鹊落在三五步开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间,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这次它动作轻灵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带我去一个地方。

    ⑥在那里,矗立着一棵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柿子树。枝头____不见树叶,沉甸甸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很低。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这里是鸟雀的天堂,有喜鸦,白头鹎,还有一些鸟儿我叫不上名。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

    ⑦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跳到另一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渐渐地,它便有些忘我了,脑袋已经顺着柿子转了半个圈儿,仍不肯松口。直到整颗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个壳儿,它才像打完一场胜仗似的,酣畅地歇口气儿,果断转移了阵地。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多么聪明的小家伙!

    ⑧“姑娘,您这是干什么呢?”

    ⑨“看鸟。”回话的同时,我不舍地收回视线。一位老人,从树林里走出来。从他臂上戴着的袖章得知,他是这片山里的防火员。

    ⑩老人____早看出了我的心思,便从树上的柿子说开去。原来,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即便是沿公路边的树,有人来打柿子的时候,也会特地在枝头留下一部分。

    ⑪“为啥?”

    ⑫“留给鸟儿们过冬。”

    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的眼神慈祥而温柔。我的心为之一动,进而联想到一树枇杷。

    ⑭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内。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树。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鹅黄的枇杷果攀墙而出,令人垂涎。眼看着果子日渐成熟,院主人却从不急于采摘,而是悠然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静看鸟儿们你来我往争相分食。原来,这才是一颗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

    ⑮人类的友善,让鸟儿亦通人意。刚下车我便得到一只喜鹊的陪伴和热情,该是一种幸运,也许它正将我引向一帆风顺。

    ⑯老人伸手摘下一颗柿子递给我:“姑娘,尝尝?”

    ⑰我迟疑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

    ⑱“尝一个。不然您咋知道鸟儿们吃的是什么滋味儿!”

    ⑲从柿子树上落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照在老人的脸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那张热情的笑脸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2月26日)

    1. (1) 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仔细阅读第③-⑦段,完成下面内容梳理。

      →放慢脚步减轻动静,“我”生怕吓走喜鹊→→再次遇到喜鹊,“我”明白了它的心思→

    3.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

    4. (4) 第⑬段中,看到护林老人慈祥而温柔的眼神,“我”为什么会想到那一树枇杷?
    5. (5)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和选文内容,根据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韩国北部有一个柿子园,农民们总会在枝头留下一些熟透的柿子给这些精灵。一些游人经过这里时说,这些又大又好的柿子,不摘真可惜。农民们则回答,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许多过冬的喜鹊,直到春天也不肯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 “鱼跃龙门”一词,寄予了多少人的厚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但“跃龙门”的旅途注定是艰辛的,作为中学生的你,即将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也终将面对人生中一道道的“龙门”。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任务二: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的旅途中,人们有时候会背负上太多的苦难,太过于专注的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天上的云、夜晚的月和林间的风,忽略了家人的叮咛与朋友的牵绊,请以“不妨停一停”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任务三:实现“鱼跃龙门”目标的路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会选择那条通途大道,也有人另辟蹊径,选择荒无人烟的小路,你又曾做出过怎样的选择呢?请将“我选择”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小文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了一组形声字,请你以“獠”字的声部为声部,将正确的字填入相应横线上。

    A.望 B.铐 C.草 D.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知亦不可无畏

    游宇明

    ①“无知无畏”是经常来拜访我们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知,更容易自以为是,面对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更喜欢发表轻率的意见,做出鲁莽的决定。其实,一个人无知,固然不应该无畏;一个人有知,也同样必须怀有对事物的敬畏之心。

    ②世间的知识无穷无尽,为了便于学习,我们的社会不得不将它们分成各种门类,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便可成为“专家”,在两个、三个、四个领域有所贡献,就会被视为“通才”。“专家”也好,“通才”也罢,其学识总量与世间的总知识相比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更何况,生活中一般人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专家、通才的境界。所以,无论如何学富五车,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其实都是无知的,根本就没有不畏的资本。

    ③知识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知识,我们很难做到一学定终身。青年时代,书本告诉我:地球上只有人才有语言与情感,后来动物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动物也同样有自己的语言与情感,只是它们的语言与情感只有同类才能体察而已。再比如,我刚使用手机的时候,手机只有三个功能,打电话、发短信、看日期时间;现在的手机就是一部微电脑,电脑能够干的事情,手机几乎都能搞定。如果一个人固守传统的知识,不懂得与时俱进,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④是的,有知亦不可无畏。首先我们要畏惧的是自己的能力。一个人读的书再多、社会经验再丰富,你的才华都是有方向性的:有的人可能适合写作而不适合从政,有的人也许适合经商而不适合做学问,有的人或许适合唱歌而不适合跳舞……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所在,不过分将自己的时间、精力用在补短上,而是充分扬长,你在事业上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就。所谓“多才多艺”,绝不是指的某个人做事可以一通百通,只是说有的人展现才华的领域比一般人稍稍多一点。

    ⑤行走在尘世,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的名字时有不同,有时叫是非感,有时叫正义心,有时叫良知,但它们的“远方”一致,就是可以引领我们的一言一行符合公序良俗,有益世道人心。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职位多么显赫,都始终不能忘记这把尺子。明代吕昭书读得很好,为官很有政绩,升任沁州知州,蒲城的老百姓以金钱相赠,他说:“我没有‘一钱太守’刘宠一样的癖好,敢请为父老留下一文也好啊!”反复推辞不敢。他的儿子吕旦刚考中进士,他说:“若饮贪泉之水,死后将不会被列入吕氏宗祠;哪怕穷得只能吃糠咽菜,我们还是父子。”吕昭畏惧的就是自我的内心。

    ⑥人也应该畏惧法度。好的法律是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无知之人固然应该老老实实遵守,有知之人更要做出榜样,知法犯法从来不会被人视作聪明,而会被看成是无耻。道理很简单: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组织的,硬性的组织手段是设立各种行政区域、制订操作性强的法律,用行政、司法权力保证大大小小区域的正常运行,软性的组织手段是通过道德规范公众的行为,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动”做到不影响他人的利益、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对道德、法律没有畏惧,再有知识的人也不会得到公众的尊敬。

    ⑦一个人渺小也好,伟岸也罢,都是活在一定的时间中,能不能被时光铭记,从来就是人生作为的一种标志。畏惧时间的无形之手,尽可能去做能够有益于千秋万世的事,这是有知者最明智的选择。汉代的司马迁没有当过大官,也没有成为巨富,他只是懂得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最终是由时间来评定的。他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一部《史记》,结果,司马迁也真的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

    ⑧有知者一旦有畏,他们也就有了一双飞向未来的坚硬翅膀!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按照④⑤⑥⑦段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一个人若有知,也同样必须怀有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这一中心论点的。
    3. (3) 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的启示。
  • 1. (2024九下·随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A)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合意处,书其衣,(C)记其事。同学者悦其勤学,常以净衣之。临终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笈:书箱。②庵:茅草小屋。③荆:一种有刺的灌木。④蒿:野草。

    1.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⑴主人日

      成语推断法“一而再,再而三”

      ⑵常以净衣

      课内迁移法“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⑶临终

      语境推测法

    2. (2) 请将“以”“而”“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B.  C. 

    3. (3) 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4. (4) 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 (5) 甲文中作者写同舍生有什么用意?
    6. (6) 宋濂和任末有什么相同的品质?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
  • 1. (2024八下·黄冈月考)  在班级“红军英雄形象大讨论”活动中,小兰同学和小溪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 , 谈谈你对小溪说法的看法和理由。

    小兰:斯诺对毛泽东评价很高。你看,说他是蒋介石悬赏25万银洋不论死活都要的大难不死的传奇人物,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政治家,让我们感觉毛泽东非常崇高,很了不起。

    小溪:我不同意,我觉得斯诺分明就是抹黑他。你看,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和农民谈话聊天;十三岁时与父亲吵架,离家出走,分明是个熊孩子的形象;和斯诺谈话时,他还松下裤带搜索着什么寄生物,这太不雅了吧。他还否认毛泽东是中国的“救星”。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