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D
    1. (1)  
    2. (2)  安步
    3. (3)  
    4. (4)  
    5. (5)  
    6. (6)  拾
  • 1. 散文阅读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当时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祖父啥时再看戏呢?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④戏票分三等,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是日午前,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⑤午后,我只好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有人查票,我只能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⑥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⑦身后喊喊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禾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唱罢《梁祝》,又唱了一些其他戏曲。 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两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功亏一篑、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⑧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淮剧《秦香莲》。中途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⑨《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 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⑩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⑪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⑫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⑬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 24 日,有删改)

    1. (1) 【梳理文章脉络】

      阅读选文,填写表格。

      时间

      “我”的经历及心理

      五岁半时

      初入老剧场

      ,“我”意犹未尽

      流连老剧场

      发现门缝,无奈被占;轮到自己,却被遮挡,安抚了“我”的失落

      中秋节,门缝看戏又被挡,央求后大叔立马让开

      看看完淮剧《秦香莲》,

      半个世纪后

      “我”想看戏,朋友积极安排,“我”高兴感动

    2. (2) 【品味语言精妙】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功亏一篑、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②是它,就是它。 它还屹立在那里。

    3. (3) 【斟酌选材用意】

      本文题为《门缝里看戏》,第④段却没有直接写“看戏”。这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 (4) 【理解作者情感】

       “我”为什么把老剧场比作“桃花源”?请联系选文和“桃花源”的特点加以分析。

    5. (5) 【关注写作视角】

      选文采用“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下列作品中用了同样写法的一项是( )

  • 1.  散文阅读

    怀念蛙鼓

    简默

    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蹿;芥菜、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 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 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 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 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里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

    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景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得战粟起来……

    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

    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

    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

    ⑪怀念蛙鼓。

    (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1. (1) 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①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连用比喻,有何妙处?)

      ②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

    2. (2) 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请以第⑥段为例,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 (3)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

      A.《老山界》 B.《白杨礼赞》 C.《五猖会》

    4. (4) 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
  • 1. 散文阅读

    大风帖

    李丹崖

    春天,突然刮起大风。风横着吹,窗外的麦苗贴着地面,柳浪直飞,水的波纹翻滚出了声响。尽管我关了窗,仍能嗅到一丝土腥味。春日的劲风,有时候比秋风还要摧枯拉朽。

    ②大风天里,日色有些浑浊。若置身旷野,风的劲会更大一些。念及少年时,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送雁馍,那是旧历年二月二,晚辈给长辈送雁馍,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嫁出去的闺女,也有“雁归来”的寓意。母亲挎着个竹篮,里面放着刚出锅的雁馍,外面盖着烟花蓝布,很是好看。可是,风太大了,很快扯走了蓝布,吹到了麦地里,我去追,被吹得翻了两个跟头,蓝布还是没抓住。到了外婆家,发现雁馍的皮都被风吹得咧开了嘴。外婆说,大风吹得雁都笑开了。

    ③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风早已刹住,盖竹篮的那块蓝布竟然出现在地头不远处,我跑过去捡起来,掸了掸土,满是旷野的气息。

    ④在吾乡皖北,乡间邻里或路人,若有个摩擦拌嘴,一人爆了粗口,有修养的人是不还嘴的,会说:“你骂的都被大风刮跑了!”这不是示弱或胆怯,而是不与你计较。不计较,是乡人独特的处世哲学。拳头硬,或许可以打碎一块石头,打折一棵树,却没有人能打散一阵风。相反,你还有可能被风吹倒,磕掉一颗牙。

    ⑤没有人能征服一阵风,我们能做的只是借着风力,放飞一只风筝。

    ⑥外公在世时,有句口头禅:“人世间最痛快的事:看大风吹四野,黄的飞,绿的留;喝滚水落汤茶,香气足,大汗流;吃匀称长条面,辣子足,多放油。”外公没有大学问,然个人觉得,这几点皆算大雅。我观察过外公喝茶,不管是嫩竹叶煮的茶,还是那种集市上买回来的茉莉香片,都要呼噜噜地喝到额头冒汗。我也观察过外公吃面,一盘面,风卷残云,通常不会超过五分钟。然后搪瓷缸朝桌上一放,做活去。

    ⑦六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风很大。外公在田埂上挖白菜,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循声找去,在一百米开外的沟头上,是一个被丢弃的婴孩,鼻梁已经冻到乌紫。外公丢掉白菜,把孩子揣在大袄里,抱回了家。

    ⑧是个男孩,灌了两口热汤,缓过神来。“多好的孩子呀!”外公感叹,“多亏了那阵风把孩子的哭声给刮了过来。”

    ⑨外公给那个男孩取名“风生”,把孩子养到三个月大,孩子的父母得知此事,觉得良心上过不去,敲开了外公家的门,双双跪倒在外公跟前。从此,“风生”又有了爹娘。

    ⑩那个孩子现在已年近古稀,我在外公的葬礼上见过他一次。他伏在外公的坟茔上,哭声好像那天的风声。

    ⑪外公去世后,每每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难处,我总会到他坟前待一会儿。尽管每年清明前后我们都要在外公的坟头添几锹土,但他的坟包仍越来越小,他距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在坟头边躺下,黄土松软,松柏青翠。嚼着草根儿,看天上,云卷云舒,都是风在导演。

    ⑫五年前去台湾,看到王羲之的《长风帖》。隔着玻璃,泛黄的宣纸上,龙蛇飞舞。笔下力逾千钧,又有些风轻云淡的意思。笔锋化作鸿鹄,在纸上掠飞,蜻蜓点水一般,一通写下来,浩荡万里,姿态翩翩,令人击节。 不得不说,王羲之的草书吸纳了长风过境的气韵,举重若轻,银钩铁画落在纸上,旋即弹跃起来,凌空飞舞。

    ⑬草书与风,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灵魂契合。浓墨好似风融长河,淡墨好似风入乱石山丘;焦墨好似风过秋日树梢,枯墨恰如风过冬日荷塘。

    ⑭董其昌在展玩《长风帖》后,写有跋文:“……今日於名园展玩永日,大可消暑,当辟尘犀,诚为厚幸。”观王羲之草书,的确可消暑,旧笔墨之间浸润的人文气息,当如长风,在我们心里扫过。

    ⑮大风可以吹走很多东西,却吹不走一些人,一些物事。经年再顾,仍觉如风在耳,如笋破土。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 3月 31日,有删改)

    1. (1) 赏“风”景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捕捉“风”中画面。

    2. (2) 品“风”韵

      本文语言明亮清丽,情意丰沛。请品味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突然刮起大风。风横着吹,窗外的麦苗贴着地面,柳浪直飞,水的波纹翻滚出了声响。尽管我关了窗,仍能嗅到一丝土腥味。

      ②在坟头边躺下,黄土松软,松柏青翠,嚼着草根儿,看天上,云卷云舒,都是风在导演。

    3. (3) 析“风”情

      本文写“风”,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描绘外公?请结合内容分析。

    4. (4) 悟“风”度

       “帖”字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义项,你觉得文题《大风帖》中的“帖”字应该选择哪个义项?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帖①(tiē)妥当;稳当:妥~。

      ②(tiě)写着字的小纸片:字~儿(便条)。

      ③(tiè)临摹用的样本:临~。

      选择,理由:

    5. (5) 作家李丹崖曾说:这个世界上,每个季节都不缺少大风天,就像这个世界上,总有大风一样性格的人存在。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为下列名著人物选择一句最符合其个性的句子。

      ①祥子(《骆驼祥子》)( ) ②尼摩(《海底两万里》)( )

      ③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

      A.我是风,自由的风。

      B.风中跌倒不为风。

      C.心随往事顺水流,人随风去不敢求。

  • 1.  散文阅读

    缘缘堂①

    丰子恺

    ①二月九日天阴,居萍乡暇鸭塘萧祠已经二十多天了,这里四面是田,田外是山,人迹少到,静寂如太古。加之二十多天以来,天天阴雨,房间里四壁空虚,行物萧条,与儿相对枯坐,不啻囚徒。次女林先性最爱美,关心衣饰,闲坐时举起破碎的棉衣袖来给我看,说道:“爸爸,我的棉袍破得这么样了!我想换一件骆驼绒袍子。可是它在东战场的家里——缘缘堂楼上的朝外橱里——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去拿得来,我们真苦,每人只有身上的一套衣裳!可恶的日本鬼子!”我被她引起很深的同情,心中一番惆怅,继之以一番愤懑。

    ②晚上章桂从萍乡城里拿邮信回来,递给我一张明片,严肃地说:“新房子烧掉了!”我看那明片是二月四日上海裘梦痕寄发的。此信传到,全家十人和三个同逃难来的亲戚,齐集在一个房间里聚讼起来,有的可惜橱里的许多衣服,有的可惜堂上新置的桌凳。一个女孩子说:“大风琴和打字机最舍不得。”一个男孩子说:“秋千架和新买的金鸡牌脚踏车最肉痛。我妻独挂念她房中的一箱垫锡器和一箱垫磁器。”她说:“早知如此,悔不预先在秋千架旁的空地上掘一个地洞埋藏了,将来还可去发掘。”

    ③我离家后一日在途中闻知石门湾失守,早把缘缘堂置之度外,随后陆续听到这地方四得四失,便想象它已变成一片焦土,正怀念着许多亲戚朋友的安危存亡,更无余暇去怜惜自己的房屋了。况且,沿途看报某处阵亡数千人,某处被敌虐杀数百人,像我们全家逃出战区,比较起他们来已是万幸,身外之物又何足惜!我虽老弱,但只要不转乎沟壑,还可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我的前途尚有希望,我决不为房屋被焚而伤心,不但如此,房屋被焚了,在我反觉轻快,此犹破釜沉舟,断绝后路,才能一心向前,勇猛精进。

    ④然而黄昏酒醒,灯孤人静,我躺在床上时,也不免想起石门湾的缘缘堂来。此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距今尚未满六岁。形式朴素,不事雕斫而高大轩敞。正南向三开间,中央铺方大砖,供养弘一法师所书《大智度论·十喻赞》,西室铺地板为书房,陈列书籍数千卷。东室为饮食间,内通平屋三间为厨房,贮藏室及工友的居室。前楼正寝为我与两儿女的卧室,亦有书数千卷,西间为佛堂,四壁皆经书,东间及后楼皆家人卧室。五年以来,我已同这房屋十分稔熟。现在只要一闭眼睛,便又历历地看见各个房间中的陈设,连某书架中第几层第几本是什么书都看得见,连某抽斗(儿女们曾统计过,我家共有一百二十五只抽斗)中藏着什么东西都记得清楚。现在这所房屋已经付之一炬,从此与我永诀了!

    ⑤我曾和我的父亲永诀,曾和我的母亲永诀,也曾和我的姐弟及亲戚朋友们永诀,如今和房子永诀,实在值不得感伤悲哀。故当晚我躺在床里所想的不是和房子永诀的悲哀,却是毁屋的火的来源。吾乡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吃敌人炸弹十二枚,当场死三十二人,毁房屋数间。我家幸未死人,我屋幸未被毁。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失守,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以至四进四出,那么焚毁我屋的火的来源不定:是暴敌侵略的炮火呢,还是我军抗战的炮火呢?现在我不得而知。但也不外乎这两个来源。

    ⑥于是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结论:缘缘堂已被毁了。倘是我军抗战的炮火所毁,我很甘心!堂倘有知,一定也很甘心,料想它被毁时必然毫无恐怖之色和凄惨之声,应是蓦地参天,蓦地成空,让我神圣的抗战军安然通过,向前反攻的。倘是暴敌侵略的炮火所毁,那我很不甘心,堂倘有知,一定更不甘心。料想它被焚时,一定发出喑呜叱咤之声:“我这里是圣迹所在,麟凤所居。 尔等狗彘豺狼胆敢肆行焚毁!亵渎之罪,不容于诛!应着尔等赶速重建,还我旧观,再来伏法!”

    ⑦无论是我军抗战的炮火所毁,或是暴敌侵略的炮火所毁,在最后胜利之日,我定要日本还我缘缘堂来!东战场,西战场,北战场,无数同胞因暴敌侵略所受的损失,大家先估计一下,将来我们一起同他算账!

    (选自《缘缘堂随笔》,有删改)

    【注】①缘缘堂:丰子恺于1933年春在故里嘉兴石门湾建造的一座三楹高楼。作者在“缘缘堂”里安居五载,醉心于书画艺术和抚育子女。

    小浦计划录制以“浙里红”为主题的浙籍作家作品,本期推荐作品是丰子恺的散文《还我缘缘堂》。请你和小浦一起参与以下任务,完成录制。

    1. (1) 任务一:把握基调

      缘缘堂被毁,大家都心绪万千。丰子恺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请完成表格。

    2. (2) 任务二:斟酌细节

      ①录制朗诵音频之前,请帮助小浦从重音、语调的角度,为下面的句子做朗读设计。

      尔等狗彘豺狼胆敢肆行焚毁!亵渎之罪,不容于诛!应着尔等赶速重建,还我旧观,再来伏法!

      ②为了控制朗诵音频的时间,小浦决定删掉文章的第④段,但小江认为这段不能删,你赞同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3. (3) 任务三:名家联读

       “缘缘堂”的被毁,对丰子恺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迫使他面向更广阔的现实,思想感情起了颇为明显的转变。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也有类似的转变吗?请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备选人物:朱德(《红星照耀中国》)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4. (4) 任务四:诗词推荐

      小浦认为很多浙江人创作的古诗词作品也可以纳入“浙里红”的主题中,下面的表格就是小浦整理后的诗词,请你填写完整,并把最合适的一首诗词推荐给小浦,并说说理由。

      浙江人

      作品

      句子精选

      你的推荐

      陆游

      《十二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推荐,理由:

      张岱

      《湖心亭看雪》

      舟子喃喃曰:“②。”

      秋瑾

      《满江红》

      (历史兴亡与自身不幸联系,更添凄怆。)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西湖边禽鸟早至,“浙里”的风光无限美。)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化作春泥更护花。

    5. (5) 任务五:精神传承

      本次专题活动,指导老师还建议大家学习徐利民同志先进事迹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本专题,结合你的思考,推测老师这样做的理由。

      “每当走到他办公室门前,总感觉他还在里面……”浦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至今都不敢相信,心中无坚不摧的徐部长已经离去。共事三年,方黎晨跟着徐利民走遍浦江,上门对接的部门一张纸写不完,见证了他对宣传工作的热爱。他还记得,为了拜访申遗专家,徐利民有过在寒风中从白天等到黑夜的经历;在撰写“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的两个多月,徐利民和大家一起讨论、修改,有一篇述评整整改了三十稿。方黎晨说:“不管是上山还是部里的其他工作,他都是举着旗帜带我们向前冲的那个人。”

      (徐利民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摘录)

  • 1. 阅读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们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却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2016年8月5日,有删节)

    1. (1) 文章围绕夏日葵花,描写了不同人对葵花不同的态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①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地诱人。(为什么地头上的女人会觉得葵花笑脸愈发可爱?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愈发”在此处的表达作用。)

      ②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带点词写出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3. (3)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内容,似乎与“夏日葵花”无关,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4. (4) 文章结尾写道:“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请联系链接卡片,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链接卡片

      安宁,“80后”女性作家,她的散文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透过鸡零狗碎的生活小事道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心机,算计背后的云烟苍茫。冷眼旁观中,是对中国乡村繁复人际和世道人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

  • 1. 散文阅读

    傅道彬先生说:“时间意义的悲凉和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中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黄昏这一意象已经渗入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请阅读季羡林先生的《黄昏》,完成探究任务。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A]但是,年着年,月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B]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阕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待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飕,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减)

    1. (1) 请你细读文本,将下图中黄昏的意象和特点补充完整。

    2. (2) 诗性散文总是采用如诗歌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文章的诗意美。

      ①请模仿示例赏析画线句[A]中的加点词语。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赏析:愁绪本是抽象的东西,作者用一个“载”字,把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物体,她把愁搬上了船,但愁太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愁苦。

      ②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画线句[B]进行赏析。

    3. (3) 诗性散文往往通过作者浪漫的畅想,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

      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 (季羡林)

      本文也被称为《黄昏颂》,请结合文章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对“主旋律”简要分析。

    4. (4) 经过本次探究活动,小缙对“诗性散文”有了一定理解,他发现课本中也有这类文章,请在以下选项中任选一篇并结合诗性散文的特点简要品析。

      A.《春》(朱自清) B.《桃花源记》(陶渊明)

  • 1. 【辄】
    1. (1) 饮少醉( ) 
    2. (2) 动得咎( )
  • 1. 【越】

    明年,政通人和( ) 

  • 1. 【卒】
    1. (1)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
    2. (2) 爱士 , 楚人怜之( )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