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

    历史事件(现象)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 1.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
    A . 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B . 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 . 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 D . 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就认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   )
    A . 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 . 适应了反清革命的理论需要 C . 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D . 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晥,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的开展(   )
    A .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 B . 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 C . 得益于独特的文化氛围 D . 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
  • 1.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在研究两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知识内容时,拟定了如下目录(部分):

    “碌碌有为”的宋人

    第一章 北民南迁的耕耘——农业

    ……

    第二章 百工巧匠的智慧——手工业

    ……

    第三章 熙来攘往的贾客——商业贸易

    第一节 互市贸易的商旅——榷场贸易

    第二节 海丝之路的船舶——海外贸易

    第四章 璀璨群星的宋城——城市经济

    …………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书籍(章节)目录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历史》一书拟定章节目录。 (要求:至少编写三章,每一章需要有两节,合乎逻辑。)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 . 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C . 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 .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 .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 1. (2024高二下·黔江月考)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 . 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 .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 . 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 . 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 1. (2023高一上·涟源期末) 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 . 为革命派提供经验 B . 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 C . 促进变法队伍分裂 D . 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
  • 1.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 B . 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 C . 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 D . 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