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任务二走入书信,探寻大美

    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对于作文章,他也有着自己的思考。请阅读这本书的第四、五、六封信,从下面三个观点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A. 简洁是文章一个极可珍视的美德。

    B. 一个作家须有一个“我”在,须勇敢地维护他的“我”性。

    C. 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 1. 培根的《随笔》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任务。

    凡与朋友分享欢乐者都会感到其乐更甚,而凡是把忧愁告诉朋友者都会觉得忧愁顿解。

    ——《论友谊》

    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举止又胜过天生容貌。

    ——《论美》

    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们多半都是在厄运中产生。

    ——《论厄运》

    德行无疑就像名贵香料,经燔焚或碾磨其香愈浓;盖幸运使恶愈昭,而厄运使善愈著。

    ——《论厄运》

    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

    ——《谈父母与子女》

    这些观点你赞同吗? 选择其中一则,运用你学过的论证方法论证或反驳该观点,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 1. 学校辩论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是否具有价值”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一段论述,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段辩论词驳斥反方的观点。

    反方辩手:我方认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不具有价值。当代社会是文明进步的,它更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用珍贵的生命换取忠义的美名,是一种狭隘的思想。

    正方辩手:

  • 1. (2024九下·大余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谨言

    ①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守住口,护住心。一个人要做到谎言,就要时刻让理性驾驭自己的嘴巴,而不是被情所控制。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有不少年轻人慕名向他求。一天,有个年轻人前求教,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使高谈闲论,大谈演说如何重要。苏格拉底等他说完,向他索取了两倍的学。年轻人不解,询问原因。苏格拉底答道:"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之外,还要教你如何闭嘴。”

    ③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人人都有一张嘴,说话很容易,但不说很难。海明成说:"人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子学会闭嘴。"会说话是一种本事,谨慎行是一种智慧。今具谈,给人不实的印象。(内训》中有言:”口如肩,言有恒;口如注,宫无据。”一个人的嘴巴如果像门一样紧销,那么他出的话大概是真实可信的;如果一个人说话像流水一样治沿不绝,么他说的话多是毫无根据。

    ④(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故事:唐代功臣刘文静,曾经与李用的宠臣在不和。有一次他和弟说:"有一天会杀死。"其实这不过是酒后失言,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没想到,他的话被一个姬去听到了,就传了出去。后来就传到了李渊那里,李渊勃然大怒。刘文静国此获罪,最终被杀。刘文静因为一句话而丢掉了性命,可悲可叹。

    ⑤曾国藩说:"立身以不妄语为本。"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为了自我夸耀而吹牛,或为了出口恶气而说狠话,或为了一时的私利而撒谎。喜欢逞口舌之快的人不仅成不了大事,还会给自己带来祸。像刘文静这样,以言通祸者,屡见不鲜,教训不可不吸取。

    ⑥官波之战,许做献计于曹操,立下大功。曹操因此给他加官晋爵,厚加赏踢。许收居功自做,日中无人。一天,曹操率将士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喊着曹操的小名说:"阿瞒,如果不是我,你怎么能入这城门?"曹操大笑不语。众将心里皆不平,怒视许攸。许攸不觉。一天,许褚骑马进翼州东门,正好碰见许攸。许做叫着许褚,说:“如果你们不靠我,能进这个门吗?"许褚大怒说:"我们出生入死,众将士用生命夺得城池,你怎敢夸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匹夫,懒得和你说!"许裙一怒之下,拔剑杀了许攸。

    ⑦人得意时易妄语,像许攸这样,有点功劳,有点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说话自然横无礼,最终丢掉了性命。群处守口,独处守心。谨言,是处世的智慧。无论立下多大功劳,取得多大成绩,获得多大荣耀,都要保持低调,逊,不可口出在言。智者谨言慎行,以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为身灾。人前不说逛语,人后不说用话。管好自己的嘴,就能字控好自己的人生。⑧有一次,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丁肇中做专访,丁中对记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答以“不知道”。记者无奈地说:"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丁学中回答:"不知道,绝对不能说知道,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⑨一个人要谨言,对自己不了解的人、不熟悉的事就不评价、不议论。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把自己的主观断强加于人,也不会周唾沫去大量别人的生活。不轻言,不妄言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修为越高,话语越少。这样的人格局大,胸怀宽广。他们狠少指责别人,也不许判别人。他们不锋芒毕露,不咄咄通人,不争强好胜,不飞扬跋。他们谨言,话不多说,话不说绝,退有据,永远不会把自己置于难堪的境地。

    ⑩喜时不诺,怒时不争,哀时不语。谨言,既是一种内涵,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干帆过尽之后的沉淀。不必说时不说,须开口时少说。谨言的人懂得知人不言尽,说话留三分;懂得厚道为人,言辞有德。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3. (3) 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以及课文《穿井得一人》,谈谈两篇文章对"谨言"看法的异同。
  • 1. (2024·武汉模拟) 阅读

    人生的艺术化

    ①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②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③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④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⑤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⑥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是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活的枯竭。“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多少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作时应有的良心。

    ⑦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地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越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⑧“活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许多事物能否欣赏。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1. (1) 下列对“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2. (2) 下列对“俗滥”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3. (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生的艺术化?请简要概括。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出海,到底应该靠啥?

    2022年10月29日,某视频网站举办第五届国创发布会,发布了49部国创作品新内容。令全球科幻迷期待的《三体》动画正式宣布定档12月3日。对于《三体》这样一部享誉世界的科幻小说,影视化的消息来来去去,终于有一个作品能与全球观众见面了。

    在发布会上,某视频网站副董事长李某认为,“在海外的社交媒体上,#DongHua(中国动画)已经开始区别于#Anime(日本动漫),开始成为全球观众关注和讨论的热门标签。 动画行业需要开始具备全球视角,锻炼与海外产能合作的能力。”

    中国动画正在发生变化,并以制作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为目标前进。但不能忽视差距,特别是在打造真正意义上能够具备穿透文化壁垒、影响全世界的作品上,中国还存在距离。 需要承认的是,过去海外观众心中对于孙悟空、花木兰等传统动画形象的认知依然比较深入。 对此,中国动画行业也一直在思考。

    “文化产品走出去,可以借助符号;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符号的话,可能行之不远。文化产品得体现出能在全球范围引起共鸣的情感与认同,需要在一些人类共同关注的终极问题上,给出一个让世人眼前一亮的新回答。”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教授曾在接受采访中聊到中国动画出海的问题所在。

    解决该问题的真正核心是,新时代动画作品不仅要沿用传统文化、符号性的东方元素实现出海,更应该摸索出真正满足跨文化需求的表达。

    中国动画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引发全球共鸣的例子并不少。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这部电影融入了中国绘画风格和叙事技巧。影片在日本上映时,日本动漫界鼻祖手冢治虫曾这样评价:“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的人们,看到这部影片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目瞪口呆。”《铁扇公主》在创作时正逢抗战,在故事情节上明显讨论反抗侵略外敌的理念,这是当时全球共通的思潮。

    近几年,动画《时光代理人》在欧美动画评分网站上获得了 8.83 的高分,在总排名中排第25名。《时光代理人》是扎根当今中国人的生活,讲述中国故事的动画。之所以能引发全球观众的认同,是因为它不仅在制作层面上的精良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而且在故事内容上以穿越这种无文化门槛的设定来展现全人类都会有的遗憾问题,故事本身也是打动全球观众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国文化作品的不断出海,中国传统服饰、东方妆容等文化符号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在被一点一点地打破。迪士尼塑造了二十几年的汉服花木兰形象,也在《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里换上了现代的服饰,这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因此,有观点认为一种“符号弱化”的趋势正在慢慢形成,越来越多不再流于表象,而且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正开始逐渐地出现在近两年的中国动画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的形象大多参考海外的大眼睛、高鼻梁,并弱化细节。而在某视频网站公布的《三体》动画定档海报上,原著中无论是逻辑还是史强,甚至是戏份不算特别多的丁仪,在人物面部设计上都贴合现代中国人的面孔,从五官到神情都比较符合中国大众的预期。对于中国动画作品来说,它应当在每一个细节中展现那些抽象的但又渗透到中国人骨髓里的特征,这是打造一部影响全球的动画作品应有的中国元素。而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要实现跨文化动画出海,不仅要有中国文化的底色,还需要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情感共振与广泛认同。

    《三体》原著中关于全人类的生存问题以及宇宙维度的黑暗森林的想象等内容,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全球书粉讨论。但如何展现这种跨文化的想象,需要对应的高质量的艺术表达。《三体》动画的原作者刘慈欣就在某视频网站国创发布会上说,动画和科幻小说都是想象力的艺术,动画特别适合展现科幻小说的内容和意境。中国的动画人是时候以全球为视野,寻求新的创作方式来让中国文化影响全球了。2022年,中国动画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百年诞辰。国产动画行业从市场教育、内容质量到动画技术等,正逐步走向成熟,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在未来能够看到在故事题材、视觉表达上更丰富的中国动画被海外市场认可。对于中国文化出海而言,这意味着过去那些刻板的中国印象逐渐淡化,意味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意味着行业与全球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而更重要的是,让海外观众真正去理解中国文化。

    (选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1. (1) 小组同学一致认为这篇文章以“中国文化出海,到底应该靠啥?”为标题很妙,请你说出它的妙处。
    2. (2) 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设置悬念,且用“到底”修饰,有追根溯源之意,引发读者思考。
    3. (3) 请你认真阅读文章,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概括中国文化出海“到底应该靠啥”。
    4. (4) 小组同学就本文的议论是否做到“言之有据”展开了讨论。请你借助以下评价量表,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本文论据的使用进行评价。

      评价细则

      评价星级

      事实材料真实可靠,言论引述准确

      ☆☆☆☆☆

      材料与观点一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

      引用材料丰富,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增强文章说服力

      ☆☆☆☆☆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诗解读与诗鉴赏

    张发安

    ①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我们需要读诗,读好诗。

    ②诗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读到好诗,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陶冶,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启迪,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③已有不少诗词鉴赏辞典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但大多是在语言文字、结构、意蕴上做些分析,进行美学鉴赏的不多。解读与鉴赏有区别,互有交叉,各有侧重。诗鉴赏,余以为其侧重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④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依山尽”的山是中条山主峰雪花山,在鹳雀楼东面二十多公里,落日不能逆行而东。 于是将“白日”解释为“从那东山上反射着炫耀着的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阳本体。这种从地理考察出发的解读,是舍去了诗人主体的艺术表现。我们说即便西边无山,诗人可把别处看到的移过来,艺术高于生活。上述解读法值得商榷,如此解诗把诗讲得没诗意了,无美可赏。

    ⑤《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这里的“诗”虽指《诗经》,但也不排除我们说的诗。“无以言”的“言”,不仅仅是“说话与表达”的意思,还含有读者对诗美的欣赏以及读者的文化积淀的发挥。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有文化涵养的人,便会联想到很多,包括想到泰山玉皇顶上的一副名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于是,一种雄奇伟岸、人力胜天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⑥再说,若能用一些美学原理发掘诗艺与意境,提出新的见解,就超越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会发现这诗之所以能激发人向上的情绪,就在于诗人眼中的夕阳西落和黄河东流向两端延伸的水平线,与中心点上即诗人登楼处向上仰视的中轴线相垂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伽玛运动”,给人以一种“向外和向上发射”的“倾向性张力”感应,使读者产生一种向上的追求欲念,力求尽快地去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

    ⑦再如,我们用“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就会突破古人对这首诗所作的“板滞”之批评,我们就会认识到杜甫的构思之精华;结构之完美,四句全是意象并列组合,四幅画面中色彩的浓淡,上下前后的视角转换,构成一个系统,同中有异,交相变换,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把诗人框在其中,使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诗人身上,凸显出诗人那孤独而不能复出的困苦形象

    ⑧无论是读诗还是读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是读近体诗,因为其间蕴含很多美学原理,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不少美学知识,诸如对称与均衡、对立统一、反常合道等等艺术法则,从而提高审美感知,涵养我们的文化素质。只有多读诗,读好诗,才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充实我们的内涵而灼灼其华于外,即人的气质美。

    (选自“世界作家园林”,有删改)

    1. (1) 辨析文章语句,以下属于观点的一项是(       )
    2. (2) 请你阅读文章,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将以下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 (3) 作者用了“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请你参照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结合以下提示,运用这一方法赏析“枯藤老树昏鸦”一句。

      蒙太奇

      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

  • 1. “人与社会”学习小组搜集了四则有关新能源的材料,准备整理成一份购车指南,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为推动能源低碳化和绿色发展,当前,能源转型变革正在全球兴起,全球主要国家积极谋求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向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过渡。我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和新技术。

    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碳、氢、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发生源,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材料三

    从跟随到引领 中国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底气足

    2023上海国际车展阵容庞大,1000 多家国内外汽车厂商参展,累计有1500 辆整车集体亮相。本次车展中,国产新能源汽车成为爆款,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自主品牌各领风骚。

    从出口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抢占市场。 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55%,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12万辆,同比增长190%,占汽车出口总量的33%。

    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新赛道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为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有如此足的发展底气?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谓正当其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二,智能化为新能源汽车赋能。未来汽车产业将会向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化、车网协同化、共享化和轻量化发展。为了抢占先机,各大车企纷纷投入大笔资金研发智驾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更是备受市场关注。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上半场”,那么智能网联将是决胜“下半场”的关键。目前,中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4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将“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搭配在一起,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其三,科研创新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确保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稳定。从整车来看,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去年累计销售 186.35万辆;从动力电池方面来看,宁德时代拥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不过,在汽车芯片方面,我国企业仍需加大研发力度,一辆汽车大约需使用1000多颗芯片,而国内汽车芯片的自给率却是个位数。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上海车展中,本土公司的汽车芯片展台明显增多,释放出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强链补链的信号。

    在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更应在“智”“电”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发力,进一步提高品牌竞争力。

    (选自“新华网”,有改动)

    材料四

    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购车参考

    使用成本

    燃油车使用成本高

    ①加油约 8 元/升;每次加油支出:400元(假设油箱为60升)

    ②三油、三滤、发动机保养,

    每次约500元;每年保养支出:1 000 元(保养周期为5000千米/次)

    ③车船税、购置税……购税

    约支出:9850元

    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低

    ①充电约0.5 元/度;每次

    充电支出:7元(假设续航为

    170千米,仅需14度电)

    ②三电保养每次约 120元;

    每年保养支出:120元

    ③新能源车免购置税;购税

    支出:0元

    使用体验

    ①上牌难

    部分城市指标紧缺,一个本地牌照通常很难觅得

    ②操控难

    传统燃油车更具操控感,对于新手来说并不友好

    ③配置传统

    加装智能系统并不普及,且价格昂贵

    ①绿牌不限号

    市区行驶不限行,没有上牌

    难的问题

    ②上手快

    对新手友好,尤其是部分迷

    你车型

    ③智能驾驶完善

    配备自动泊车、智能驾驶等

    功能

    按需购买

    ①燃油车无惧续航

    更适合长途远行和远距离

    出行

    ②补给方便

    城市加油站设施完善

    ③市场成熟

    可选车型较多,技术成熟

    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

    实际续航会比标准续航更

    短(车上用电设备同时需要

    消耗电量)

    ②需要充电桩

    对用户的居住环境有一定

    需求

    ③可选择性较少

    市场还未饱和,可选车型

    少;预算需要根据需求调整

    1. (1) 下面是同学们制作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指南目录,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补充相应条目。

      新能源汽车购车指南

      目录

      一、新能源发展背景

      二、①(根据材料三填写)

      三、②(根据材料四填写)

      四、新能源车型分类

      五、客户信息调查表

    2. (2) 材料二中的两张图表,你觉得放入《新能源汽车购车指南》中的哪个部分更合适?简述理由。
    3. (3) 小文妈妈想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请你根据她填写的《客户信息调查表》,分析小文妈妈是否适合购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客户信息调查表

      姓名:×××

      性别:女

      年龄:43岁

      驾龄:1年以内

      家庭住址:金华市金东区

      联系电话:××××××××

      您是否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是☑ 否□

      您是否了解新能源汽车:比较了解□ 听说过☑不了解□

      您购买汽车的预算:5万以下□5万—10万☑10万—20万□20万以上□

      您购买汽车最关注的四个方面:价格☑ 品牌□续航□ 质保☑ 使用成本☑ 智能性☑ 操控性□售后服务□

      您家里是否有燃油车:是☑ 否□

      您是否经常需要跑长途(200千米以上):是□ 否☑

      您家小区能否安装充电桩:能☑ 不能□

  • 1. (2023九上·成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与静心

    刘小兵

    ①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有过生动的诠释。作为一个以读书为乐的人来说,要真正达到以上三种境界,都极非易事。在我看来,读书的境界完全不必刻意求之,心静了,便好读书了。

    ②相对于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在我们的内心葆有一种优雅读书的静气,显得十分重要。想要从书本中真正学到知识,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必须时刻保持静心。

    ③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是不懂得读书的妙处,他们在内心也时常渴望用多读书来充实自己。但真正到了八小时之外,或是到了余暇的时间,一些人在读书的问题上,却又表现出叶公好龙的态度来。有的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会想起电视、电脑、互联网带来的快捷和方便,这让他们常常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越想越走题……彼时的看书,仿佛倒变成了回忆玩乐之事的由头,如此读书,焉能上心乎?焉能有所获乎?更有甚者,常把读书挂在嘴边,可真给其时间,让他们沉浸于书香时,他们又往往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宁肯泡在牌桌上,游走于酒席上也不愿去读一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固然好,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似乎更加重要。对他们而言,读书不过是为了显摆,为了装点门面。这些人,把社会关系高悬于个人的读书之上,汲汲于名利,热衷于迎来送往,又岂能开展好一场场高效的读书活动?更别提从中求真知、长学问了。

    ④以上两种读书的心态,都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其根子在于,秉持这种做派的人心浮气躁,缺乏一种沉潜下来的定力。而要根除这种读书上的弊端,就必须首先学会让自己的心气静下来。

    ⑤静心,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的真谛与魅力。只有内心平静,五官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此时,再与书中的先贤智者对话,物我两忘间,文宇之美、之奇、之妙尽收眼底,尽揽心中。

    ⑥静心读书,人的思想、学识、境界也自然会逐步得到升华。当你心无旁骛之际,你的心神处在一种空灵的意境,正如诸葛孔明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此时读书,才能渐入佳境,而读书者的胸襟、气度、眼界,亦是越读越旷达,越读越宏远。

    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事实上,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埋怨说读不下去,因为马路上的声响大嘈杂,房问太冷,光线太强等等。其实,如若真能做到潜心读书,那么读起书来则“蝉虽噪”而“林愈静”。可见,静心读书,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超然物外,终有所获。

    ⑧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缺乏多少读书技巧,需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把自己的心真正沉静下来,从书册中去汲取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 (2) 文章不要第③④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做本文的事实论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A.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方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B.董仲舒潜心读书,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建有一个小花园,风景很好,但他每日都在静心读书学习,三年时间都没有进园观赏一眼,如此的专心学习,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 1. (2023九上·雅安期末)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各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1) 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 (2) 选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列举那些论据证明它是错误的? 作者主张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3. (3)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4. (4) 选文第⑦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两种人分别为他们列举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