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上·杭州期末)  对于苏(俄/联)某一经济政策,有学者评论说:“结束了定量配给和征用,试图将市场与社会主义要素结合起来,货币被重新引入,标志着农业自由化;在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中,只有具有战略价值的企业直接由中央控制,其他企业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该学者评论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1. (2022高三上·镇江期末) 列宁指出:“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苏俄(联)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符合生产力实际的是(    )
    A . 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 B . 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 C .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 . 建立大规模集体农庄
  • 1. (2023高一下·毕节期末) 1921年,苏俄爆发了50多起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些暴动的中心思想都是“停止征粮、恢复自由贸易并给予农民对其自耕土地的完全支配权”。面对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苏俄政府( )
    A . 实施农业集体化 B . 推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积极落实余粮收集制
  • 1. (2023高一下·大兴期末) 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 1. (2023高一下·蚌埠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加快,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格局新变化,世界多极化推动国际体系深刻变革,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在世界新一轮的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亚洲 47个国家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经济总量,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亚洲正在经历最快的经济增长期,基于寻求亚洲发展新前景和应对现实发展诸方面挑战的两点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此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来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以及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文明交流活动深刻影响着亚洲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 

    ——摘编自陈雨萌,韩海涛《习近平新时代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探究》

    材料二“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换句话说:地域框架内的文化与历史对现代化道路会起重要作用,可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可能走上相似的发展道路。不同“道路”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没有哪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或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亚洲命运共同体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2. (2) 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学考) 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 . 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B . 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C . 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D . 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 1. (2023高一下·期末) 1921年苏联中小企业产权从“国有化”下放到私人,苏联出现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1925年,苏联经济的非社会主义成分,工业中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这说明了( )
    A . 苏联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得到调整 C . 苏联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 .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实现工业化
  • 1. (2023高一下·辽宁期末)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个体农民提供了全国98.5%的农产品。在零售商业中,私人企业集中了商品周转的53%。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B .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D . 苏联模式的推行
  • 1. (2023高二下·临夏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即使在内战最激烈的时期,也有些地方没有执行余粮收集制。比如,在南部的察里津和中部的卡卢加一带,那里的苏维埃没有剥夺“背口袋的人”和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他们征收赋税,并将所获得的钱财和粮食支援战争和挨饿的居民。当然,中央政府不承认这样的行动是正确的,认为这是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动。……大省份的工人开始集会,要求政府取消粮食专政。这时,在中央决策层也不是没有异议,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可夫、布哈林等人较早地接触了这方面的材料,感到了危机,于是向中央建议,放松余粮收集制。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既是农业政策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农业政策的变革。为了在粮食税基础上适应市场机制的发展,更有效地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年底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制定了新形势下土地政策的指导原则。1922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正式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上述措施鼓励了农民从事商品化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也使土地朝着规模效益的方向集中,中农和富裕农户的比重开始上升,农村出现了新一轮生产关系的调整。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材料一的“余粮收集制”引发争论的原因。
    2. (2)  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中恢复私营工商业与农业政策变革之间有何关联?谈一谈这一政策的探索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 1. (2023高一下·南平期末)  为了满足人们对燃料的需要,1921年7月苏俄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根据对私人和国家均有利的原则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到9月份就出租158个小煤矿,11月达764个。此举(  )
    A . 旨在保护国内矿产资源 B . 得益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C . 符合斯大林模式的要求 D . 不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