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德州开学考)  下图是对苏俄(联)某一经济政策核心内容的叙述。该政策的实施( )

    重新启动市场机制,利用贸易和商品经济连接小生产者、工业、农业和国内外要素资源,利用市场把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融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实现工业化、提升生产力的总目标。

    A .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1917年,列宁指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但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我们必须向小农让步。” 1922年又指出:“必须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凡愿自行耕种的公民,有权无限期地使用土地,经营农业。” 以上论断(   )
    A . 旨在巩固新生政权 B . 有助于赢得卫国战争胜利 C . 规范小农改造方式 D . 实践并丰富社会主义理论
  • 1. (2023高二上·广州期末) 无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退却,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列宁认识的变化( )
    A . 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 . 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 C .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 . 适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1. (2023高二上·广东月考) 列宁在谈及新经济政策时强调:“我们要认真地和长期地(当然,正如我们已经正确指出的,并不是永远)执行这个政策。”同时,列宁告诫全党对“认真地和长期地”的提法“需要牢牢记住,好好记住。”由此可见,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 .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B . 扩大了苏维埃俄国政权基础 C . 基于对严峻国际形势的考虑 D .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 1. (2024高二下·河南开学考) 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征税以后的全部余粮,农民可以自由周转,并且可以发展小私有经济。他认为这种小私有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议的真理”,“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列宁( )
    A . 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B . 极力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C . 基于苏俄国情发展国民经济 D . 否定了农业集体化模式
  • 1. (2023高三上·广东月考) 《俄罗斯历史(1900—1945)教师参考书》在论及新经济政策时,写道:“应当尽量说明那一判断,即认为新经济政策对布尔什维克而言不仅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暂时的’,目的是能够摆脱1920年末到1921年初尖锐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危机。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保住政权的问题。”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A . 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妥协 B . 缺乏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C . 化解了国内面临的各种危机 D . 难以改变苏俄落后的面貌
  • 1. (2023高二上·安康开学考)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在经济上放开的同时,政治上沿用了战争年代的做法,权力集中现象越来越严重。1924年之后,斯大林的某些经济政策尽管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明显不符,但他通过先改变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然后再确认的方式让其政策得以通行。由此可得出( )
    A . 苏联的决策机制造成新经济政策的取消 B .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C . 新经济政策因引发严重的危机而被废除 D .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 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 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 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

    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 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 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 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

    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构建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谋求与 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宏大战略倡议;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践行“奋发有为的 大国外交”,打造“紧密朋友圈”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

    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营造新型国际秩序的宏大战略布局。

    ——摘编自王海运《中国全球战略中的“一带一路”》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 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 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 (3)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并写出新时代我国“奋发有为的大国外交”在杭州的生动体现。 
  • 1. (2023高三上·浙江) 列宁指出:目前严峻的形势,还有苏维埃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采取迂回的方式。这种“迂回的方式”表现为( )
    A . 运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B . 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C . 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D . 通过五年计划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列宁曾说:“我们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实行了多么急剧的转变,采取了一种被叫作‘新的’经济政策,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对“新的”经济政策解读正确的有( )
    A . 是国内战争赢得胜利的保证 B .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 调整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 D .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较为全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