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在宋代,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在士人之间传播,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纲常伦理 B . 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出社会生活 C . 新儒学兴起并呈现平民化倾向 D . 思想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 1. (2024高二下·新余开学考) 清人焦循指出:“紫阳(朱熹)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的主要差别在于(    )
    A . 社会身份 B . 私人财富 C . 个人品德 D . 家族声望
  • 1. (2024高一下·沧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1. (1)  材料体现的是时期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的主要内涵。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的主要影响。
  • 1. (2023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户齐民到汉代以后成为基本户口管理制度,但是“编户”是名副其实的,“齐民”却并非等齐,经过唐宋变革,才发生了转变。唐中期以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大增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加速流转,使世族地主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丧失。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从承担国家服役角度讲,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唐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由商业而兴的城市,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一个较成熟的市民群体。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冲击传统的等级制度,促使社会趋向于“等齐化”。由于社会趋于等齐化,由等级身份决定的各种社会束缚有很大松动,社会流动性扩大了。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认为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是把“分科取士”,特别是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所用的指标虽然没错,但相对表面化,没有抓住科举制度的精髓。认为科举始于唐朝,则是把“允许自由投考而不是全靠地方政府举荐”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才真正抓住了科举制度的精髓。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能力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唐朝,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因为从宋朝开始,科举才有了影响、塑造甚至定义时代的意义。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三  宋代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时期“齐民社会”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应对“社会流动性扩大”在户籍制度上的调整。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阐释该学者认为“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这一观点。结合所学,指出科举时代结束的标志。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士人的精神气质。结合所学,列举范仲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史实两例。
  • 1. (2024高三下·联合月考) 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民居除了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要将建筑物与自然风光打造得浑然一体,宅园合一。园林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看似随意布列,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宋代园林( )
    A . 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 B .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 D . 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 1. (2024高二下·南阳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无论是官办的中央、地方各级学校,还是个人招收门徒的私学教育,在数量、规模等各方面不断发展,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东汉时,私学达四十余家之多,其中弟子千人以上者十三家,万人以上者二家。《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

    ——摘编自郭炳活《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前期的书院多为私学,至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理学大儒倚重书院讲学,传播学派思想。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时期,书院兴建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泛,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南宋后期,理学书院教育模式被官方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也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此外,宋代书院还创立了书院会讲制度,这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创新,大大活跃了书院的学术空气。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学校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征。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B . 民主意识的萌发 C . 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 . 理学思想的影响
  • 1. (2023高一上·肇庆期末) 有学者认为,“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格”,整个文学领域弥漫着浓郁热烈的议论风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篇末议论千古不朽。类似情况在其他文学家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这反映了当时( )
    A . 复兴儒学的实际需要 B .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C . 文学体裁的创新发展 D . 通俗文学的日益流行
  • 1. (2023高一上·湛江期中) 宋代的程朱理学家吸收道家思想中的本体追求、处世境界、宇宙观等方面的学问,是在坚守以儒学为正道、宣传儒家伦理价值和责任担当为主要追求,来订立理学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规范的。材料意在说明程朱理学( )
    A . 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的主要思想 B . 传承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C . 开创了礼仪规范的一元化格局 D . 开创了儒家伦理价值观念
  • 1. (2023高一上·盐田月考)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