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户齐民到汉代以后成为基本户口管理制度,但是“编户”是名副其实的,“齐民”却并非等齐,经过唐宋变革,才发生了转变。唐中期以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大增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加速流转,使世族地主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丧失。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从承担国家服役角度讲,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唐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由商业而兴的城市,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一个较成熟的市民群体。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冲击传统的等级制度,促使社会趋向于“等齐化”。由于社会趋于等齐化,由等级身份决定的各种社会束缚有很大松动,社会流动性扩大了。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认为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是把“分科取士”,特别是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所用的指标虽然没错,但相对表面化,没有抓住科举制度的精髓。认为科举始于唐朝,则是把“允许自由投考而不是全靠地方政府举荐”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才真正抓住了科举制度的精髓。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能力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唐朝,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因为从宋朝开始,科举才有了影响、塑造甚至定义时代的意义。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三  宋代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时期“齐民社会”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应对“社会流动性扩大”在户籍制度上的调整。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阐释该学者认为“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这一观点。结合所学,指出科举时代结束的标志。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士人的精神气质。结合所学,列举范仲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史实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