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 (2) 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阁所见辽远阔大的暮秋景色。
    3. (3) 小刚到杭州西湖旅游,有一处景点请游客题字。小刚想了想,提笔写下了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 ,”。
  • 1. (2023高一上·丽水期末)  学校将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补写活动前言

      经典诗文中的“自强不息”是一种旷达积极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鼓励奋斗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宽慰失意者得失不惊、洒脱旷达;荀子的《劝学》“,无以至千里”,指引实干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2. (2) 任务二:拟写活动文案

      宣传组为活动绘制了海报。请你为它拟写文案,要求:结合图案元素,体现活动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课内文言知识考查
    1. (1) 下列各项对古今异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望美人兮天一方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2. (2) 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崖限当道者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一句,表明不登高,就无法获得广阔的视野。
    2. (2) 李煜《虞美人》中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修辞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 1. (2024高一下·河南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静女》中,对于女子的美貌和美好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直接赞美,这两处分别是“”和“”。
    2. (2)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一致。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表现了客人对仙人自由、明月长存的羡慕。
  • 1.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 B . 《苏武传》中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这与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相关。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C . 贾谊的《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以对比引发质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D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写这篇文章是要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 1. 本文《过秦论》着重叙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秦论》是史论,本文总论了秦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充分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B . 《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五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 .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者立论的依据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 . 《五代史伶官传序》意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 1. (2023高二上·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1. (2023高一上·海北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有删改)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注],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兔园蒙师:知识浅薄的人。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2. (2) 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5. (5) 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