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岳阳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长时间见不到彼此总是会给恋人造成困扰,甚至成为扼杀爱情的因素,但宋朝的秦观却不这么认为,他的理由是“”。
    2. (2) 游山玩水常常能引发人的思考,苏轼在游览了鄱阳湖附近的石钟山后,深深地感慨:如果“”,是不能获得事实真相的。
    3. (3) 古人在写作诗歌的时候很喜欢用到“倚”字。可以是人倚物,也可以是物倚物等等,比如“”,又如“”。
  • 1. (2023高一上·丽水期末)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① 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 ② 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其肤 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④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 (1) 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④五亩大的住宅,用桑树种在这里,五十个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4. (4) 根据选文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种树方式

      种树后表现

      郭橐驼

      其培欲平

      他植者

      根拳而土易

      已去而复顾

    5. (5)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有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甲文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乙文孟子提倡的治国之道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 1. (2023高一上·广东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一句,表明不登高,就无法获得广阔的视野。
    2. (2) 李煜《虞美人》中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修辞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 1.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 B . 《苏武传》中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这与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相关。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C . 贾谊的《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以对比引发质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D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写这篇文章是要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 1.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论语》章句虽短,但“微言大义”。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2. (2) “诗言志,词抒情”。李白《将进酒》中“ ,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表达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苏轼《江城子》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将梦境与对亡妻的思念融合在一起; 陆游《书愤》中“ , ”,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却人已老去的悲愤。
  • 1. (2023高二上·怀柔期末)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 (1)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下列描写音乐与“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一向得古人好评,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 1. (2023高一上·内蒙古自治区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似的。
    2. (2) 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
    3. (3) 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A .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 . 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 1.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这首词是怎样体现“黍离之悲”呢?请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长相思

    陆游

    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钟一发轻,从今心太平。

    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词“空江秋月明”和姜夔《扬州慢》中“冷月无声”两句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