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1. (1) 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 1.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 (1) 第一段中“悲愤”与“悲哀”两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2. (2) 结合文章标题来理解第1段的文字,是为了“忘却”呢,还是为了“记念”?
    3. (3) 第1段结尾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忘却了没有? 从文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概括不超过22字)
    4. (4)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2字)
  • 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我们需要像李文亮这样的医生,除了需要他们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外,他们还需要具备在关键时刻向社会揭示真相的勇气。②过去30年,我们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③然而李文亮和其他几位医生的行为告诉我们,守护社会公义的良知和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样重要。④通过这样的医生群体让人欣慰。⑤在向他们致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⑥鲁迅先生曾在《热风》中描绘愿景,要求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⑦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如今的中华儿女要争做社会的“吹哨人”,让这种舍生忘我的责任意识与利济苍生的担当精神根植于华夏儿女的心中。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血(dié) 薄(fēi) 口(jiān) 予(cì) B . 命(yǔn)   衣(zī)   客(zhàn)   山(ē) C . (mò) 缈(piāo) 倒(pū) 红(fēi) D . 落(liáo) 槃(miè) 轻(miè) 锵(kē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申平写人与动物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母题:第一种侧重于动物与人的和谐描写,将人与动物的深厚情谊渲染得①____。《草龙》《战马火龙驹》等一批写马与主人的那种生死相交、肝胆相照的故事,足以让人间许多人与人的情感故事②____,这是人类爱到深处的纯情故事的写照和升华。第二种主要描述人与动物的矛盾和冲突。《头羊》中的那只公羊和《白狼》中的那只老狼,它们对某些人类的祸害③____,那种复仇的方式将动物对人的反抗和报复写到了极致,这些读后让人惊醒、反思的动物的报复行为,有力地概括了人类相互祸害的残酷事实,类比、隐喻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复杂微妙的关系。这样高远的、涵盖人类本性中许多共性的立意,申平的动物微型小说在故事题材的奇特性上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象征价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 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虽然这种观点确有些先见之明,但这种说教与整个《红楼梦》以生动形象和生活细节的逼真描绘取胜作比较,就不免(黯然失色/相形见绌)了。

    ②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年青/年轻)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③数字化时代和之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对这个词特别在意?因为数字化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截然不同/天渊之别)。

    ④731部队曾经在中国人身上进行的实验惨绝人寰,相关描述令人(目不忍视/不忍卒读)。而且,731部队中那些本应治病救人的医生接受的是当时日本政府的巨额援助。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这道理在中国古代有刘彦和说得最透辟。《文心雕龙》的《熔裁》篇里有这几句话:“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近代美学家克罗齐的看法恰与刘彦和的一致。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刘彦和所谓“事”),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我特别提出这一个中外不谋而合的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意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摘编自朱光潜《情与辞》)

    材料二: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和梦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在纷繁世相、茫茫人海之上,望得见斗转星移、百川东流。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在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欢愉和伤痛中,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的大势,体现时代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成为时代生活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这个时代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投入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历史的主体中锻造、建构自己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鲜明地感受到那一代作家和一个时代文学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这样的精神,就是把文艺自觉地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一部分,就是作家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地汇入时代和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在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成为参与推动时代前进的能动性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摘编自铁凝《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4. (4)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请分析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是如何做到“既像翱翔的鹰,又像扎根土地的树”?
    5. (5) 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

    鲁迅

    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1. (1) 按要求完成下面填空。

      ①“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这句中的“纸老虎”,意思是”。

      ②“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这句中的“苍皇”,现在写作“ ”。

      ③“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这句中的“急于事功”,可用另外的四字词语替代,这个词语是

    2. (2) 阅读下面课堂学习材料,按要求完成答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讨论理解柔石这一人物,出示了下面表格内容。

      柔石的“硬”与“迂”

      借钱办朝华社,承担繁重工作

      相信人们是好的,怀疑作者的“人心惟危”说

      朝华社倒闭,拼命译书还债

      和女性朋友同行保持距离

      从新学习,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

      学生甲不同意拆分理解柔石的“硬”与“迂”,并谈了如下理解与分析。

      柔石决定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坚信“只要学起来!”就能办到,这确实体现出“硬”劲,但此刻提醒他的是文学大师,“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鲁迅这样写,是把自己当陪衬,同时也是从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含蓄指出一个作家“使惯了刀”却要“耍棍”,这样“硬”来,理想的头还是会碰钉子。事实确实如此,柔石更好的作品,是他“转变”前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可见,柔石从新学习,要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这一事,不单单表现了他的“硬”,而是写出了他“硬”中“迂”。

      ⑴请认真阅读学生甲所谈内容,并从教师出示的表格内容中另选一件事,从学生甲的思考角度来分析柔石的“硬”与“迂”。

      ⑵学生乙认为文中所写“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比“硬和迂”更能体现柔石的思想性格。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具体说明。

    3. (3) 选文的最后部分从写柔石带出冯铿,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这部分中的三个“疑心”内容、最后一句话来说明。
  • 1.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

    鲁迅

    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1. (1) 按要求完成下面填空。

      ①“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这句中的“纸老虎”,意思是”。

      ②“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这句中的“苍皇”,现在写作“”。

      ③“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这句中的“急于事功”,可用另外的四字词语替代,这个词语是

    2. (2) 阅读下面课堂学习材料,按要求完成答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讨论理解柔石这一人物,出示了下面表格内容。

      柔石的“硬”与“迂”

      借钱办朝华社,承担繁重工作

      相信人们是好的,怀疑作者的“人心惟危”说

      朝华社倒闭,拼命译书还债

      和女性朋友同行保持距离

      从新学习,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

       

      学生甲不同意拆分理解柔石的“硬”与“迂”,并谈了如下理解与分析。

      柔石决定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坚信“只要学起来!”就能办到,这确实体现出“硬”劲,但此刻提醒他的是文学大师,“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要棍,怎么能行呢”。鲁迅这样写,是把自己当陪衬,同时也是从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含蓄指出一个作家“使惯了刀”却要“耍棍”,这样“硬”来,理想的头还是会碰钉子。事实确实如此,柔石更好的作品,是他“转变”前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可见,柔石从新学习,要转换作品内容和形式这一事,不单单表现了他的“硬”,而是写出了他“硬”中“迂”。

      ⑴请认真阅读学生甲所谈内容,并从教师出示的表格内容中另选一件事,从学生甲的思考角度来分析柔石的“硬”与“迂”。

      ⑵学生乙认为文中所写“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比“硬和迂”更能体现柔石的思想性格。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具体说明。

    3. (3) 选文的最后部分从写柔石带出冯铿,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这部分中的三个“疑心”内容、最后一句话来说明。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 (1) 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⑵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3. (3) 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4. (4)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