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光明期中)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CO2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 B .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真正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球协作 D . 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 1. (2024高二下·光明期中)  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产者大多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型生物 B . 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 C . 一种生物只能占据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特定营养级 D .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 1. (2024高二下·光明期中)  某些植物遭到昆虫取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等。烟粉虱(植食性昆虫)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上述植物产生的能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属于生物信息 B . 昆虫取食植物与植物被取食时分泌茉莉酸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 . 植物能产生抗虫反应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种群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D . 增强烟粉虱的Bt56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控制烟粉虱的防治措施
  • 1. (2024高二下·电白期中) 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生态足迹可计算转换 B . 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 C . 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 D . 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
  • 1. (2024高二下·普宁期中)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A . 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 .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 .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 .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 , 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下列关于研究方法与科学实验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模型建构法 B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 .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和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D .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公鸡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减法原理控制变量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下表为不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同化量在生产(P: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维持(R: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间的分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0

    P占同化量的比例(%)

    R占同化量的比例(%)

    棉鼠(恒温食草动物)

    13

    87

    红狐(恒温食肉动物)

    4

    96

    狼蛛(变温食肉动物)

    25

    75

    豌豆蚜虫(变温食草动物)

    58

    42

    A . 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P、R及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之和 B . P占比低,与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捕获食物的过程更不容易有关 C .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分配更多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产热,因此R占比高 D . P与R的比例不仅随生物的生活模式改变,还受环境资源的影响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植物乙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随着演替进行植物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B . 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 C . 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甲会消失,乙和丙中最可能为乔木的是丙 D . 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中国科学院欲探究西藏不同海拔地区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目分布情况,选取了西藏三个地区亚东乡(海拔2880m)、上亚东乡(海拔3350m)和帕里镇(海拔4300m)进行采样并统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三个测量位点土壤菌群进行调查 B . 可根据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 C . 不同地区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目差异,与多样化的植物有关 D . 三个不同地区菌群物种数目差异较大,体现了群落结构垂直分层的现象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入螃蟹种群后形成的以蟹、稻为主导生物的蟹—稻共生生态系统,为探究该养殖体系的优势,科研人员选取多个池塘进行实验。
    1. (1) 中华绒鳌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鱼等动物,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中华绒螯蟹所属的生态系统成分为
    2. (2) 在设计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考虑了栽种作物与养殖动物之间合适的比例,这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原理。为确定中华绒螯蟹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池塘中的生物积累量。
    3. (3) 实验塘于6月投放中华绒螯蟹蟹苗,10月份收获成蟹,调查各食物种类的生物量(某一时间单位面积内所含的有机物量)结果如下,请回答:

      10月收获期各组分

      生物量t·km-2·a-1

      稻田单作生态系统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

      总生物量

      8674.90

      25123.66

      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

      7.91%

      5.81%

      鱼类生物量占比

      0.27%

      0.12%

      中华绒螯蟹生物量占比

      0.20%

      其他

      5956%

      58.69%

      水稻生物量占比

      32.26%

      35.18%

      ①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蟹—稻复合生态系统这种立体农业,将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有利于

      ②据表中数据分析,加入中华绒螯蟹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③从长期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答至少2点)。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