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来凤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这种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明初一段时间曾沿袭元代行省制度,但元代行省统辖军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权力太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五  明太祖即位后,就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首先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在中央机构中,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和皇帝的权力。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描述的是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宋最高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第一个问题?
    2. (2)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 1. (2024九下·来凤月考) 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科举制度的创立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 .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 . 皇帝喜爱读书
  • 1. (2024七下·富宁月考)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下面对“重文轻武”政策理解错误的是(   )
    A .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B .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C .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D . 武将的地位明显高于文臣
  • 1. (2024九下·长春月考) 11世纪时,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且北部边境经常遭受游牧民族的骚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统治者不得不顺应潮流,任用主持变法。材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
    A . 目的 B . 背景 C . 内容 D . 作用
  • 1. (2024七下·德惠月考) 宋朝《神童赋》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表明宋朝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武轻文 C . 内轻外重 D . 重文轻武
  • 1. (2024七下·德惠月考) 宋太宗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副宰相的职权,使副宰相能够与宰相“轮班执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这一策略( )
    A . 导致了武将专权 B . 结束了地方割据 C . 提高了文官地位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1. (2024七下·巴东) 宋太祖普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 在边境重地设立镇节度使 C .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卫东京
  • 1. (2024七下·巴东)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变法中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为目的的举措是(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 1. (2024七下·巴东)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时期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地方权力越来越大 B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 丞相权力不断扩大 D . 封建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1. (2024七下·巴东)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 . 唐太宗李世民 B . 宋太祖赵匡胤 C . 明成祖朱棣 D . 清太宗皇太极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