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任务一品读作品,理清思路

    下面是三名同学在讨论写作结构时的对话,请补全小文的话。

    小语:”起承转合”是古诗文创作常见的一种行文顺序。《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小兴:对,唐代李绅的《悯农》(其二)就运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你瞧,首句“锄禾日当午”,写诗人看见农夫挥锄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写农夫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是对”辛苦”的具体描写,这是对首句的”承”。第三句,诗人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第四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对前一句设问的回答,同时又表达了要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劝诚,这是全诗的收尾,也就是”合”。

    小文:我发现,”起承转合”不光是中国传统古诗文常用的写作结构,其实很多现代文也运用这种结构进行写作,也包括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开头写”我”不愿做小伙伴口中的“胆小鬼”,冒险去爬悬崖,这是文章的”起”。接着,文章描述了”我”初爬时和爬到岩脊上再也不敢前进的心理,突出”我”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是文章的”承”。再接着, 。结尾部分, 。

    文章叙述了具体的生活事件,将解决个别问题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经验,给读者以启示。

  • 1. 任务二 揣摩思路,补写情节

    阅读下面的短文,揣摩思路,补写情节。

    钱声

    [美]凯·黑茲其著  夏殷棕编译

    纽约大街上,一位美国人与友人走着,周围人山人海,汽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突然,他停下脚步说:”我听见了蟋蟀的叫声。”

    “这么嘈杂,你怎么可能听见蟋蟀的叫声呢?!”朋友不相信。

    他没有争辩,径自穿过人群,往街对面走,朋友跟上去,只见他来到一丛绿化矮树边,蹲下身子。等他起身时,手指间真捏着一只蟋蟀。

    “太不可思议了!”朋友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的耳朵一定具有特异功能!”

    “哪里!”他摇着脑袋说,”我的耳朵和你的一样。其实,这全在于你想听到什么。”

    朋友看着他,一脸的惊奇。

    朋友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温馨提示

    同学们在补写前不妨先理一理这篇短文的写作思路。

    起:一位美国人与友人在纽约大街上行走时突然听见了”蟋蟀的叫声”,友人对此感到很惊讶。

    承:美国人穿过人群,在绿化矮树边找到了这只发出叫声的蟋蟀,友人怀疑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转:请同学们合理构思,设计能使故事发生转折的情节,想一想:真的是美国人的耳朵有特异功能吗?有可能是谁听到了”钱声”?朋友后来又明白了什么?

    合:朋友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含蓄地暗示了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

  • 1. 任务三写作

    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我”无意中闯入”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的家园,见识了一段荒原变绿洲的传奇;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攀爬悬崖并最终从看似”不可能”的境遇中脱险,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旅行和冒险都”不虚此行”。

    请你以《不虚此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助手

    ⑴打开思路。生活中,你肯定有过很多有意义的”行走”——或是走进了一个有特色的纪念馆,或是寻觅到一方与心灵契合的乐土,或是拜访了一位睿智的老人,甚至是开启了一趟奇妙的阅读旅行……请你认真回顾,生活中曾经有过哪些令自己难忘的“行走”。动笔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并挑选最合适的题材。

    ⑵抓住关键词。标题中的关键词”不虚”值得琢磨,既然是”不.虚”,说明在这次”行走”中,你或许有意外的收获,或许有特别的发现,或许有难忘的经历……通过合理的情节或内容把”行走”中有意义的主题表达出来,这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

    ⑶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要善于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述清晰,不蔓不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