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B .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 D .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 1. (2024高二下·贵州月考)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
    A . 家国情怀 B . 民本思想 C . 革故鼎新 D . 天人合一
  • 1. (2024高三下·娄底月考)  韩非子强调:“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该言论( )
    A . 渗透了合乎时势立法原则 B . 体现了法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C . 反映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D . 说明变革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诸子百家之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

  • 1. (2024高二下·江西月考) “革故鼎新”一词出自《易经·杂卦》,意为“革除旧的,建立新的”。“开物成务”一词出自《易经·系辞上》,意为“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此行事”。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这些思想被不同学派吸收借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依据是(  )
    A .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 墨子呼吁“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C . 商鞅宣扬“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 . 庄子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1. (2024高二下·长寿期中)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
    A . 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B . 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 . 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 D . 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
    A . 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 B . 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 . 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 D . 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 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 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 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 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 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 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 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含义及表现。
    2. (2) 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战国时期,有学派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所谓五德,盖即五行。“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这一说法,体现的思想是( )
    A . “为政以德” B . “道法自然” C . “兼爱非攻” D . “相生相胜”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