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流行歌舞片,那豪奢的布景、俊男美女的歌唱跳舞与明媚的爱情使观众们沉醉其中而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卓别林的喜剧更是给美国人带来了欢笑,制造美好梦想的歌舞片与浪漫喜剧,自然成了观众消解愁绪的最佳选择。这说明(  )
    A . 新政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B . 严酷现实让民众寻求精神慰藉 C . 科技推动电影创作更加生活化 D . 人们普遍喜爱现代主义的艺术
  • 1. (2023高一下·揭阳期末) 分析数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1870-197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家

    ①1870-1913年

    ②1913-1950年

    ③1950-1960年

    ④1960-1970年

    法国

    1.6

    0.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关国

    4.3

    2.9

    3.2

    4.0

    德国

    2.9

    1.3

    7.7

    4.8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①时段英国和德国各自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②③时段影响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总结经验。
  • 1. (2023高二下·项城期末)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美国用谷物代替煤炭充作燃料,约有640万头猪被投入密西西比河,1000万亩棉花烂在田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 . 农业领域出现相对过剩 B . 社会风气趋于奢靡腐化 C . 农民生活日渐宽裕富足 D . 农民为工业化作出牺牲
  • 1. (2023·襄阳模拟)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 (2)  选取材料二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二战以来的世界史知识予以佐证。
  • 1. (2023高二下·佛山期末)  西方曾兴起“中国热”,部分西方学者对不同时期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产生新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西方学者对中西文明的新认识                                                                                                                  

    时期

    对西方文明的思考

    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18世纪

    欧洲正陷于谬误和腐化堕落之中。——摘编自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认为中国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并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康熙、雍正皇帝是世上最公平、最有教养、最贤明的君主。——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9世纪中至20世纪40年代

    对于最近的未来抱有模糊的恐惧,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几乎所有的曾经一度是永恒的东西:真理、人道、正义和理性,现在都变成不确定的。
    ——摘编自1936年荷兰史学家约翰.惠辛加《世界末日的恐惧》

    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借中国智慧,释自身焦虑”,倾向于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教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摘编自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的表现。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 “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1934年,为了争取产银州的选票,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 年购银法》。该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回到 1.29 美元/盎司。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密切注视美国购银法事件的进展,从政府到金融界都向美方表达了强烈反对法案的意见。希望美方在购银时能够与中国协商,以保护中国利益。但对此美方并没有正面回应。对此,中国决定采取单方面措施,10 月 14 日,中国宣布自次日起对白银出口征收 10%的出口税,但出口管控措施效果有限。到了 1935 年春天,国际银价已经比中国国内银价高出 50%。1935 年 2 月 1 日,在中国驻美公使馆至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种种迹象证实,上涨的通货价值,就中国来说,实为灾难”。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 1934 年比 1931 年下降了 23%,当年下降了 6.5%,1935 年又下降了 2.5%。1935 年月国民政府采取新方案最终度过这场白银危机。

    ——摘编自张婕《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

    1.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购银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 1. (2023·淮北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1年,英国违背金汇兑本位制,停止英镑自由兑换黄金并大幅贬值,这使美、法等金本位制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以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以法国为核心的金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美元集团先后成立,加剧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
    1933年,美英法召开伦敦货币会议,大多数代表认为货币稳定是摆脱经济萧条的根本,然而罗斯福更关注美国“健全的内部经济体制”,这熄灭了英法与美国达成货币稳定协议的希望。随着英美两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德国加紧重新武装,促使美国积极推动美英法三方货币合作。
    1936年,三国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一致同意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而努力,“黄金价格将围绕35美元兑换1盎司的金价浮动,并愿意将之延伸至以后加入宣言的国家”。这是三方同时发表的接受法郎适度贬值、承诺相互合作来降低汇率波动的声明,也是一个没有执行机制的“君子协定”。 

    ——据谈谭《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三方货币稳定协议》。
  • 1. (2023·泉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 1. (2023·辽宁模拟) 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由原先的1英镑可兑换4.86美元跌至1英镑可兑换3.49美元。同时,英国开始组织成立英镑集团。到1934年,除英联邦国家外,巴西、阿根廷、丹麦、埃及、瑞典、泰国等国家也加入英镑集团,成员国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英国的上述举措(   )
    A . 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 B . 清除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C . 奠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D . 加剧了世界经济恢复的困难
  • 1. (2023·郴州三模)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结合材料所述的现代化情况,谈谈对我国当今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