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 B . 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 C . “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D . 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1. 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由于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    )

    A . B . C . D .
  • 1. 《诗经·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记载的是周的先祖建造的居所,就有“穴”和“复”,“穴”指的是地穴,“复”指的是立柱盖顶。这种居住方式是(    )
    A . B . C . D .
  • 1.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容的是微派建筑的显著特点。下列有关徽派建筑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B . 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C . 徽派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尽现独特 D . 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乐叙堂的《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
  • 1.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 自然环境因素 B . 经济发展水平 C . 社会组织形式 D . 传统文化习俗
  • 1. 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 . 城墙修筑技术相对落后 B . 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 C . 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1. 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 . 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 .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 . 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 . 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 1. (2023高一下·宿松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不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    ②内阁设立

    ③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明清易代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1. (2022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都城(部分)演进示意图.

    ——摘编自王贵祥《中国古代都城演进探析

    材料二: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认为:选择都城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的。经济条件方面要求都城附近须有一片富饶的地区,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既便于制内,又利于御外。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域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摘编自谢雪宁《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演进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古代某一王朝都城,从经济、军事、地理三个方面分析其选址的优势条件。
  • 1. (2022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其中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一改中世纪城市的曲折、狭小,更加关注城市格局与交通改善、建筑轮廓的统一与条理。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