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衢州开学考)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十分密切的对应关系,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通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城市则是有着更加多元、开放特质的人类聚落,城市作为一个不同于乡村的聚合体,具有经济角色、政治角色、文化角色和流通角色四种职能。

    ——整编自周大鸣《文化转型的视角》

    材料二: 近代天津城市变化

    1739年                                         1903年                  1917年

    注:①修建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卫城;②紫竹林商业中心;③大胡同商业中心;④经济中心;⑤政治中心

    ——据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 1848—1849 年、1854年以及 1866 年的霍乱大流行。此外,人口身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实际收入情况等统计数据表明,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19世纪 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则表明,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有明显的不足。

    ——引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四:                                                                                                                                                                                                                    

    二战后部分国家的经济数据表

    国家类型

    国家

    时期

    平均经济增长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

    1950—1970

    10+

    日本

    1955—1972

    8.8

    韩国

    1960—2000

    10+

    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各国

    1960—1980

    5—6

    中国

    1978—2018

    9.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印度

    1991—2018

    7.3

    巴西

    1968—1973

    11.2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居住环境的主要含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 1. (2023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城市( )
    A . 管理更加严格 B . 布局趋于优化 C . 经济职能增强 D . 交通更加便捷
  • 1. (2023高二下·应县期末)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简表

    历史时期

    城市发展

    夏、商、周

    真正的城市产生

    春秋战国

    城市数量突增,城市职能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唐、宋

    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

    明、清

    城市发展成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量小型城市

    ——根据百度学术文章整理改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2023高二下·鞍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说: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它们因地制宜地自然产生。江南的贸易场所,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附近乡民出售农副产品以及购买日常用品的农村经济集散中心。一些大镇地理位置处于周围丝、棉产地的交通中心,而其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在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耕地最少的江南农村,创造了可观的GDP,没有出现绝对贫困,相反多数像是过着尚可温饱的“小康”生活。当市镇显示出经济效益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自然会行动起来,但除了财税与治安,并不插手干预市场经营,一切听任自然。在市镇可以感受到一般人的悠闲与淡泊。

    我所杞人忧天的是,如果所有乡村市镇都变成“城市”,将来有一天,可能只有“城市”,没有乡村,这世界就会因单一而变得了无情趣。

    ——《主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 1.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白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

    ——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1) 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
    2. (2) 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 (3)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村落民俗文化?
  • 1. 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市镇( )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

    乌泥泾镇

    合溪镇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A . 经济结构单一 B . 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C . 遍布全国各地 D . 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 )
    A . 城镇经济的发展 B . 平等思想的传播 C . 重农政策的推行 D . 中央集权的弱化
  • 1. (2023·淮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朝至清朝部分年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 

                                                                                                                                                                                                                                                                                                                                                                                                 

    朝代

    总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西汉(公元前2世纪)

    5960

    1043

    17.5%

    唐(745年)

    5290

    1100.32

    20.8%

    北宋(1078年)

    8000

    960

    12%

    南宋(1200年)

    2800

    616

    22%

    明(1394年)

    7270

    1253

    17.2%

    1776年

    31000

    2272

    7.4%

    1820年

    35300

    2435.7

    6.9%

    1893年

    37757

    2685

    7.1%

    注:北宋、南宋人口仅为北宋王朝和南宋王朝所辖版图之内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不包括辽、夏、金等国人口。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明时期》、《清时期》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 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分析】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集镇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 1.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下列项中,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是( )
    A .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B .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C . 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 D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