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下·江西期末)  “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取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先生认为五四运动(  )
    A . 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B . 标志着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开始
    C . 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运动 D . 仅仅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 1. (2023高一下·安徽期中) 1921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时撰文说,“不要把五四运动纪念日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李大钊的“加上些新意义”是希望“五四精神”(  )
    A . 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B . 应在启蒙与救亡的斗争中实现统一
    C . 能够启迪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 D . 应该着力弘扬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 1. (2023高一下·咸阳期末)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
    A . 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 .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 . 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 . 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 1. (2023高一下·银川期末)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诸君自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急起直追,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

    ——《蔡元培传》

    1. (1) 材料一中的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
    2. (2) 材料二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深远影响?
  • 1. (2023高一下·期末)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材料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C . 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深远影响 D .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1. (2023高一下·拉萨期末)  “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中共党史从这里开头。”材料中的“它”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国民革命 D . 抗日战争
  • 1. (2024高一上·永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6月3日北京学生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转折”的标志,并指出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 1. (2024高一上·永安月考)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
    A .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B . 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 . 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 .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1.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
    A . 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 . 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 . 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 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
  • 1.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