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河北开学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像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他的外形尽管华美,他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掘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乌有”。李大钊意在强调( )
    A .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B .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C . 工人是社会改造的基本力量 D . 推翻军国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 1. (2024高一上·衢州期末)  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在观察中国近代某次运动发展的情况时说:“在战争结束后来到上海的新时代中,苦力崛起而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这场运动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国民革命运动 D . 一二•九运动
  • 1. (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 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史实依据。
    2. (2) “弱国无外交”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得出的惨痛教训。请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有何特点,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 (3) 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 1. (2024·吉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上·永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6月3日北京学生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转折”的标志,并指出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 1. (2024高一上·永安月考)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
    A .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B . 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 . 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 .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1.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 1. (2024高一上·岳阳月考)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追求思想解放,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为曾以孔子对三代的概念——“恶的时代”“善恶并存”“至善时代”,证明中国是与西方相等的。中国和欧洲一样正在努力实现“至善时代”的“大同”。因此,梁启超说,世界历史是和孔子的模型相符的,而孔教的中国也是符合世界历史的。如果西方思想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里同样能找到这种价值。

    ——摘编自来文生《梁启超和近代中国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尽管运用了无数新的和外来的观念,可是他们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

    ——摘编自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材料三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为实现中国“大同”的实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还没有突破传统格局”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文艺创新路径的看法。
  • 1.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由此引发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 )
    A . 护法运动 B . 保路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护国运动
  • 1. 史学发展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提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 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 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

    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 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 《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 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 (1)  阅读材料一,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概述该时期的史学成果; 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 (3)  请运用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对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史事进行分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