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上·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很多城市留下了辛亥革命的足迹,图10展示了其中的几个城市。

    材料二

    高一历史 第 7 页 共 8 页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云南宣布独立讨袁,昆明“全城悬旗结彩,爆竹之声不绝于耳,士兵则欢声雷动……”。1917年张勋复辟消息传出,“普天同愤”……各省军民,“来电反对,高可盈尺”。各地拒挂龙旗,上海“一体悬挂国旗三日, 以表拥护共和, 尊重民国之决心”。

    ——摘编自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等

    材料四

    不缠足观念为妇女接受,至民国初年,“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 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摘编自黄炎培《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1. (1)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3个城市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为“?”处自选一个城市,并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
  • 1. (2024高一上·月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主张按其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③①
  • 1. (2024·月考)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

    振兴中华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摘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材料三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概括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曾国藩上该奏折的背景及其根本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原因。阐述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取得“部分的成功”。
  • 1. (2024·) 辛亥革命以后, 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 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 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由此可见, 辛亥革命( )
    A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 避免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C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 (2024·)  民国三年, 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 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 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 予中华民国人也 ”。 老农“忽作惊状, 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 时, 老农茫然恍然, 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 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 .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 .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 .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 .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 1. 下图是漫画《一年来之回顾》是辛亥周年纪念所作,图片上人物背后由四个部分组成:政治上“推倒专制”,如今又“死灰复燃”;昔日官僚“匿迹销声”,如今又“争夸经验”;昔日帝国主义外交上“承认为交战国”,如今又“协议处分支那”几;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则是“小民无米为炊”。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农民群体 C . 切实改善了国人的生活条件 D . 未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 1. (2024·肇庆模拟)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掀起了兴办女学的高潮,省内女子学堂不断涌现,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从沿海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扩展到绍兴、嘉兴、丽水等地区。除较为偏远的山区地带(金华、衢州),其他各地均已出现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且数量众多。这一现象(   )
    A . 有助于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 B . 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C . 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D . 使浙江女子教育走在中国前列
  • 1.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摘编自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学者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这场“大妥协”。
    3. (3) 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 1. (2023高三上·九龙开学考) 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的革命闭体。这表明(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B . 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C . 推翻清政府成为各界共识 D . 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