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 扩建海军, 实行征兵制; 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 兼习中西科; 开设经济特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

    材料二 1898年,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针对变法运动的形式,变法者的缺点有三:其一、 “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 “徒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而且“学术不正又引发人品不端的联想,继而又使人对康有为改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其二、“全变战略之失宜” “徒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 其三、 “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戊戌变法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 (2023高一上·吕梁期末) 1874—1897年,王韬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由此说明王韬( )
    A . 为民主革命寻找理论武器 B . 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C .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 . 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 1.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 . 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 .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 .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 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 1.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1. (2024高二下·辽源开学考)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A . 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 . 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 . 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 . 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 1. (2024高二下·永州开学考) 图1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

    A . 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B . 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 . 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 D . 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 1. (2024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 维新时期的“今古文之争”展现为“学术之争,延为政争”的多歧进程,这一进程与《新学伪经考》中反映的“政学多歧”现象互为因果,非决然区分为学术与政治之别。这折射出当时 (    )
    A . 学术争论服务于政治变革 B . 维新派固守儒家伦理道德 C . 思想自由逐渐得到了恢复 D . 学术思想与政治互为补充
  • 1. (2024高三下·辽宁) 中国思想文化中自古以来有着鲜明的民本思想传统,其在中国近现代仍不断演进、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为人民公共之国,为人民共同利益故乃有政治。此二义者,我先民见之甚明,信之甚笃。惟一切政治当由人民施行,则我先民非惟未尝研究其方法,抑似并未承认此理论。夫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以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为效几何?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毋乃在是。

    ——摘编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 年)

    材料二

          人民群众既是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发展成效的评价者。“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命题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中君民利益矛盾的先天缺陷,强调了党与人民平等同向、一体同心的关系,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摘编自黄梓根、刘江《习近平人民中心论对传统民本追求的本质性超越》

    1. (1) 指出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这一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
    2. (2) 列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和政治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史实。分析“人民中心论”相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创新之处。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