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黔江月考)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 . 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 .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 . 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 . 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以上谕形式颁发的变法诏书数量较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但政治方面的很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 . 并未涉及到政治领域改革 B . 注重革命措施的策略性 C . 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 . 受到守旧派势力的抵制
  • 1.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还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更有些好事者叫嚣:“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这反映出(   )
    A . 维新思想已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B .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形成 C . 新旧阵营的斗争渗透民间社会 D .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

    鸦片战争

    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2024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政治派别的名称

    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本是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因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侧重点不一样,形成了三种名称,各阶段的政见主旨和人们所给予的褒贬也寓于其中。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三种名称所作的历史解释。

    名称

    时期

    政见主旨

    (1)维新派

    维新运动时期(1895—1898年)

    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

    (2)保皇派

    保皇活动时期(1898年戊戌政变后—1905年)

    保护(要求归政于)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联系革命派并与其论战。

    (3)立宪派

    立宪运动时期(1906—1911年)

    ——整理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 (1) 试仿照对名称(1)(2)的解读,结合所学撰写名称(3)的政见主旨。
    2. (2) 概括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异同,并据此推测1911年以后立宪派与革命派关系的发展趋势。
    3. (3) 结合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谈谈你对政治派别名称的褒贬性的认识。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 (1) 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 (3) 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冲击-反应”理论。以下是费正清对该理论的解读:“西方是19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的发明者,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世纪前期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1895年

    康有为公车上书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95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98年

    维新变法

    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兴起

    19世纪40年代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851年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0世纪初

    清末新政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

    1905年

    革命派组建同盟会

    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864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1875年

    左宗棠发兵新疆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884年

    中法战争爆发

    1916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919年

    签订《巴黎和约》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冲击-反应”模式的看法,(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1898年,康有为在向光绪帝上呈的一书中指出“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他的这一观点( )
    A . 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 . 主张效法美国进行政治改革 C . 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 . 强调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在一些不是理学家的志士仁人上发出了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几千年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 1. (2024高一下·万州开学考)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
    A .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 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C .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 . 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