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不久后提出:“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并争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开辟了中国铁路交通的新纪元。上述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 . 洋务派官僚思想保守 B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 C . 列强瓜分计划的破产 D . 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今日中国之所需,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就不是活的言语,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国语,就不可能由此语言产生第一流文学作品。”最早积极倡导并主张推广这一语言的是( )
    A . 戊戌维新运动 B . 辛亥革命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1920年,陈独秀说:“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没有他们“我们便不能生存”“社会岂不是要倒塌”。这折射出,当时(   )
    A . 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空前提高 B . 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了传播 C . 新文化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向 D .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宣传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六、宜速讲商务;

    二、宜亟练海军;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铁路;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四、宜分设枪炮厂; 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五、宜广开学堂;

    A . 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 . 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 . 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 . 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当一场爱国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时,十五岁的陈燮君看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街头大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深受启发。后来她逃避封建包办婚姻,与同学组织“时事研究社”,学习马克思主义。陈燮君的这些活动可能处于(    )
    A . 1840-1894年 B . 1895-1911年 C . 1912-1928年 D . 1937-1949年
  • 1. (2024高三下·潮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 .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背景和演进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 1.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魏源在其《老子本义》中认为,老子之“自然”是“迫而后动”,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主张将“忧患意识”与“实事实功”相结合。对老子“无为”的新诠释体现了魏源(   )
    A . 肯定洋务改革自强的主张 B . 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意愿 C . 要求革新思想的忧患意识 D . 探索救亡图存的经世之道
  • 1.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乾隆曾下达谕旨“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905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1911年颁布《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语教育。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 . 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 . 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发轫 C . “国语”内涵并未质变 D . 国家通用语已全面普及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