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历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玛窦以及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使得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认识了一个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一个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  )
    A . 促进了东西方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B . 开启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 . 揭开了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 . 促进了西学在华广泛传播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票拟权基本失效 B . 内阁的非正式性 C . 内阁地位的下降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1879年,一位名为王之春的官员在游记里用新式钟点来记录他的日常活动。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通俗小说中的人物,都已经在使用新式钟点计时。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加剧 B . 新式生活方式日益扩散 C . 市民阶层的生活奢侈化 D . 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 1. (2024高一下·深圳期中)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史料一

    1542年出版的福克斯《植物志》中的玉米植株图 

    材料二

    史料二

    18世纪瑞士画家利奥塔作品《热巧克力姑娘》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也 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等蔬菜瓜果,也有烟草、陆地棉 等经济作物,总数接近30种。

    部分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简介

    作物

    简介

     

    玉米

    16世纪中后期,玉米的种植记载开始出现在甘肃《平凉府志》和云南《大理府志》等地方志中 。早 期“ 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平原地区居民仅在地头屋角、田畔园圃“偶种一二”“ 以娱孩稚”;至 清朝中后期,玉米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绝大多数省区,各地有关玉米的称谓多达99个

     

    番薯

    明嘉靖《云南通志》指出云南六府州均种植“红薯”;福建《闽小记》记载:“ 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 明人苏琐《朱葫疏》亦载:万历年间泉州出现饥荒,“他谷皆贵,堆薯独稳,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由是名日朱薯”。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番薯逐渐传至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湖南、贵 州、四川等地

    番茄

    1613年山西《猜氏县志》中已有番茄种植记载 。番茄引种之初作为观赏植物,19世纪中后期才进 入菜圃,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开始栽培食用

    烟草

    烟草传入之初主要作为药用,后成为大众嗜好品,迅速发展;17世纪80年代,福建地区的烟草种 植“与农夫争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耕地十之六、七”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及其研究价值 。
    2. (2) 根据材料二 , 概括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其积极影响。
  • 1. (2024高一下·图木舒克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试举两例予以说明。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为发端,一直延续到晚清,五百年间,江西约两千万在册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亿后裔。在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制瓷、造纸、木竹加工、冶铁、烟火、夏布等手工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张瀚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摘编自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国内市场丧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明显,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几乎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沿海地区。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兴办近代私人企业。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况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编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材料二

    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明朝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和表现形式。这推动了明朝中后期( )
    A . 文化观念的交融 B . 主流思想的异变 C . 社会思潮的多元 D . 世俗文化的兴盛
  • 1.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 .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期中)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