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史称“宋承唐制”。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崇文抑武的需要 B . 皇权专制的要求 C . 分割相权的创设 D . 唐朝政体的完善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宋辽“澶渊之盟”后,从景德元年(1004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的117年间: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材料表明,该时期(   )
    A . 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 B . 宋朝与辽朝交往形式的多样 C . 宋辽通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D . 宋辽之间利益分歧得到解决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 . 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 . 强化权力的制衡 C . 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 . 重视前朝的经验
  • 1. (2024高二下·贵港期中) 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 . 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 B . 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 C . 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D . 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 1. (2024高二下·贵港期中) 法国汉学家安田朴在《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写道:“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的。”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宋朝(    )
    A . 对舶来品加征关税 B . 被迫转向闭关自守 C . 积极发展海上丝路 D . 推动边境贸易发展
  • 1. (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 “家训”是指家庭为成就家族繁盛而对子孙为人处世和齐家守业的训导,也是家国同构的缩影。唐宋是家训文化的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北宋

    南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8

    女诫

    5

    2

    0

    9

    教子原则

    2

    4

    2

    ——据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家训文化的繁荣”做出历史阐释。

  • 1. (2024高二下·清远期中) 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 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他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摘自拉施都丁《史集·成吉思汗纪序言》,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一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 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 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 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注:该著作出版于2012年)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 (2) 相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如果以“蒙古帝国为中心/世界史”为研究主题,三则材料各自有何史料价值?
  • 1. (2024高二下·江西月考) 根据史学家推算,南宋时,每人每天最低需要30文钱才能维持生命的最低所需,富裕人家则更多。随着物价上涨,临安每人每天最低生活成本一度高达110文。从临安周边各路进京的旅费开支(在很节俭的前提下)约为3万文,从蜀地、两广、福建进京,单程的花费就达6万—9万文。这表明,南宋时期(  )
    A . 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严重 B . 城市化具有较高的成本 C . 驿站交通体系遭到破坏 D . 土地兼并诱发流民危机
  • 1. (2024高二下·江西月考) 史载,当陆九渊诘问朱熹“尧舜之前何书可读”时,两人的辩论被中断。 三年后,朱熹题诗感叹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由此可见,朱熹(  )
    A . 逐步接纳心学理论 B . 严厉批评疑古思潮 C . 坚决主张格物致知 D . 反对主观唯心主义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北宋张载指出:“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释氏便不穷理,皆以为见病所致。”这表明张载( )
    A . 批判佛道观念 B . 崇尚格物致知 C . 推崇道德理性 D . 关注客观规律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