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下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由此可知,他们(   )

    言 论

    出 处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朱熹《论语集注》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

    陈淳《北溪字义》

    A . 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 B .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 C . 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 D . 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
    A . 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 . 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 . 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 . 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 1.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 1. (2024高二下·阆中月考) 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
    A . 唐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据《文昌杂录》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问大臣“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太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大臣对曰“萧何”。于是太祖遂将耶律氏改为刘姓,其皇后赐姓萧氏。这体现了(   )
    A . 民族间的相互学习 B . 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C . 辽代承袭汉朝典制 D . 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了(    )

    A . 北宋丞相权力遭到了极大削弱 B . 北宋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C . 北宋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D .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 . 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 .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 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 . 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许多僧人藉此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儒学地位回升 B . 僧侣干政严重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政治结社盛行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