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
    A . 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 . 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 . 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 . 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 . 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 . 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 . 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 . 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 1. (2024高一下·合江期中)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关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正确的有( )

    ①郡县体制 ②国家统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民族精神

    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融合,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

    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九州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华夏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有了大致轮廓;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内诸夏外夷狄”的观念形成。

    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

    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

    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

    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胡汉融合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如唐太宗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将“中华”与“夷狄”对举,其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或汉族。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

    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辽、金、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强烈同化的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以联姻的方式巩固满蒙联盟、对西藏实现有效统治,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

    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并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并有所创新,如元制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雍正帝提出“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以期消弭汉人的夷夏之防,缓和民族矛盾。

    近代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从反面刺激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各民族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表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推崇儒学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有何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
    A . 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 . 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 . 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 . 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皇帝制度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 .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 . 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 . 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 D . 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邢台市第一中学图文中心前有一组关于古代思想家的文化柱,其中呈现了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为政以德”“尚同尚贤”“无为而为”“以法为本”,其共同的思想主旨是( )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为政以德

    老子

    道儒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为

    韩非子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法为本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尚同尚贤

    A . 为生民立命 B . 拨乱反治 C . 藏之名山传之同好 D . 成一家之言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分布可以看出,一批批重大考古成果,犹如“满天星斗”分布在黄河流域沿线,尤其是黄河“几”字形段和中下游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B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 .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 D . 南北经济文化发展较不平衡
  • 1. (2024高二下·霍尔果斯月考)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B .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 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