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浙江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形成过早期工商强国的典范。范蠡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农商俱利等,为后世提供了“重商厚利”的理论渊源。魏晋以来,由于南北经济重心转移,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区域社会工商业相对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活跃。近代以来,由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骤变,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商业文化得以重塑。

    ——摘编自江宏《近代浙商与浙江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以来,龙游商人对聚集起的大量财富,大多用于置豪宅、建祠堂、量族田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资产变卖,回乡买宅置田。龙游拥有许多书院,教授的内容以传统重仕轻商思想为主。另外,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龙游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

    ——林利平《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以来浙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龙游商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请你对现阶段浙商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唐代杜环所著的《经行记》现已失佚,仅有杜佑《通典》所转引的1500余字存世,所载被俘工匠中没有造纸工匠,因而有学者不同意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亚学者研究指出,在怛罗斯战役前,造纸术就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据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 )
    A . 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 . 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C . 对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应存疑 D . 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中国古代各朝大多制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如《魏书·刑罚志》规定“年十四以下,降刑之半;八十及九岁,非杀人不坐”,《晋律》规定:“十岁,不得告言人”。由此可知( )
    A . 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B . 恤幼思想影响国家立法 C . 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成长 D . 古代法律日趋人性化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据南宋《梦粱录》记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清朝也有街头吆喝的叫卖词:“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这表明宋代以来( )
    A . 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B . 商品经济繁荣 C . 城市娱乐活动盛行 D . 具有品牌意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 . 儒学的复兴 B . 世俗文化的影响 C . 南宋的偏安 D . 崇文抑武的实施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 . 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 . 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 . 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 . 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如表为其中的一部分)中, “国家”一词频繁出现。这反映出( )

    内容

    出处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以为便,便国家。”

    《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史记·高祖本纪》

    ……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与【兴】□□□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

    A . 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 B . 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 C . 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 D . 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B .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 D .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考古发现,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增多(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等),在新街遗址中还发现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这表明( )
    A . 水稻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栽培作物 B . 稻麦复种制已在中原地区普及 C . 中原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增强 D . 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有学者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促使古代中原地区城市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周时期城市和明代中后期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因素均可,并阐述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