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上·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材料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

    ——选自《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宗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

    材料四: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

    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先是里斯本、塞维尔,后来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选自《经济成长历程》

    1. (1) 材料一中的言论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的先驱是谁?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采取什么方式来“砸开宗教蒙味主义的枷锁”的?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迈入大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
    4. (4) 材料四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怎样的对外贸易方式?在这一贸易方式中,哪一项贸易对非洲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苦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1. (1) 材料一中两种房屋分别属于哪两个远古居民的?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联系所学,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又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3. (3) 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 (4) 据材料四,联系所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关于农业生产他有什么见解?
  • 1. 如图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画面中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画中人物孔子和老子所属学派分别是( )

    A . 道家和法家 B . 儒家和法家 C . 道家和墨家 D . 儒家和道家
  • 1. (1分)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启发诱导为主,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具有强烈的人本色彩。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理论的起点是(  )
    A . B . C . D .
  • 1. (2024七上·封开月考)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为政以德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先贤的引领】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理论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制度•管理的方法】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四“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 易中天总结道:“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创造•智慧的结晶】

    材料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材料七 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息。

    ——贾谊《过秦论》

    【改革•强大的动力】

    材料八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材料九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 (1) 材料一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法家的韩非提出了什么样的济世良方?
    2. (2) 材料二的言论出自何人之口?结合所学依据材料,说出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一点即可)
    3. (3) 材料三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的制度?“天下为家”说明这种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了?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是什么制度?为此,秦始皇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来管理地方?
    5. (5)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巩固一统的措施,说明“秦汉是完成”。(政治、经济各举一例)
    6. (6) 这部史学巨著是?地位是?司马迁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点即可)
    7. (7) 请问这套体操叫什么?是哪位医学家所创编的?
    8. (8)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9. (9) 材料九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10. (10) 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 1. 如图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画面中有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画中人物孔子和老子所属学派分别是( )

    A . 儒家和道家 B . 儒家和法家 C . 道家和墨家 D . 道家和法家
  • 1.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 . 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 .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 . 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 . 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 . 因材施教 B . 温故知新 C . 有教无类 D . 仁者爱人
  • 1. 孔子由诸子百家之一而被定于一尊,又由一尊而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其思想、理论、学说被奉为万世之至论,不仅支配着民族的认识、思维和社会行为,而且深化浸透到国民的价值信仰、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之中。材料反映了( )
    A . 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B . 儒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底蕴 C . 老子思想对国家统治的作用 D . 法家思想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