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八下·青山期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三吴水利,不但重视水利之兴修,也极重视种子之选择。真宗时,因江淮两浙之地多旱灾,则水田难种,于是派使者去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宋室南迁后,江南地区更大力开发,以百万之众大兴水利,并且有大量北方难民,一起参与开发江南的土地……遂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谚语产生。

    ——根据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中国通史》

    材料二:耕地减少、需求增大的矛盾将是威胁未来粮食安全的主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农业最终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通过推广袁隆平发明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15万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保持与前几年大体相当。此外,袁隆平还注意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粮食安全储备了人才宝库。

    ——摘编自《袁隆平与粮食安全》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对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1. (2023八下·青山期末) 如图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示意图,据此可知科学技术( )

    ​​

    A . 对增强中国国防实力作出了努力 B . 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C . 对解决世界性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D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 1. (2023八下·硚口期末) 【人物故事】

    材料一: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

    ——【美国】唐•巴来伯格《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材料二:袁隆平的主要经历(部分)

    大学时代

    在西南农学院攻读农学系,主修专业始终不渝,一直是遗传育种学。

    1953﹣1957年

    安江农校苦练徒手切片绝活,手指里夹着锋芒毕露的刀片,绝对不能发抖,还得有特别坚韧的意志和耐性。

    1956年之后

    袁隆平搞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试验,用月光花嫁接红薯,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但根本不能遗传”。

    1961年夏天

    最热的时节,袁隆平在水稻试验田里发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株特异稻株——鹤立鸡群,并根据“鹤立鸡群”第二代出现的分离现象,进而形成了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的思路。

    1964年7月

    第二次神奇的发现了他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发现被公认为袁隆平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开端,也标志着杂交水稻研究迈开了第一步。

    1970年11月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一片沼泽地发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花粉败育型野生稻”,这一发现,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根本突破口

    1973年

    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

    1974年

    在攻克制种关时,袁隆平和助手舒呈祥、罗孝和也摸索出了一些独门绝技——赶粉,解决了杂交水稻授粉的一道难题。

    2020年

    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里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长出了水稻。

    ——摘编自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观点,选择表中相互关联的史事(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00﹣200字。)

  • 1. (2023八下·武穴期末)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随后得到联合国推广,同时期,屠呦呦发现青蒿素,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反映了我国(    )
    A . 国防力量不断加强 B . 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C . 文学艺术突出发展 D . 航天技术取得成就
  • 1. (2023八下·梁子湖期末)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袁隆平、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下列分别属于袁隆平、屠呦呦科研成就的是(  )
    A . 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B . 粳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C . 籼型杂交水稻青霉素 D . 粳型杂交水稻青霉素
  • 1. (2022八下·恩施期末)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几十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这反映出我国科技发展有赖于( )
    A . 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B . 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 C . 不断引进先进技术 D . 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 1. (2023八下·永顺期末)  如图人物被称赞为“象征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家”“亚洲的英雄”。下列属于他的贡献的是(  )
    A . 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
    B . 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 . 发现青蒿素
    D . 研发神舟系列飞船
  • 1. (2023八下·安乡县期末)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 . 王进喜 B . 邓稼先 C . 袁隆平 D . 钱学森
  • 1. (2023八下·衡阳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直到1953年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郑千里《“两弹一星”的伟大意义》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对中国来说,“现在进行国防工业建设,重要的是把最新的武器,如导弹、氢弹、无线电操作等搞起来,一旦战争发生可以解决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导弹,帝国主义就会使用导弹。” 
    --袁隆平《“两弹一星”筑就大国地位》

    材料二: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图1是当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轮,18时48分,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央视网

    材料三:(图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材料四: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为什么却要耗资研究“两弹一星”?请列举两位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过程中,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是在何时?这艘载人飞船叫什么名字? 
    3. (3)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
  • 1. (2023八下·武冈期末)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  )
    A . 实业救国 B . 研制导弹、原子弹获得成功 C . 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