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龙湖模拟) 阅读下表,这说明,明朝中后期( )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明朝中期,戚继光等率部抗倭。

    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在我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几何原本》等。

    A . 中外开始进行交往 B . 反抗侵略是主题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危机与机会并存
  • 1. (2024九下·兴宁月考) 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 . 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 . 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 . 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 . 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 1. (2024九下·兴宁月考) 下表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朝代

    每人粮食面积(市亩)

    粮食亩产(市斤/市亩)

    人均占有粮食(市斤)

    明代

    3.23

    346

    约1117

    清中叶

    1.71

    367

    约627

    A . 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B . 人口激增引发粮食潜在危机 C . 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D . 耕地增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 1. (2024·柳州模拟) 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A . 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 . 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C . 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 . 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 1. (2024·安徽模拟) 材料论述。

    14—15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部分地区趋于衰落。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欧洲社会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爆发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揭露了贵族和教会的专横、残暴,表达了他们对非教会世俗思想的推崇。一旦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个人和民族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它更难以控制的了。这一伟大变革,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驱使了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其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舍曼《世界文明史》等

    1. (1)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中国正处于明朝。此时,中国在思想领域实行什么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最早出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中?文艺复兴运动驱使了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请列举一位航海家并说明他开辟的航线。
    2. (2) 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字数200字左右)
  • 1. (2024·池州模拟)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将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枢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 . 接受汉族文化 B . 发展海外贸易 C . 巩固东南海防 D . 扩大疆域
  • 1. (2024·昭阳模拟) 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 . 提高教育质量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推动经济发展 D . 促进民族交融
  • 1. (2024·楚雄模拟) 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学习素材。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郑和下西洋 D . 戚继光抗倭
  • 1. (2024·云南会考) 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 . 西域都护 B . 驻藏大臣 C . 伊犁将军 D . 澎湖巡检司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形成到巩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初三年级历史协会举办“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古与今”学术沙龙,以下是部分学习材料,请你参与学习并完成任务。

    【文物解读】

    材料一:

                                           

                                                                           

                                                        

                                     

    【知识梳理】

    材料二: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①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立于秦朝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续表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完善于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加强于北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明清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衰败于晚清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读书卡片】

    材料三:

                                                                                       

    辛亥革命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郭姝娅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及民族观的影响》

    【史料研读】

    材料四: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起中国人民最激烈的抗争。战争的苦难使得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并且在抗战过程中塑造出宝贵的财富,在民族精神、政治智慧、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保障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三制”的制度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41年后还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陕甘宁边区。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1. (1) 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选择材料一中任意一项文物,结合相关史实,为它写一段解说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政治制度的名称,并说明该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转型的?”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分角度说明抗日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有哪些?(角度和史实注意一一对应)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