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八上·鹿城期末) 小科同学用A、B两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时发现以下现象,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回答问题:

    1. (1) 如图甲所示,将A物质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A物质不断溶解过程中试管中的水结冰了,说明A物质溶解时(选“放出”或“吸收”)热量。
    2. (2) 如图乙所示,将含有B溶质溶液的试管置于热水中,出现图丙所示情况,则说明B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3. (3) 小科认为图丙中试管内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B的饱和溶液,他的判断的依据是
  • 1. (2023九上·杭州期中) 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 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 . 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 . 固体:生石灰;液体: 水 C . 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D . 固体:氯化钠;液体: 水
  • 1. (2023八上·浙江期中) 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及其内部结构简图,请回答:

    1. (1) “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制冷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____。
    2. (2) 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3. (3) 喝完饮料后,取出罐体底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冷却到20℃,有2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已知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80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 (2023八上·浙江期中) 向图甲装有水的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出现如图乙现象,则此时瓶内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选填“吸热”或“放热”)。

  • 1. (2023九上·永康月考) 小乐为了寻找酸和碱反应的证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回答问题:

    1. (1) 实验1:将稀硫酸滴加到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测得该过程中温度升高。经分析,此现象不能作为该反应发生的证据,理由是
    2. (2) 实验2: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不能作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证据,理由是
    3. (3) 实验3: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和10g7.3%的稀盐酸充分混合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滴加5%的碳酸钠溶液,烧杯中溶液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坐标图所示。图示信息能否作为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证据,理由是
  • 1. (2023八上·吴兴期中) 如图所示,锥形瓶中装有物质X,胶头滴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使水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

    1. (1) 根据该实验现象推断锥形瓶中所装的物质X可能是____。
    2.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段时间后U型管内a液面高于b液面的原因
  • 1. (2023八上·杭州期中) 小金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度相应变化,会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 溶解度不变 C . 溶剂质量变小 D . 溶质质量变小
  • 1. (2023九上·临平期中) 某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可使外层两包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 . 浓硫酸和水 B . 氯化钠和水 C . 生石灰和水 D . 石灰石和水
  • 1. (2023九上·杭州期中) 用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 . 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 . 固体:生石灰;液体:水 C . 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D . 固体:锌粒;液体:稀硫酸
  • 1. (2023八上·龙泉期中) 溶液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 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 . 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热 D .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