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岳池模拟) 记叙文阅读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进来,来一阵,我们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脸庞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天晴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天晴了,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了峰顶。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云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但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就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⑪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⑫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 (1) 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请阅读全文,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父亲答应为“我”折纸鸽子玩作为补偿→③

    2. (2) 阅读文章,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

    3. (3)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5. (5) 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取为“纪念我的父亲”,而是“冬天的生灵”?
  • 1. (2024·长沙模拟) 文学作品阅读

    我邻居的六眼飞鱼

    伊北

    ①我们小区的住户相互之间很少说话,可是,最近就在我家楼下的一层那户,来了个另类。一天晚上,我家的门被推开了,一位老太太,头发花白,穿着一件纺绸印花的褂子,站在门廊,拿着一簸箕板栗,一脸的皱纹,充满善意,说:“小伙子,我是你家楼下的,我刚来,跟我儿子住,这是我老家的板栗,你尝尝。咱就算认识了啊,以后多来我家玩。”我很惊讶,问:“您是怎么进来的?”老太太诧异,说:“门没关啊。”行,那怪我,我暗自叫苦。“您贵姓?”我问。“江,江水的江,江桃花。”说完,老太太就走了。

    ②江桃花很快就出名了,但出的不算好名。她见人就扎堆,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她就立刻跑到人家跟前。见到男的就叫“这位大哥”,见到女的就叫“这位老妹”。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通天南海北、家里家外、国内国际地畅聊。有段日子,不光我躲江桃花,小区里的很多人,但凡遇到江桃花,也都采取同一个策略——三十六计走为上。

    ③一个周六,我在阳台上晒衣服,窗户开着,迎面一阵风刮来,我吸吸鼻子,闻到一股古怪的臭味。随风而至的还有音乐。是歌曲《勇气》?有人接电话了,她说:“喂,哦,好好,在这儿过得挺好的。不过这地方小,养点东西不方便。”我越听越觉得不对,朝窗外一看,哦,天哪!距离我家阳台不过五六米,一楼的小花园一角,用铁丝网圈出了一块地,七八只小鸡在里面正走得欢快。

    ④我憋着气,终于有一天,和江桃花的儿子遇上了。我说:“你们家好像养了点东西啊。”这位仁兄知趣,立刻就说:“兄弟,请多包涵啊!我妈闲不住,找不到人玩,就只能养鸡了。你放心,赶明儿鸡长大了,鸡蛋、鸡肉,我一定给你送去。”说完,江桃花的儿子三步并作两步进超市买东西去了。

    ⑤第三天,楼上的大姐就站在江桃花家门口,大声质问江桃花怎么能在小区圈养家禽,江桃花也不示弱,据理力争。只不过,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没出三天,居委会的人来了,他们先是劝,江桃花不听,然后是强制执行。江桃花浑身是嘴,也架不住居委会七八个大妈的劝说,她的七八只鸡,被掐着膀子拎走了。

    ⑥江桃花憔悴了。早晨,我去上班,刚好遇见江桃花拖着行李。我问:“阿姨,这是要走啊?”江桃花说:“待不住了。”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还是那首《勇气》。她不接。我劝道:“阿姨,还是再想想,关键要心安,心安了,就住下来了。”江桃花两手一摊,说:“关键是我有劲没处使啊。”我和她告别,去上班了。

    ⑦再碰见江桃花是在第二年春天。过了一冬,江桃花好像从灭绝师太变为小龙女,就连装扮,也焕然一新,穿着一条背带裤。后来我又遇到江桃花几次,有时是在早晨,有时是在晚上,但都在天黑天亮交界时,望着她匆忙而又利落的背影,我总觉得她要整出些大事。

    ⑧很快入夏了,江桃花提着一袋子西红柿进来,说:“给你的。”没几天,她又送来一个冬瓜,然后是黄瓜、丝瓜、芹菜。我说:“阿姨,您这是丰收啦!不行,我给您钱。”江桃花说:“不用,都是邻居,邻居就应该相互帮忙。”也就一个月吧,江桃花的蔬菜“席卷”了我们小区。原来,她儿子给她在城郊租了块地,她种的菜多得吃不完,她就挨家送。江桃花一下子成了小区里的明星。

    ⑨周日,江桃花要去地里,说带我一起去看看。一块绿油油的地,种满了瓜果蔬菜。我说:“这样好,能吃上放心菜,也省了钱。”江桃花没接话,然后忽然说:“人嘛,终究和其他动物不一样,要有人情味。我种菜,就是要种出人情味来。大城市,太冷冰冰了。”我沉默着,瞬间对她有了一丝敬意。

    ⑩江桃花的手机响了,还是那首《勇气》。江桃花问:“你说我这手机铃声,我儿子给设的,到底唱的是什么啊,什么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什么六眼飞鱼(流言蜚语)?什么是六眼飞鱼?是一种动物?”我听了,差点儿一脚踩空,忍住笑,超认真地说:“六眼飞鱼是一种有大神通的动物,是比鲨鱼还要厉害的神话中的鱼,只有勇气特别大的人,才敢面对六眼飞鱼。”江桃花若有所思,同样认真地说:“我敢面对六眼飞鱼。”

    ⑪一年后,江桃花开始做鲜榨果蔬汁,我是第一位客户,免费品尝。我扭开瓶盖,忽然被什么东西晃了一下眼。哦?是商标,一个透明的塑料圆盖,上面画了一条鱼,长着翅膀,戴着眼镜,旁边写着“六眼飞鱼”牌果蔬汁!我笑了。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2)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江桃花的行为

      “我”的表现

      一天晚上

      送板栗给“我”

      一个周六

      在一楼养鸡

      第二年某个周日

      带“我”去菜地

      一年后

    3. (3)  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字“钻”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江桃花的儿子三步并作两步进超市买东西去了。

    4. (4)  班上举行“读文章,解疑惑”的读书汇报活动,请你以文章中“江桃花”的人物形象为例,写一段话放入发言稿中,谈谈如何像江桃花那样面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
  • 1. (2024·芙蓉模拟) 文学作品阅读

    送别记

    20215231855 , 我和先生买好一束白菊,在文艺路口招了一辆的士,说了一句:“去明阳山殡仪馆。”

    ②一路上,的士司机没有与我们交谈。我和先生也少说话,一路沉默着,40几分钟车程似乎有些漫长。我注意到车上计价表没有打开,心情太沉,懒得计较,随便吧。

    ③就这样到了殡仪馆附近的马路,因为车流太大加上交通管制,的士蜗速爬行了很久。司机开口说话,带着浓浓外地口音重复了3、4遍:“这些人怎么能开私家车到这里来呢?就不应该开私车到这里来!”我想:他是不是还不知道,我们这么多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没关系,袁老的努力是为了让大家都吃到饭,又不是要每个人都对他感恩戴德。”

    ④准备下车,先生问:“多少钱?”

    ⑤“来祭奠的,不收钱。”

    ⑥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

    ⑦先生立刻开始“讨价还价”:“兄弟,那不行。这趟太远了!”在先生缠着的士司机要给钱的时间里,我默默记下这辆的士的车牌号——“湘AT1327”,我希望今后还能坐到他的车。

    ⑧终于给了钱。先生激动地对我说:“你看着吧,我们中国人还有很久的好日子可过。这是人心,人心呀!”我在泪光中微笑点头,与他一起汇进送别的人流。

    ⑨19:54分,这里依然有很多人。人流里有白花苍苍的老人,有尚在襁褓的婴儿;有高举“山西太原——长沙”纸牌的,有低头推着行李箱的;有穿灰尘扑扑工装的,有着西装配领带的。最多的,是20出头的年经大学生,他们身上,青春的身姿和肃穆的表情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大家手里都拿着鲜花,脸上戴着口罩,没有一个人喧哗,就像是沉默向前的湘江。不需要指示牌,不需要询问,所有人都知道人流所向就是去给袁老送别的地方。

    ⑩似乎走了很久,又似乎很快就到了祭奠袁老的大厅。工作人员在不断催促:大家快一点往前走。可是,谁都不愿意快起来。大家慢慢挪动着脚步,停下,对着袁老的遗像鞠躬。在快要走出大厅的时候,又停下来,远远地对着袁老的遗像,再鞠躬。

    ⑪出了祭奠大堂,沿着花海往外走。花海以白菊和黄菊为主,还有不少金黄的稻穗。很多花束上都有卡片,写满殷殷的感谢与怀念。

    ⑫22:06分,我们随着沉默的人流走出殡仪馆。殡仪馆门口人还是很多,一些人出来,更多的人进去。还有一些人开着车守在道路两边。有辆车边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2个孩子还在卖花,明码标着“菊花5元/束”。有好几辆车上贴着“免费口罩”字样。更多的车,在很显眼的位置摆着“免费接送”字牌。

    ⑬我们拼了一辆的士去火车南站,我们两个长沙上班族,还有一个外地上班族,一个本地大学生。的士司机是主动加入到的哥们自主组织的免费接送大军的,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大伙排班轮着跑,专门从南站到殡仪馆,让来祭奠袁老的人能顺利往返。我问,这样不会严重影响收入吗?的士大哥说,袁老让全中国人吃饱饭,为他做点事,是一份心意。下车时,我们刚准备说谢谢,的士大哥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⑭22:48分,我们进地铁站的时候,还能看到有年轻人捧着菊花从地铁站走出来。

    ⑮这场送别,久久感动着我,因为感受了这座城的温暖,因为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注释①: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病逝,享年91岁。从当天下午开始,长沙市民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袁老,同时主动为前来悼念袁老的各地民众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5月22日到24日三天,前往殡仪馆悼念的人数,就已经超过30万。媒体评论:“一座城,送别一个人。”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明显错误的两项是(   )
    2. (2)  文章开头划线句原为“袁老逝世第二天”。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改用现在的开头,有何好处?

      2021年5月23日18:55分

    3. (3)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第⑥段中加点词“揪”表现出的复杂心理。

      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

    4. (4)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文中的“我”拟向长沙市文明办发一封感谢信。请结合文章主题,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概括的哥义举的价值和意义,将感谢信补充完整。

      感谢信

      长沙市文明办领导:

      你们好!

      在袁老逝世后,我市部分的士司机自发组成免费车队接送从南站到明阳山殡仪馆的拜祭群众,有司机主动为其他前往拜祭的群众免除车费。

      希望文明办能多多宣扬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的城市文明更上一层楼。

      此致

      敬礼!

      一名普通长沙市民

      2021年5月24日

  • 1. (2024·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学作品一:

    年轮

    梁晓声

    拖拉机锐利的犁头,插入这片处女地。

    知青们自然而然地列成松散的一排观望着。

    拖拉机手注视前方,神情煞是庄重。

    连长扣上了旧风衣的风纪扣,肃立着,仿佛面前存在着某种神明,他虔诚地说:“北大荒的黑土地,你,请认真听着,我们,是那么崇拜你,又是那么敬畏你。我们这些人,不管是刚来的早来的,不管是从哪儿来的,来了,就都是你的人了,为了把你变成北大仓,我们是不会在乎流汗水的。在你和我们之间,一向是只有你发脾气翻脸不认人的时候,没有我们多么对不起你的时候。这不公平,为了今后我们能好好相处,彼此善待,我们一些早来的和这些打城里刚来的孩子,现在恭恭敬敬地对你三鞠躬,求你明年回报我们一个大丰收。我们就要斗胆在你身上开犁了,你可千万别以为是冒犯你……”

    他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说,可想了想,说的却是:“我们对你也再没什么可说的了。咱们双方,中不中,看行动吧!”

    他从头上摘下帽子,肃立鞠躬。

    知青们在他说话的时候,也一个个不禁变成了立正的姿势。他们随着连长鞠躬。

    鞠躬毕,连长对开拖拉机的老战士说:“老张,谁愿意坐着跟你一块儿感受感受,你带谁一圈儿吧!”

    那老战士朝知青们点点头。

    于是大家一齐拥向拖拉机。

    吴振庆看着张萌,大声说:“张萌,你先上。”

    拖拉机吼了一声,向前一冲,荒原上出现了一条黑浪……

    黑浪一直涌向天边。拖拉机绕回时,张萌从驾驶室探出身来,朝大家招手。

    张萌跳下拖拉机,众知青围住她,七嘴八舌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感受?什么感受?”

    “有自豪感吗?”

    “是不是像在船上啊?”

    张萌说:“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那么一种挺特殊的感受,想……喊一句什么似的!”

    又有知青坐上了拖拉机。

    又一股黑浪在犁后呈现。

    凡留下开拓者足迹的地方,便必定有卓越的精神之闪光。纵然时代扭曲而此精神不可亵渎,纵然岁月异常而此精神不可轻薄,因为它乃是从祖先至我们,以人类的名义所肯定的奋勇⋯⋯

    劳动开始了。

    晴天,他们踩泥、托坯、搭小房架。

    雨夜,他们用各种能遮雨的东西盖罩摞起的土坯和砌了一半的坯墙。

    男知青们在草甸子深处割草。

    女知青们在帐篷前编草帘子。

    他们的身影沐浴着朝霞在处女地上进行地块丈量。

    知青们纷纷在给家里写信。

    文学作品二:

    禾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释】①窦:孔穴,这里指沟渠。②粗了:基本了却。

    文学作品三: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活动小组准备对以上文学作品进行联读,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单内相应任务。

    ☆任务单☆

    [任务一]

    内容理解

    ①小文对《年轮》一文中两段画波浪线句子感到困惑:为何两处知青们的站姿有所不同呢?请帮他分析每处站姿的内涵,以及转变的原因。

    [任务二]

    细节探讨

    ②小组从细节处对三个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讨论,请你结合文本补充小组成员的对话。

    小文:《禾熟》的最后两句诗蕴含的思想情感很丰富,作者通过“耕耘债”“卧夕阳”等词语抒发了这样的情感: ① 

    小语:《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中的颈联写作技巧独特,耐人寻味,我是这样赏析的: ② 

    小文:《禾熟》中运用了“夕阳”这一意象,有人认为《年轮》一文中的倒数第二段画横线句中的“朝霞”也可换成“夕阳”,你觉得能换吗?请说明理由。

    小语: ③ 

    [任务三]

    舞台设计

    ③小文想把《年轮》改成剧本进行演出,请根据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内容,帮助他对舞台进行设计。(提示:从背景、道具、音效、灯光等方面)

  • 1. (2024八下·东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舍我一些花籽

    ①初秋真好。走在公园里,花还在热闹地开着呢,却有花籽成熟了。我喜欢哪种花,就径直去采摘那植株上的花籽,不用担心采错。

    ②牵牛花我喜欢蓝色的。多年前在超市里买过一包牵牛花种子,包装袋的图片上显示的分明是蓝色的花,可开出花来,却是玫红的。怨着那花不遂我愿,也怨着自己太善挑剔,就这样纠结了好几个月;现在好了,我在开着蓝色花朵的牵牛花蔓上采了上百颗种子,我听见它们争着抢着跟我说:“这下你放心吧,我们保证都给你开出蓝色的花!”

    ③那年春天,我在菜市场买了两包秋葵的种子,回家种了满满一阳台,我跟我家先生说:“你信不信,等这些秋葵开花的时候,咱家的阳台将成为全楼最美的风景!”“秋葵”发芽了,长高了,    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公园里的秋葵早就开成花山了,俺家的秋葵却似乎忘了开花的使命。入秋了,一米来高的植株居然在顶部打了小花苞。我搬个小凳子,踩上去,端详那花苞,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人家公园里秋葵的花苞是圆形的,我家“秋葵”的花苞却是一柄长长的绿色小穗。几天后,绿穗上开出花来,微白,小如米粒,细密排列。我知道自己买了“山寨秋葵”,却不清楚这被我精心伺候了好几个月的究竟是何等植物,心里这个闷啊!终于采下两片叶子,拿到学校给生物老师看,结果,生物老师也不认识,只是反复说“这叶子跟秋葵的叶子可真像啊”。拈着那两片叶子,要扔到垃圾箱,打扫垃圾的师傅看见了,问我道:“从哪里采的粟子叶啊?”我一听,大喜过望,遂俯身请教。老师傅说:“这东西结的籽儿叫粟子,可以喂鸟;这叶子跟秋葵是有点像,可它有股清香 味儿,人们吃烧烤时,拿它卷肉,可去油腻。”——老天!我居然养了一阳台粟子!

    ④有了“种错花”的经历,如今能够眼睁睁瞅着花朵、准确无误地采花籽,心里那个美、那个得意、那个解气啊!

    ⑤我采了蓝色牵牛的花籽,又采了粉色秋葵的花籽,还采了一些黄色草茉莉的花籽。当我去采红茑萝花籽的时候,碰上一个老园丁,他问我采这东西干嘛用,我回答:“种啊。”他笑了:“这小贱花有啥种头?”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在心里问自己:“你说你咋就这么近乎神经质地稀罕着这些‘小贱花’呢?是因为她们亲切,还是因为她们皮实?或者就是因为你自己原本就是一朵跟大富大贵无缘的花呢?”

    ⑥我是带着感恩的心采摘花籽的。边采摘边在心里说:“谢谢你舍我一些花籽!”——谢谁呢?谢天?谢地?谢植株?我说不太清,反正就是觉得该谢。

    ⑦“保真”的花籽带给人踏实的欣悦。在一粒花籽上想象花开,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

    ⑧我家先生收拾出了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空调外机间,本想堆破烂用,我央他把这个空间送给我做花房,他慨允,却讥诮我道:“整个一个农妇转世!又要种 一花房粟子?”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突然有了想法——我要让花房的北篱笆(刚刚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上爬满红茑萝,再把 所有空 花盆都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家花房花开正盛。到时候,我或许会拉上老闺蜜,得意扬扬地跟她说:“走,上我家的‘袖珍花房’喝杯咖啡去!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的夏天……”

    (选自《青春美文》)

    1. (1) 在叙述“种错花的经历”时,作者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次经历。
    2. (2) 联系上下文说说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

    3. (3) 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子。

      “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

    4. (4) “花籽”明明是“我”采的,却为什么取题《舍我一些花籽》?通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 1. (2024八下·桑植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艾香悠悠溢端午》,完成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一直记着呢。今年我带上儿子一块回去!”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围绕端午节的“艾香”回忆了儿时①,②,③几件往事,表达作者萦绕内心的一份乡野浓情。(每空限15个字以内)
    2. (2) 本文描写生动传神,结合语境,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表达效果
    3. (3) 结合语境,谈谈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有什么好处。
    4. (4) 文章结尾写“艾香馥郁而绵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2024八下·玉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

    王继颖

    ①盛夏,全家去吉林省大山深处探访亲戚,迷了几次路才找到他所在的小村庄。村外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场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不堪……

    ②归来之后,却常常记起那个小村庄,因为亲戚邻居那灿烂的笑脸,因为他家那道鲜花盛开的篱笆。亲戚邻居是个中等身材、五六十岁的男人,他家院落并不宽敞,院子东、西面是别家的石墙。院子北面,繁花似锦的各色六月菊,密密麻麻,交织成两道五彩缤纷的花篱笆;两道花篱间,藤条弯成的月亮门,缠绕着凌霄的绿叶红喇叭;月亮门向外的路两边,妖娆着数不清的粉紫大丽花。繁枝茂叶的绿背景,烘托出成千上万朵绚丽的花。主人大概常浇水喷洗,所有的花,都清丽明净,如刚沐浴过的婀娜女子。

    ③邂逅这么多美艳动人的花,我欣喜地驻足,看不够,就用手机拍。一张笑脸从月亮门里迎出来,朴素、热情又亲切:“你们远道来的吧,去老钱家?”他指着近旁一户人家。

    ④我的心全在花上:“这么多花儿,太漂亮啦!全是您养的?”

    ⑤“是啊,每年都养,习惯了。花儿也一年比一年好看。要是喜欢,走的时候捡大朵的,摘些带回去——哪朵好看,尽管摘,回去插花瓶里,也能开几天。”男人语调不高,温和的声音里透着欣喜。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⑥我没带走一朵花儿,我不愿带走一朵花儿。那绚丽缤纷的花儿,洋溢着美丽温和的芬芳,应该绽放在枝头,而不是萎谢在瓶中。虽生活在石粉包围的僻远山村,因为这鲜花盛开的明媚篱笆,男人平凡的日子和生命,一定不缺少希望和滋味儿。

    ⑦归路上,我们绕道丹东,坐船游鸭绿江。在中朝交界的水域,皮肤黝黑的朝鲜老乡驾着简陋的小船靠近游艇,售卖烟酒等物品。交易结束,朝鲜老乡望着游客们,指指自己的嘴和肚子。导游解释,他饿了,哪位游客有吃的喝的,可以送他一点儿。游艇上很快伸出两只纤细白嫩的手,那是一双年轻女子的手,左手一袋煎饼,右手两只鸡蛋。女子的身姿和脸庞隐在人丛中,却不妨碍她那双送出关切的手定格成永恒的镜头。

    ⑧这女子关切之手送出的善意,宛如大山深处鲜花的篱笆。鲜花的篱笆,又与一段视频关联起来。那是几年前一个文艺节目的片段。拾荒歌者幼小丧父,少年外出打工,因贫穷和知识贫乏找不到正式工作,除了打零工,更多是在城市的垃圾桶前翻找生活。常夜露宿街头的他,到中年还未成家,甚至不知自己确切的年龄。他却一直热爱读书和唱歌,热心照顾朋友的家人。在节目中,他怀着梦想倾情献唱,眼神干净,歌声纯粹。“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我也想成为其中一部分。”他的善良和执着编织出的也是一道花的篱笆。我们无法洞悉拾荒歌者的人生,在视频里邂逅,却被深深感染,一下子沉静下来,对世界多了敬畏之心。

    ⑨白驹过隙,忙忙碌碌间,除了至亲好友,我们很难走进更多人生命的院落,也难以邀请更多人走进我们生命的居所。然而,作为世间众生,我们却可以以美好的情趣,温暖的善意,以及热爱和执着等,为生命加一道花的篱笆,让路过我们生命的人,分享一片明丽,一缕馨香。

    1. (1) 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品质

      亲戚邻居

      美好的情趣

      年轻女子

      送食物给朝鲜老乡

      参加文艺节目,怀着梦想倾情献唱

      善良和执着

    2. (2) 第①段画线句子写出了亲戚所在村庄怎样的特点?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村外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场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不堪……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4. (4) 本文标题“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 (2024·桂林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的话何妨反着听

    明前茶

    ①江天的老爸这辈子自尊心很强,连剪视频、抢火车票这类自己做起来吃力的事情,都从不肯向儿子求助。父子俩一直客套得紧。江天妈妈形容父子俩的关系,说自从儿子长大后,这爷俩就像两座沉默的山。山不会移动,也不会交流,如果不是家中有活泼如溪流的女人能在两山之间传递消息,他们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都那么远。

    ②25岁,江天开始念博士,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打爸妈办完退休手续,经常回到老家去住,对于老爸的话,就要反着听了。

    ③刚回到近郊老家的父母很是忙了一阵。他们收拾出爷爷奶奶留下的老宅院,做了简单的装修,前院种花,后院种菜。等所有生活都走上正轨,连仔鸡都养成了能下蛋的小母鸡后,江天的爸爸就常念叨说:“人要耐得住寂寞。你看,村里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大的人,天天在垫高的门廊上聚众下棋、打牌。哎呀,我们这老胳膊老腿的,牌桌那么矮,盘腿坐一下午,可不要腿脚发麻吗?”“看看你三叔,每天从牌桌上站起来那一下,都得用手撑着借一把力。天天这么坐着,气脉哪儿能通畅呀。”不知为什么,明明是不屑的语气,江天却从中听出了羡慕、嫉妒与不服气等意味深长的潜台词。他意识到,父亲其实是寂寞的,他希望能有人到家里,热热闹闹跟他打牌、下棋。

    ④趁着放长假回家,江天在门廊上辟出一个两米见方的小隔间,装上通透的落地玻璃,与客厅连通;又到木匠那里给老爸定制了木条凳,安装在小隔间里,中间放了一张圆形的牌桌;为了让牌局更有氛围感,江天还从编鱼篓的匠人那里淘来一个葫芦状的竹丝鱼篓,正好把圆柱状的节能灯卡进篓口,筛下来的光线更有意境。更有趣的是,在安装保护装置的基础上,江天为这个节能灯安装了一个牵连的滑轮。夜幕降临之时,拉动一旁的滑轮,原本高高的灯具就会降下来,让老爸和牌友们不戴老花镜也不会出错牌。

    ⑤妈妈在微信上偷偷告诉江天:“你爸可喜欢这个小房间了。他看书、练字、摆弄小盆景,都在这个小隔间里。光是为给这小隔间暖房,他就安排七八回了。”这是炫耀儿子的贴心和孝心吗?江天哑然失笑。

    ⑥这样频繁待客的后果就是,妈妈好不容易养大的走地鸡大都被做成老鸡煲吃掉了,以至于后来家里仅剩的一只芦花鸡长成了“飞鸡”,一听到有陌生人的笑声,就吓得往后山竹林里飞,不到天黑不回家。

    ⑦新建的门廊小隔间,成了老爸回归乡村生活后的一个重要“锚点”,这个“锚点”把他从摇晃不定的漂泊心境中拯救了出来。村里人会来这里打牌,城里的老友也会开车来这里下棋、喝茶、吃农家菜,多少续上了父亲回归乡村生活后断裂的人际关系。而小隔间的改造成功,也让江天意识到,坚强了一辈子的父亲,体能与适应力在逐渐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逞强话,往往需要反着听。

    ⑧能听出父亲的言外之意,让这沉默的两座山之间忽然有了松涛呼应,有了啼鸟应答,有时,似乎不需要母亲这条宽阔的溪流来传递信息了。

    选自《读者(原创版)》2023年12期,有删改》

    1. (1) 文中的“江天”做了几件事来打造“小隔间”?请简要概括。

      示例:①在小隔间装上了通透的落地玻璃。②

    2. (2) 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画线的语句进行赏析。

      ①江天妈妈形容父子俩的关系,说自从儿子长大后,这爷俩就像两座沉默的山。(从修辞的角度简析)

      ②光是为给这小隔间暖房,他就安排七八回了。(品析句子加点的词语)

    3.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4. (4) 谈一谈你对标题“爸的话何妨反着听”中“反”字的理解。
  • 1. (2024七下·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的冬天

    ①寒冬鼓着腮呜呜讲了一夜的童话,清晨,再用它干枯的手指敲打我童年的窗棂,我从四十多年前故乡的被窝探出头,童年的冬天就这样开始了。

    ②玻璃上的白霜刚变薄,咣当一声,冷风裹着一群小伙伴围过来:走哇,吃冰溜、打仗去。村东的大池塘是我们夏天的游泳池,冬天的滑冰场。滑累了就去砸冰,把扎嘴的大冰块含成滑溜溜的小冰溜。耳朵是红的,脸蛋是红的,冰溜含在嘴里,嘴唇也是红的,喊着闹着跑向空旷的田野,打仗去。拣来柴火点上,边烤火边分伙,分好伙讲好打仗规则,各伙自己商量防守、抢夺策略,喊着各自的口号,把手里的冰溜子扔进柴火堆,顿时浓烟滚滚。冲啊,我们像乡间撒欢的小狗儿。

    ③太阳当头,地似乎软了,我们的肚皮也瘪了,于是说好回家吃午饭,吃完再玩。可还是等不得,纷纷拿着大饼子到军烈属范六爷家会齐,帮他压水烧火,听他讲打仗的故事。坐在热炕头,手里的大饼子吃了一半,眼睛盯紧了绘声绘色的范六爷,不觉中屋子暗了。

    ④)隐约地像有根丝牵着我飞快地往家跑,到爸爸下菜窖的时候了。蹲在菜窖口,心思顺着小木梯下到了里面。挖菜窖时,我们在旁闹着欢呼,看得仔细:四方的深坑,搭上木头,铺上油毡纸再铺上苞米秸,压上土,远看只略凸起,近看有进出口。踩着梯子下去,迎面扑来潮湿的土腥气,一堆白菜亮着,再看一会儿,还看见了土豆、萝卜。

    ⑤晚饭后,跟着母亲去串门,那家里早满了人,街坊四邻的姨婶们和她们的孩子都在,说说笑笑的。灶膛里的火闪着红星,锅里的苞米噼噼啪啪,这家的姑娘忙得粗黑的大辫子甩来甩去。捉迷藏正当关键,大人们喊我们吃炒苞米,蹑手蹑脚回到母亲身旁,那个躲起来的孩子一会儿噘着嘴自己出来了。又香又脆又甜的炒苞米天天吃不够,趴在炕上,耳旁大人们的唠嗑断断续续,心里想着母亲晚饭时说过的话,今年过年老舅还来,到时又可以跟着他拿手电照麻雀了。

    ⑥脑子里还是昨晚串门的情景,张开眼,已在自家躺着。外面下雪了,哇,好大的雪呀。堆雪人去呀。穿了衣服往外跑,迎面撞上进来的姥姥,姥姥眉开眼笑的,说老张家媳妇生了胖娃娃,让我们不要吵吵嚷嚷的。于是我们悄悄堆雪人,家家门口的雪人与屋檐下挂着的串串红辣椒、黄澄澄的玉米相互映衬,像幅年画。

    ⑦姥姥去帮别人家包黏豆包了,我招呼来小伙伴,给他们炒黄豆。半熟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抢着吃,也不怕烫,嚷嚷着黄豆香。吃完,张家孩子带我去看她家刚出生的小妹。小娃娃白白嫩嫩的,黑亮亮的眼珠看着我,像对我笑,又像在和我说话,太可爱了。我说要抱回家看,张家老太太哈哈笑,去吧,回家取小被子,抱走吧。我一溜烟跑回家,翻找小棉被,姥姥问了原委,也哈哈笑地说,人家那是说笑的,明年让你妈给你生个妹妹,你天天抱着。

    ⑧一年后的冬天,我起得很早,天没亮就到学校操场做操,然后开始早读,大声地读着新学的课文,口中哈出的热气在冷空中凝成一缕缕白雾,描绘着对未来的渴望。

    ⑨童年的冬天,滋养我的身体和心灵,是我人生旅程中温暖与爱的被窝,令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日子。

    1. (1) 文章围绕“童年的冬天”写了七件事,请概括其中的三件。

      ①“我”和小伙伴吃冰溜、打仗;② ;③“我”看爸爸下菜窖④;⑤“我们”堆雪人;⑥;⑦“我”到学校操场做操,大声读新学的课文。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3. (3) 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第几人称来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 1. (2024·广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薛培政

    ①修鞋匠老单几时来镇子上的,没有人能说得清。

    ②老单不是本地人,又说一口浓重的方言,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只记得镇子西头老槐树下有个修鞋的摊点,摆在那里多年了,修鞋匠姓单,人称单师傅,或直呼他老单。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落雪,老单就准时出摊。一辆半旧的人力三轮车、几个马扎、一台缝线机,还有一堆剪子、切刀、锥子、铁锤、钉子等零零散散的家什。

    ③在镇子上住久了,常听人说,老单这人不简单,话不多,但仁义。起先修一双鞋收个块儿八毛,如今顶多只收三五块钱,从来没有超过十块钱。

    ④别看老单粗手大脚,做起活儿来一针一线,那叫个仔细。有顾客送来磨坏了鞋底或旧得不成形的鞋子,问他能不能修,他都说尽量修。哪怕费半天事,他也想尽法子把鞋修结实。

    ⑤那天,一中年妇女来修鞋。老单接过来一看,是一只开了胶的劣质皮鞋。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擦干净,再拿起锉刀轻轻锉了两下,然后涂上胶水,用手按压了一阵子后,诚恳地对顾客道:“光粘胶不绱线,那不耐穿,过些日子还容易开裂。”征得主人同意,老单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一针一针地缝了起来。修好这只鞋,又让其脱下脚上另一只鞋,翻着看了看说:“这只鞋也快开裂了,趁这会儿一块儿修修吧。”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6块钱。待那顾客走后,挨着他卖针头线脑的老廖开腔了:“咦,你咋恁好说话哩?大热天忙活半晌,几块钱就给打发了?”

    ⑥“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望着他那副悯天怜人的表情,老廖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⑦草木枯荣,暑来寒往。几十年过去,老单仍孑然一身,每天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年逾花甲的他,虽说没有挣大钱,但每天进项不断。要说没攒住钱,打死也没人相信。

    ⑧奇怪的是,他攒钱不买房子,也不置家产,仍住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房间狭小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吃饭也不挑食,一天只吃两顿饭。他爱吃面食,成年都是馒头加白面条,很少见他买新鲜的青菜,买也是买剩下打折的蔬菜。

    ⑨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⑩按说老单这典型事迹早该见报上电视了,可他偏偏不喜欢那一套。前些年来过几拨记者,省里的、市里的,扛摄像机的、拿照相机的都有,他一句“没啥好说的”,就把人家打发走了。那年,镇里要上报他为道德模范,也被他婉拒了。

    ⑪见他如此这般,几个老友就纳闷儿了,不解地问他道:“你做了这么多年好事、善事,既不让媒体宣传,也不要荣誉加身,到底图啥哩?”

    ⑫他听罢只是嘿嘿一笑,不解释,仍然该出摊出摊,该修鞋修鞋。

    ⑬去年底,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办理优待证时,才揭开了这个谜。那天,工作人员因为要帮他填报退役军人信息,他从床头柜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装着入伍登记表、退役军人证件和荣立军功的证书等资料。

    ⑭那一刻,工作人员一脸困惑地问他道:“您咋选择隐姓埋名这么多年?”

    ⑮老单沉默着,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说道:“俺本是个孤儿,1970年参军到了基建工程兵某部,奉命挺进川藏公路腹地,参加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那年夏天,连日的大雨导致山体松动,大量碎石被山洪冲到公路上。我们赶赴抢险现场,正准备将路面碎石清理后疏导车辆通行,突然又有一股洪水裹挟山石倾泻而下。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牺牲在了那片高原上。”

    ⑯讲到这里,老单已是泪眼婆娑。顿了顿,他又说道:“俺这条命,是班长拿命换来的。等服役期满后,俺没有再回原籍,就来到了班长的家乡,想替他尽孝。结果一打听,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

    ⑰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选自2023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根据你的理解,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2) 请品味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一辆半旧的人力三轮车、几个马扎、一台缝线机,还有一堆剪子、切刀、锥子、铁锤、钉子等零零散散的家什。

    3. (3) 请概括两件能体现老单“不简单”“仁义”的事件。
    4. (4) 作者没有在开篇直接交待老单的真实身份,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妙处?
    5. (5) 读完小说,也许你会想到下面这些词语:小人物、平凡、善良、仁义、坚守、情怀、友情……请结合选文,围绕其中一两个词谈谈感受。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