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烟台) 现代文阅读I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⑪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 (1) 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2. (2) 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3. (3)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4. (4)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5. (5)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⑪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 1. (2024·古冶模拟)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①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运最久的国家之一,雄踞河北北部。河北博物院的《慷慨悲歌——燕国故事》展厅,有一件纹饰精美、体量巨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这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

    ②铜铺首出土于燕下都遗址,是燕国的代表性器物。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保定市易县东南。1966年2月,易县原练台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燕下都遗址中的老姆台东170米处挖土时,发现了这个举世罕见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考虑到这个铜铺首的规模和样式,不少专家都认为这是燕下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屹立于此地,如今虽然不复存在,但从这件硕大的铜铺首中依然感受得到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感。

    ③铜铺首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整体是兽首衔环造型,兽首主体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宽眉巨目,圆眼吊睛,凶猛无比,锋利的牙齿从口角两边露出并上卷,口鼻两边有须。面部结构紧凑,特点鲜明,层次清晰。

    ④饕餮额部饰有一立凤。凤冠饱满,颈向前伸,昂首瞪目,尾部翘起,两爪粗壮尖锐,各抓一蛇。两蛇巧妙地构成饕餮的额粱,蜿蜒游弋,缠绕在立凤的左右两翅,双首昂扬相对,好似因遭到侵犯随时准备攻击,又好似在苦苦挣扎。

    ⑤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龙,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灵动,颈部从上端两侧向前弯曲,头部向前伸,张口露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下方。尾部盘绕于饕餮双目的左右下角。整个场面充满紧张的气氛,犹如一幅剪纸,揭示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⑥铜铺首的环套在八棱半椭圆形的衔中,内径16厘米,外径29厘米。环上饰双龙纹,双龙分别缠绕于环的两侧,颈部从上端两侧绶带纹组成的圆环中钻出,突出于环外,双首相背,弯颈俯首,神情与上端双龙相似。

    ⑦这件铺首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作为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

    ⑧铺首是我国古代器物上的附件,最早萌芽于史前时期,成熟于殷墟二期偏晚阶段,后历经两周、两汉、魏晋隋唐,直至明清都被广泛使用。主要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墓门、墓葬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汉代以前,铺首被称为“金铺”或“铜铺”;唐代才出现“铺首”和“衔环”两个概念;到明代,人们才开始使用“铺首衔环”这一称呼。所谓的“环”,是具有实际使用功用的部件,供敲门使用,同时又有装饰意义。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要阻挡妖魔鬼怪进门,最主要的方法是在大门上放一怪兽衔着门环,可以防止妖魔鬼怪入门。

    (选文有删改)

    1. (1) 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透雕龙凤纹铜铺首为什么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2. (2) 选文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3. (3) 选文第⑧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 1. (2024·楚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说说发呆这件小事

    ①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上着一节照本宣科的枯燥课程时,或是被迫聆听某位领导的长篇大论时,你的注意力很快就会从这些令人厌烦的内容中偏移出去,进入一种神游八方的状态——发呆。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呆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娱乐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不需任何代价地将人从无聊的苦海中拯救出来。

    ②不知道诸位在发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发呆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③你可能觉得发呆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我们的脑子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静息状态。然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我们的大脑是个天生的工作狂,而发呆对大脑而言只不过是另一种工作而已。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发呆的时候,大脑当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而相对的,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④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耗费时间去发呆呢?

    ⑤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刺激。对于像哺乳动物这样脑子特别发达的物种而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以前,我们尚处于胚胎阶段的身体会将神经细胞大致排列好,发育出脑子和各种神经的基本架构。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基本相当于一台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为了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我们的神经系统还需要安装一些“软件”。因此,在出生之后,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要经过第二阶段的发育,在此过程中,借由纷繁变换的外界刺激,神经系统当中的“电路系统”被不断校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⑥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脑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复杂多变的刺激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诺曼·道伊奇的研究,大脑如果长期缺乏足够多样化的刺激的话甚至有可能会萎缩。因此一旦外界环境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多变的刺激,大脑的“维护”就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便感到了无聊,而无聊正是大脑对于刺激不足所发出的警告。发呆的意义正是为了战胜无聊,发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自己刺激自己的过程——既然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新鲜感,那么我就从我的回忆和想象中去“人为”制造出刺激来。

    ⑦但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于是我们才有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和艺术杰作。纽约时报书评编辑詹妮弗·舒斯勒写过一篇名为“我们的无聊,我们的自我”的文章,其中提到:“无聊历来就是创造力、幸福和自我感的源泉。”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⑧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或许大家真的应该像国际发呆大赛发起人所号召的那样,停下来,让自己放个空,储备能量再出发。当然,小小发呆怡情,要是呆得耽误了正事可就得不偿失了哟。

    (有删改)

    1. (1) 昆明的先生坡近几年咖啡馆林立,有的店铺装修直接写着“发呆”字样,有人认为这很消极,请你结合文章,说说发呆的好处或作用。
    2.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基本相当于一台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为了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我们的神经系统还需要安装一些“软件”。

    3. (3) 阅读第⑥段,分析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

  • 1. (2024·鄞州月考) 阅读下列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随着科技发展,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热而,在提高人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方面,电子书不及传统纸质书。

    ②美国神经科学研究者玛雅·萨拉维兹指出阅读电子书可能会令记忆能力变弱。

    ③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一名心理学讲师凯特·伽尔兰德做了一个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对比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出两个微小差异:

    ④第一,使用电子书阅读的学生很容易忘记前面的内容,为了理解信息,往往需要多次重复阅读某些段落。而阅读纸质书的学生则较少出现这种重复阅读。

    ⑤第二,纸质书的读者对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⑥心理学家安妮·曼根做过一项关于计算机考卷与印刷考卷测试阅读理解题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在屏幕上阅读确实会导致阅读理解能力变差。因为电子书的液晶屏使得读书过于舒适了,也不需要太动脑,最终的结果是让阅读变得容易了。

    ⑦当涉及学习和记忆时,过分容易会导致严重的负面问题。有时,人们在处理稍有难度的信息时,反而会记得更多——适度的认知困难是一件好事。

    ⑧人们在进化过程中被塑造成对空间有强烈的敏感性,因此上下文关系和标志性事物都有助于读者从“记得”知识迈向“懂得”知识。文段是靠近页眉还是靠近页脚,是在左边书页还是在右边书页,旁边是不是有幅图画,这些看似无关的元素其实对阅读理解有很大帮助。

    ⑨然而,电子书则炔乏这些元素,没有空间标志以供参考,尤其是那些以滚动页面为呈现方式的电子书。一页即一书,让读过的内容更难记起来,也给理解带来了困难。

    ⑩电子书的另一个弱点是让读者轻易分心,尤其是搜索、回卷和跳页阅读等各种麻烦操作,更途论设备上的各种游戏软件了,分心导致理解更加困难。

    ⑪经济合作组织曾发布报告称,根据最新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与从不或很少阅读的学生相比,用电子屏幕阅读的学生评估得分高出15分,而阅读纸质书的学生评估得分则高出了49分。几乎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纸质书阅读者的评估得分都高于电子书读者。

    ——摘自《烟台健康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信息过载是每个身处当代的个体最真切的体验。每天打开电脑或手机,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纷纷涌来,即便在人们意识到大脑已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信息时,手依然无法停止划动。

    ②智能手机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运作和分配,进而产生了韩炳哲口中的“超注意力”。

    ③韩炳哲认为,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人类文化领域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

    ④但如今,深度注意力在被超注意力取代。“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难以集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注意力不能容忍一丝无聊,于是就不停地刷手机打发无聊。而记忆和理解力在不断的“刷”中受到削弱。

    ⑤有不少人意识到,媒介越复杂,使用媒介的人就越容易陷入信息焦虑,精神越容易疲惫,记忆力和理解力也随之降低,因而开始选择形式和内容更为单一的媒介。基于人们的智能设备习惯,哈佛大学学者认为纸质书成了某种意义上电子阅读的解药。

    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新媒介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抛弃,新旧媒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人们对媒介的驾能力越强,就越能够充分使用多种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摘自帕孜丽娅博文,有删改

    【材料三】

    1. (1) 请根据材料二,解释“超注意力”。
    2. (2) 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得出的相同结论是什么?请概括它们的理由。
    3. (3) 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适度的认知困难是一件好事。

      ②哈佛大学学者认为纸质书成了某种意义上电子阅读的解药

    4. (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理,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请从材料一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 1. (2024·柳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介绍,超重和肥胖是指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超重和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成年人来说,BMI超过25被视为超重,超过30被视为肥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19岁及以下人群)来说,在定义超重和肥胖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世卫组织说,肥胖是一种复杂慢性病,且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病风险提升。例如,肥胖会导致患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增加,影响骨骼和生殖健康,还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从社会层面来看,肥胖造成的公共卫生负担正在加重。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超重和肥胖会直接影响健康,并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更高风险和更早发病相关。世卫组织强调,超重和肥胖及与其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预防和控制的。从成因来看,超重和肥胖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不平衡的结果。多数情况下,肥胖是一种由易导致肥胖的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变异等引起的多因素疾病。

    预防肥胖的关键在于实现消耗能量与摄入能量的平衡。世卫组织建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可以限制脂肪总量摄入,并将脂肪摄入从饱和脂肪转向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并限制糖的摄入。为了增加能量消耗,人们可以提高体育活动水平,例如日常进行至少30分钟的定期、中等强度的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精髓,贯彻“预防为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方针。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首先要转变其观念,坚持预防先行,摆正心态。学校和家长应抓住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其正确认识生命、认识自我,树立“自己健康,自己管理”意识,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另外,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较易受他人评论和外界思想的影响,肥胖往往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危害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应倡导积极观念,帮助孩子摆正心态,克服肥胖羞耻,以发展的眼光激励其正确认识自己、采取正确行动。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三:

    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联合编写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3) 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儿童肥胖问题?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 1. (2024·柳南模拟)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②1899年,沉睡已久的远古密码只是发出微弱的信号,就被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捕捉——一片甲骨惊天下,打开了紧闭3000多年的文明大门。

    ③然而,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如老吏断狱、神探破案,从历史的缝隙中探求线索,考释了许多艰涩难懂的文字,而今,前人留下的未释甲骨文字仍有2000多个。曾有学者说“考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近年来几度发出甲骨文破译“悬赏令”,单字奖励10万元不等。

    ④考释,就是找寻某个字的前世今生,以及与其他字的未了情缘。陈剑教授近年破译了两个甲骨文字形,即“徹”字古体的另外两种写法,展现了他数十年积累的功底:既要熟悉甲骨文字形体的笔画特征,全面梳理用字情况,又要深入把握已识字形的演变序列和规律,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从已知推导未知。可谓一路跋涉。

    ⑤甲骨文考释更像自然科学,需要确凿证据,发表用时极长。如陈剑2019年写成的《甲骨金文用为“游”之字补说》,初稿写于2010年。这类文章资料详实,引证宏富,有的字数达7万之多。一些聚讼纷纭的议题,经他研究,往往有涣然冰释之感。

    ⑥目前存世的甲骨中,正式发表的逾8万片,其中碎片占90%以上。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或较完整的材料。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

    ⑦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努力提高研究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目前应加大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支持力度。甲骨文发掘整理研究也需要集思广益,加以标准化,推动学术发展和研究实力的整体提升。建议重新启动对全球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利用最新科技手段,获取甲骨的拓本、彩色照片、尺寸、收藏信息等。而近些年相继启动的如“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调查”和“海外中华古籍调查与数字化回归”等工程可以提供借鉴。

    (摘自《环球网》)

    【材料三】

    甲骨材料收藏统计表

    收藏地

    收藏数(机构+私人)

    去向不明

    中国大陆

    >80991 片

    >20000片

    中国台湾

    >30343 片

    世界14国

    >21758 片

    (摘自《汉字汉语研究》)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3) 为什么说“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 1. 阅读

    【材料一】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锺书在《吃饭》一文中所说:“‘辨味不是充饥’,变成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因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或使本来没有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 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饲料。 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对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 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

    【材料二】

    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其他地方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 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 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汉解馋应浓油厚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做出即兴发挥。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 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都是现吃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甲】《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乙】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合论”所组成的。【丙】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丁】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虽处一盘,却各自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

    1. (1) 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2) 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

      就是说,在重视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

    3. (3) 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体会加点处的语言特点。

      A.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

      B.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饲料

    4. (4) 请以“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这句话为开头,就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关系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 1. 班级开展“钱江潮涌”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了解大潮成因】

    钱塘江大潮是我国最著名的海潮。钱江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钱江潮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杭州湾喇叭口河口地形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地、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产生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喇叭口的河口形状使江面迅速变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如图),外口宽度达100千米;溯江而上,河道越来越窄,在海宁附近河道急剧收缩,宽度已不足3千米。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水位暴涨。

    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海水上涨势头更猛烈,往往能形成形如立墙、势若冲天的大潮。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

    又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风威,于是就发生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

    (选自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

    【学习抗潮历史】

    绍兴末,以石岸倾毁 , 诏有司修治。乾道九年,复修筑庙子湾一带石岩。 自是屡命有司修葺。淳熙元年,江堤再决。嘉熙二年复决。守臣赵与权乃于近江处所,先筑土塘,于内更筑石塘,水复其故。嘉定十年,江潮大溢,复修治之。

    (选自《读史方舆纪要》)

    钱塘江海塘修建概况

    时间

    修建举要

    唐开元元年

    《新唐书·地理志》:“杭州余杭郡,……盐官有捍海塘堤,长124里,开元元年重筑。”

    五代梁开平四年

    钱武肃王(钱镠)发明竹笼填石筑塘和滉柱固塘之法。《十国春秋》:“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以巨石……”

    宋大中祥符七

    年至景祐三年

    沿用钱氏旧法修建,或以薪土相间压叠成塘。

    元泰定四年

    在竹笼石塘基础上创筑了石囤木柜塘。

    明成化十三年

    改建海盐县石塘,称“杨公塘”,后于弘治元年、弘治十二年两次改筑,发展成为高质量“样塘”。

    明万历四年

    筑海盐县五纵五横大石塘4余里,称“鱼鳞大石塘”,后又续建7里。

    清代

    在浙江修旧和新建土、石海塘 1545 里,其中浙西沿海114 次,浙东69次,浙西修建石塘368里。

    1950年至1989年

    杭州段沿江两岸筑围堤347 千米,围海涂64亩。以围代坝、治江围涂,是治理钱塘江潮的一项创举。

    1997年至今

    杭州市实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建成高标准海塘数百千米。如今,涌潮凶险的钱塘江下游两岸,崭新坚固的大堤巍然屹立,为美丽的杭城增添了一道“水上长城”。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欣赏咏潮诗文】

    观 潮

    [宋]周密

    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③,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④常时,而僦赁⑤看幕,虽席地⑥不容间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

    【注释】①浙江: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③海门:浙江入海口。④穹:高。⑤僦(jiù)凭(lìn):租用。⑥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①潘阆(?——1009):字梦空,号逍遥子,宋大名(今属河北)人。曾长期寓居杭州,晚年写有十首《酒泉子》,对杭州的自然风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

    1. (1) 阅读甲、乙两则材料,填空。

      钱塘江形成大潮涌,与引潮力、①、②等因素有关。

    2. (2) 一位国际友人希望观赏钱塘江大潮,向你咨询。根据两则材料,你推荐的最佳观赏时间段和地点是( )
    3. (3) 材料乙画横线语段体现了教科书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
    4. (4) 阅读材料丙,指出加点的词语突出了钱塘江水患的哪些特点。
    5. (5) 如果要制作反映钱江两岸人民抗潮历史的展板,你会用哪两个短语作主标题以体现抗潮精神?请结合丙、丁两则材料说明理由。
    6. (6) 下列对《观潮》和《长忆观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7) 《观潮》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钱江潮的气势,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修辞、感官体验等角度任选两个赏析。
    8. (8) 阅读《观潮》最后一段,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原文语句

      批注

      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用词凝练,突出了①

      写出车马众多,道路拥堵。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说明售卖的物品数量多、③

      这段描写的作用:④

    9. (9) 《观潮》和《长忆观潮》中,“弄潮儿”形象鲜明,请结合内容分析。
    10. (10) 右图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综合本专题的材料,探究会徽以“潮涌”命名的原因。

  • 1. (2024·邻水模拟) 说明文阅读

    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1. (1)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深知龙这一文化图腾寄寓了无数美好的象征,通读全文,请将这些美好象征写在下面横线上。
    2. (2)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
    3. (3) 下面句子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

    4. (4) 选文第三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 1. (2024·南宁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由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23年8月4日在福建厦门开幕。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内容涵盖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影视、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突出两岸互动、数字创新、产业发展、文旅消费、活动惠民等层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搭建的“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文化旅游主题展馆亮相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展览内容融合图文、实物和LED 等展示形式,立体地诠释了广西特色文旅资源和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据介绍,广西展馆以“侗族风雨桥”为造型灵感,吸取月牙形桥拱、飞扬檐翼、宝塔亭尖等元素,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打造出简约现代与民族特色兼备的展馆造型。整座展馆由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夜游经济、文博创意四个区域组成,通过文旅融合的形式,挖掘广西山水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讲述广西文旅故事。

    (选自新华网2023年8月 9日, 有删改)

    材料二 2023年9月13日,由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主办的“嗨购一季·乐享幸福”2023年幸福生活节启动仪式在南宁举行。幸福生活节从9月13日启动持续到12月31日,活动期间将通过一键游广西、广旅乐享等新媒体平台发起热门话题,加大文旅产品供给,培育消费热点,将区内优质景区景点、酒店、旅游线路、名特优产品等进行线上营销,并开展大V实探、团购达人云剪辑、 “72小时不停播”“万人短视频、直播团购福利”等一系列矩阵活动,多措并举促消费,真正实现“引客入桂”,为“中国人游广西”助力,推动广西文旅消费扩容提质。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9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二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3) 材料三是关于广西文旅的两个图标,请结合材料一,选出最合适的广西文旅宣传图标,并说明理由。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