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贵阳)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 , 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 , 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 , 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②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5. (5)  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徒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荻笼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近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踢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 , 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祜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 (5) 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1. (1)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②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5. (5) 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 1. (2024高三下·毕节) 文言文阅读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汉高天下既定之后,侈于封矣,反者起,武帝夺之而六宇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 , 管、蔡之亲不相保,而况他人乎!以天下市天下而己乃为天子,君臣相贸,而期报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

    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信之怀来见矣。挟市心以市主,主且窥见其心,货已而有余怨。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刀械发于志欲之妄动,未有焉者也。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怀愚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由斯A言也B信之C所以徒任D为将而不与E闻天下之略F且以不保G其终者H胥在是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六王之敵,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

      ②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

    5. (5) 同是论“项羽之失”,韩信和陈平的观点有何不同?作者王夫之对二人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 1. (2024高三下·贵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夫不耕或受之饥四万人之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②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 1. (2023高三上·贵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 , 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 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②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5. (5) 在和齐宣王关于士和王的争论中,颜斶的观点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1. (2024高三下·贵阳模拟) 文言文阅读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役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②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5. (5) 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 1. (2023·遵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首姓富庶,宜使之违舟窥。正从之。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 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房玄龄谏曰:“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暨。 上古所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且陛下仁风被于率土,孝德彰于配天。好生之德,禁障塞于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于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尊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柩。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情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于庶狱。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谓此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向使高丽违矣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怨,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

    太宗见表,叹曰:“此人危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虽谏不从,终为善策。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新罗:与高丽都是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②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

  • 1. (2024高三下·黔东南)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初,王莽征天下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 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 , 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 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旗帜蔽野,钲鼓之声闻数百里。 或为地道,或车撞城。 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 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 王邑、王寻之师,号称百万,以临瓦合之汉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诸将欲散归诸城武决迎敌之志诸将从倾覆随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难以晓譬于群劣,则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听之时也。乃微笑而起,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万一诸将不再问而遽焉骇散,能弗与之俱糜烂乎? 呜呼! 此大有为者所以异于一往之气矜者也。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兴废之几,非旷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转其轴。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必赐之以勇。 勇者,非气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有删改)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将欲散A归B诸城C光武决D迎敌之志E诸将F不从G倾覆H随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②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5. (5) 王夫之对昆阳之战中光武帝的表现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请简要说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