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合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

    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之。

    (选自《左传·定公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官以从。”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于是诙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 , 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耶、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兵A之B两君C合好D而裔夷之E俘以兵乱之F非齐君G所以H命诸侯也

    2. (2)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

      ②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 (5) 孔子强调“为国以礼”,夹谷会盟中,他在哪几个方面践行了这种主张?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 , 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三世A以前B至于赵之为赵C赵王之D子孙E侯者F其继G有在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5. (5) 概括文本中触龙的说话艺术。
  • 1. (2024高三下·贵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麋裘而韠,投之无戾。幄而廨裘,投之无邮。”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材料二:

    郑子产晨出过东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遗吏执而问之,则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感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鲁人歌词的意思是: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②贮:古代一种财务税。③典成:主管诉讼案件。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产A晨出B过东匠之C闾D闻妇人之E哭F抚G其御之手H而听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②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

    5. (5)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理念,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贵州)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晋灵公不。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宣子)、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 , 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材料二: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 , 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

    材料三:

    唐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徵),乃匿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徵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节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陛下A废B万机C事D畋猎E不满F十旬G未为H大乐。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魔贼之。

      ②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

    5. (5) 晋灵公、唐高祖和唐太宗对待讽谏的臣下,各持什么态度?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 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 ,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战国策·齐策》)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 , 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战国策·齐策》)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秦必不敢A攻梁B必南C攻楚D楚秦E构难F三晋G怒齐H不与己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将以下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 (5) 细读文本,结合甲文材料第一段分析颜斶是如何论述“士贵于王”的观点或结合乙文材料分析陈轸是如何劝说齐王的?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遂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恶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循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知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复以教寡人。”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岂怨之A乎B愿君C捐怨D追唯E先王F复G以教寡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 (5) 请简要概括燕王的形象特征。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 ,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序号。

      男儿生以不成A名B死则葬C蛮夷中D谁复能屈身E稽颡F还向G北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5. (5)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1. (2024高二下·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徽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徽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节选《唐顺之文集》,有删改)

    文本二: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乏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节选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吾A江南人B斩竹C而薪之D其E为园F亦必购求G海外奇花石H不自惜。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5. (5) 文本二认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本一和《种树郭橐驼传》是如何体现文本二所认为的“思理为妙”的?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 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注]时也。”

    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 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注】:卿子冠军是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物必先A腐也B而后虫生C之D人必先E疑也F而后谗G入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5. (5)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分析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哪种能力?
  • 1. (2023高一下·韶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鼓钟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栗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傥:倘若。②诎:同“屈”。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②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

    5. (5) 同为进谏,文中苏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进谏方式上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