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下·吉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梅祖彦先生二三事

    陈文

    ①1982年我入学清华不久,就了解到清华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那就是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校长。梅校长早已离世,无缘得见。幸运的是,梅校长有一位公子梅祖彦先生在清华当教授;更为幸运的是,梅先生是我们专业的教授,我极有可能得到先生的指导。

    ②当年在清华校园中,不时会看到一位身材修长挺拔,面容清瘦,戴眼镜,穿一身灰白色中山装,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学者,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从校园中穿过。高年级同学介绍说,那位学者就是梅祖彦先生。梅先生是那么超凡脱俗,有着那么优雅的名士风度,身上穿的虽然是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中山装,但仍然掩盖不住内在的高贵气质,这大概就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③认识梅先生后,我不时会在校园中和实验楼楼道中见到他。有几次我看见梅先生弯腰捡起零落在楼道地板上的碎纸片,然后走到附近的垃圾桶边,把捡起的碎纸片扔进去,这真让我这个对地上的碎纸片熟视无睹的学生无地自容。我也时常听老师们介绍梅先生的为人处世。周雪漪老师介绍说,梅先生平时衣着十分整洁,但做实验时就换上工作服,测量、采集数据一丝不苟,经常弄得满身油污。我没有在实验室中见到过梅先生,无法想象实验室外风度优雅的梅先生和实验室中一丝不苟的梅先生是怎样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④大三学习专业英语课,任课老师赖敏儿请来梅先生为我们上了一次课,我记得梅先生讲了商务信函的写作。梅先生整堂课全部用英语讲授,那是我在清华听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全程用英语讲授的几堂课。梅先生讲一口标准、流利的美式英语,授课十分清晰流畅,听梅先生讲课真是一种享受。课后我向梅先生请教怎样才能做到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梅先生说,平时要多在脑子里练习,而且要养成英语思维,说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思维来想,不要在脑子里先用中文想,再翻译成英语说出来,这样就慢了。专业英语课有一个大作业,要求用英文撰写一篇论文,字数在五千左右。梅先生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写的英文论文,我的论文得到了梅先生的好评,这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

    ⑤本科毕业后,我考到清华力学系上研究生,又读到了博士,一次在导师张维教授家中聆听张先生对我博士论文的指导,忽听门铃响起,我赶忙起身开门。出乎我意料的是,梅先生站在门外,惊喜之余,我连忙把梅先生迎进屋子,并向梅先生问好。梅先生不记得我了,亲切地问:“我们见过?”我回答说:“我是水机二班的,是您过去的学生,您给我们上过课。”梅先生听后笑了。不想那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梅先生。

    ⑥2003年梅先生离开了我们,清华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我们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以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我们人生的先生。

    1. (1)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概括

      在校园中见到梅先生

      听梅先生英语课

      与张维教授巧遇梅先生

      品性

      言传身教、一丝不苟

      学识渊博、诲人不倦

    2. (2)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梅先生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写的英文论文,我的论文得到了梅先生的好评,这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

      ②不想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梅先生。

    3. (3) 文章记述的是梅祖彦先生,开头却从他的父亲梅贻琦校长写起,有何作用?
    4. (4) 作为回忆性散文,本文的第②段与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第2段(见下文),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回忆鲁迅先生》

  • 1. (2024·寻乌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川一片盎然生机。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

    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我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趾移步闲适优雅……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给稻田放水,鹭鸶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悲怆遁逃了?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

    ⑧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感觉自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的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有魅力了,那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一种优雅;它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我早已不存再见的奢望,一见便不能罢休。

    ⑨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里。

    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此刻,心头便涌出这样的诗句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

    1. (1) 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看见鹭鸶——①——思考因由——又忆鹭鸶——②——③——再见鹭鸶

    2. (2)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①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

      ②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

    3. (3) 下列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 (5) 选文第⑪段说“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2024·南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我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所以那时候,满怀好奇心的少年的我常常望着滚滚而来的西川河水,充满遐想。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的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③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④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我心神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

    ⑤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⑥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甲】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⑦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⑧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⑨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乙】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⑩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这北国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丙】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⑪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⑫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⑬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丁】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选自《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3年15期)

    1. (1) 文章回忆了作者与安塞相交织的多个场景,作者彼时的心理感受也随着所闻所见的场景而变化,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对安塞的所闻或所见

      “我”的心理感受

      少年时期

      有个神秘的飘桃花瓣的真武洞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去安塞

      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时

      安塞来的农村后生打腰鼓

      去年“我”回到延安时

      赞叹,欣慰,满怀希望

    2. (2)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安塞农村后生和小朋友打腰鼓的表演,试选择恰当角度分析以下句子,把握安塞腰鼓的特点。

      ①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

      ②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

    3. (3) 本文适合朗读,以下对文章四处语句的朗读建议不恰当的一项是( )
    4. (4) 文章多处写真武洞的桃花瓣,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和第⑪段对真武洞的桃花瓣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 1. (2024·龙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佛子岭的曙光

    靳以

        ①“同志们,现在是三点整,三点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②水库工地广播站开始播音,这正是破晓之前的凌晨。在这里,和祖国各地的工厂、矿山和大建设工地一样,成千的工人通夜在佛子岭大坝的工地上紧张地操作着。他们每个人都记得:一定要跑在洪水的前面,不顾烈日的酷热,风雪的严寒,他们不放过一秒钟,日日夜夜地操作着。

    ③天还是很黑,虽然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午夜后的寒冷像初冬。在工地以外,树梢顶上,星星闪耀着;可是走进了大坝工地,明亮的灯光夺去了星星的光辉,不但照亮了天际,连河水也映着亮光。浓黑的夜色压不住这个世界,夺目的灯光劈开了它,通过闸门的水,像一匹匹发亮的白缎挂下来。在高空,一闪一闪发着蓝光的是电焊的火焰,它轻轻的把夜抓碎了,清晰地照出提前到顶的拱和垛上胜利的红旗,还有垛顶上活跃的工人的身影。他们忘记了夜,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他们只是忘我的工作着。

        ④静静的山谷,静静的夜,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把寒冷的夜晚也变成热烘烘的了。

    ⑤广播员热情的语言从喇叭口放送着: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我们工人有力量”……洪亮的歌声,一直送进工人的心里。突然报告:“二号拱位,一位工人同志受伤了!”只见工地急救站的医务人员,急急地背着药包和担架跑到了现场。他们不但在深夜要保持清醒,而且探身到急救站的外边全神贯注地谛听,生怕听不见广播站对他们的召唤,如果不能及时赶去急救,会影响工人同志的生命安全。

    ⑥当祖国人民安睡的时候,当孩子紧偎在母亲身边的时候,当老人翻个身又睡着了的时候,成千的人清醒着、劳动着,在佛子岭山地修筑着中国第一个连拱坝!它是千万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血汗的结晶。

    ⑦这坝横亘在两座山头之间足有一里路长,像二十多层楼那样高,由二十个坝垛和二十一个半圆形的坝拱组成。上万的农民弟兄和战士,把大山深深的斩去了一段,把河心挖深了二十多公尺。它向上直晶天际,向下深入水底,像一排俯身的巨人,紧紧地站成一排,把两臂撑住地心,用后背挡住汛期中从千山万岭奔泄下来的洪水,使它从汹涌化为驯服,使两岸人民不再受到水灾。

    ⑧它把上游的山谷变成一个大湖,常年积存着五亿立方公尺的水量,在枯水时期输送水源。使河面随时能行驶大木船,把上游山间丰产的竹、木、茶、麻运出去。它使下游七十万亩良田受到灌溉,淮河两岸人民免受洪水灾难。它强大的电流会一直送到三百里外的合肥去,给远方的城市,周边的山村,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

    ⑨它是中国第一个技术性最高的连拱大坝,它是按九级地震的条件设计建筑起来的水库,他将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踏上了美满和幸福的大道。

    ⑩这伟大的工程虽然是在大别山区的深山里,可是全国人民都关心他,支援他。从东北送来了斗车和枕木,从上海送来了机器和钢筋,从南京的栖霞山送来了洋灰,从青岛送来了钢板格,就是从遥远的重庆,也送来了机械和车轨。

    ⑪青年农民也未了,他们就近参加水库修建工作,两淮的农民带着工具从家乡一步步赶来了。上海的,无锡的,宁波的,海门的,湖北的,安徽的工人也来了,淮河两岸的子弟兵也过来了,结成工农兵的大军,向自然斗争,他们掌握着不同的机器和技术,却抱着同样的目标和志愿向水库工地进攻。

    ⑫难道没有困难么?从勘测开始就不断的遇到大小的困难,可人的意志没有被困难挡住。去年六月突发的洪灾持续了三个月,几乎把人们的信心冲垮了,可是党给人民以力量,党鼓舞着工地上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战胜大小困难,把三个月的时间追回来,大步向前。就在几天前,又有近两千个流量的大水来了,连拱坝已经屹然挺立在那里,挡住大水、制服大水,让翻滚起伏的水驯顺的流过闸门,只高出水面五六尺的木桥也能安稳地在水面上。“这是一个考验——”工地上的人们怀着欣悦的心情说。他们的建设信心更增强了,证明了两年多辛勤筑成的连拱大坝起作用了!

    清晨,当天边的青光转变成壳白色,天顶透出蓝色来,最后的星星也落下了。射着万道光芒的太阳穿过东山的红云升来了,它用温暖的手首先抚摸着在高空操作了一夜的工人,忙碌了一夜的工地仍热火朝天。代表着工人们的力量、骄傲和光荣的红旗,正高高馭在湛蓝的天空中,格外灿烂夺目。

        ⑭这正是六点整,一个真正的早晨的开始。

    一九五四年春,佛子岭

    (选自《靳以散文小说集》有删改)

    【阅读链接】

    靳以(1909——1959),是与郑振铎、巴金、叶圣陶等人齐名的现代著名作家。文中的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根治淮河水患而兴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其建筑价值和精神价值不可估量。

    1. (1) 读完文章,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梳理内容,请完成下表。

      对比角度

      《佛子岭的曙光》对比内容

      内外对比

      工地外星星闪耀

      工地内灯光明亮

      动静对比

      静静的山谷静静的夜

      成千的人清醒着劳动着

      虚实对比

      不同的机器和技术

      上下对比

      星星落下

      太阳升起红旗飘扬

    2. (2) 试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⑬段画线句子作用。
    3. (3) 请结合阅读链接,简析文章标题“佛子岭的曙光”的含义。
    4. (4) 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名句,参与修建佛子岭水库的人们就被誉为“当代风流人物”。结合选文内容,可以看出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 1. (2024八下·盐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飞廉

        ㅤㅤ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K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碰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ㅤㅤ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浓。餍饫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ㅤㅤ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磬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其中常见的是“荠菜儿”,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因采集它们的不容易。

        ㅤㅤ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香油。地菜也好,鸡蛋也好,香油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的活力。

        ㅤㅤ⑤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村里的灰姑娘们喜欢,城里的白富美也愿凑趣,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周密《武林旧事》里讲皇宫里二月初二办“挑菜御宴”,将“生菜、荠花诸品”放到“朱绿花斛”中,由后妃、婕妤们“以金篦挑之”,已经是将“挑菜”弄成繁复的行为艺术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城市之外,习习春风里,诗人们描述的“挑菜节”的情形是:“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白居易),“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郑谷),“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史达祖)。地菜也因此与故园,与游子们的舌尖联系在一起。

        ㅤㅤ⑥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除旧布新的辰光,他们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初读本文后,小深认为标题“三月三,荠菜胜灵丹”夸大了事实,小圳却认为这个说法很恰当。小圳从②—⑤段中筛选出了四个理据,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②采集不易尤显珍贵

    3. (3) 小圳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但小深认为它“土得可爱”,也有人认为它“既雅得诗意,又土得可爱”,对于以上三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请你以第④段划线句为例,阐明你的观点。
    4. (4)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作者的匠心之举,请你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5) 《人民日报》论坛提到:“我们需关注的是蕴藏在民俗背后的深厚的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请你简要描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家乡民俗,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 1. (2024八下·成都期中) 现代文阅读

    那旧时空的猴子和耍猴人

    段奇清

    儿时爱看猴把戏,至今回忆起来,总觉得耍猴人和他的猴子给人的是乐趣中含混着一份酸楚,酸楚中不乏一分动人心扉的亮色与温馨。

        “咚咚呛呛”的锣鼓声响了,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粒粒石子,涟漪圈圈荡漾开来。有小伙伴欣喜地大声叫:“要猴把戏的来了!”我便拔腿和小伙伴们一道向响起锣鼓声的地方跑去。来到一家的庭院一棵绿荫覆盖的大洋槐树下,见到一个约莫40多岁的中年汉子和一只猴子手中个个敲着锣、打着鼓,我们的目光多是向着猴子:这畜生敲打起锣或鼓来并不比人差。

    要猴把戏多是在白天,到了村子,要猴人往往是选择比较宽敝平坦一户人家的院子。随着锣鼓声,一些忙着农活的大人们也会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来到这家的院子。这些伯伯叔叔婶婶们,对猴把戏其实并不稀罕,或许是当年农村文娱生活匮乏,耍猴把戏的人来到村子能给辛苦恣睢的乡亲们带来一些欢笑声。

    村人们不叫“猴戏”;而是“猴把戏”;因为“把戏”是指那些滑稽却花样不多的表演,把戏前面还要冠一个“小”字,即称之为“小把戏”;猴把戏就属于这一类。正因为“小”;让人感到要猴人讨生活的不易。

    见有许多大人的面孔了,猴把戏也就正式上演了。主要有猴子翻斤斗,骑独轮车,钻火圈、拉车等传统而老套的节目。拉车时则要狗来配合,猴子扶着车把拉,狗儿则穿衣戴帽,人模狗样坐在车 子里。有一首诗很形象地描述了猴把戏:“随锣鼓声左右舞,东瞧西瞅骨碌碌,钻圈跳高不停歇,骑车拉车露一手。屁颠屁颠耍滑稽,学过少女学老妪,还作妖冶扭捏态,扮个丑相把人逗。”

    在人们笑声一片时,猴子便开始收钱了。虽说伢们儿多,却是没钱给的。这时大人会掏了一分两分的硬币,“哐当”一声丢在猴子托举着的盘子里。“手举托盘讨钞票,来到人前弯弯腰;眨巴眼 睛又点头,行着礼儿讨人好。得了钱儿嘻嘻笑,走了云步再蹦跳;先作揖儿再敬礼,点了头儿又哈腰。”

    那时我就想,伯伯叔叔婶婶们丢了千功万夫来看他们已看了好多次的猴把戏,大概就是为了这一刻:从自己羞涩的口袋中掏出一点儿钱,让耍猴人和猴儿狗儿们能有一个温饱。

    即使再穷,乡亲们也要给耍猴人一点儿钱,是因为耍猴人流浪漂泊,近乎乞讨,但他们全都是 一些纯朴厚道人。或者说,守不住本分的人是不能耍猴的。夏天,耍猴人常常会露宿在野外,即使旁 边是菜地瓜果园,他们也不会去摘取一叶一果。在远行中,没购买到车票的耍猴人也会扒上装货的火车,即便是车上有再值钱的东西,他们也会视若无物。故而,他们扒火车,纵是被管理人员发现了,管理人员也会是睁只眼,闭只眼,让耍猴人能到达日子的又一艰难起点。

    猴把戏的表演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节目:耍猴人高举着皮鞭,“叭”的一声向猴子打去,猴子眨巴着眼睛似乎要流泪了。当耍猴人再度挥鞭时,猴子则拿出一把小刀,向耍猴人刺去。其实耍猴人并不是真打,猴子拿的小刀也不是真刀,那只不过是仿真度很高的术刀。耍猴人说,这个节目看起来有一种暴力的辛酸,多次想放弃,只因猴子喜欢演,或者说猴子在表演这个节目中能得到一次释放情感的机会,也就一直保持下来。

    耍猴人对猴子其实混杂着对牲口、伙伴、兄弟、孩子,甚至对恩人的感情,复杂得就像生活本身。比如说,耍猴人拍全家福,给祖先上坟,都得带着猴子。特别是在吃饭时,无论是饭够吃还是不够吃,都会先盛上一碗给猴子。

    儿时看过好多场猴把戏,在表演结束后,至今不能忘怀的情景是:耍猴人和猴子依偎在一起,相互捉着虱子。太阳暖暖地照在他们身上,有风缓缓拂过……那景象宛然一幅幅浓浓淡淡的风景画。在城市的我如今很少再能见到猴把戏了,尽管记忆中的耍猴人邋里邋遢的,但艰辛中却让人感受到是一种脉脉暖暖的温情。

    耍猴人对他的猴子是感恩的,对一路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也是感恩的。一个朴实厚道懂得感恩的人,生活对他也是不会太过怠慢的。

    (选文有删改)

    1. (1) 文中小伙伴们对去看“耍猴把戏”的心情与课文《社戏》中“我们”去看社戏的心情有何相似之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2. (2) 文章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 (3) 文章第5段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4. (4) 多年后,文中的“我”怀念童年的猴把戏,课文《社戏》中的“我”也怀念童年的社戏,其原因有何不同 ? 
  • 1. (2024·岳池模拟) 记叙文阅读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进来,来一阵,我们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脸庞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天晴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天晴了,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了峰顶。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云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但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就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⑪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⑫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 (1) 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请阅读全文,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父亲答应为“我”折纸鸽子玩作为补偿→③

    2. (2) 阅读文章,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

    3. (3)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5. (5) 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取为“纪念我的父亲”,而是“冬天的生灵”?
  • 1. (2024·长沙模拟) 文学作品阅读

    我邻居的六眼飞鱼

    伊北

    ①我们小区的住户相互之间很少说话,可是,最近就在我家楼下的一层那户,来了个另类。一天晚上,我家的门被推开了,一位老太太,头发花白,穿着一件纺绸印花的褂子,站在门廊,拿着一簸箕板栗,一脸的皱纹,充满善意,说:“小伙子,我是你家楼下的,我刚来,跟我儿子住,这是我老家的板栗,你尝尝。咱就算认识了啊,以后多来我家玩。”我很惊讶,问:“您是怎么进来的?”老太太诧异,说:“门没关啊。”行,那怪我,我暗自叫苦。“您贵姓?”我问。“江,江水的江,江桃花。”说完,老太太就走了。

    ②江桃花很快就出名了,但出的不算好名。她见人就扎堆,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她就立刻跑到人家跟前。见到男的就叫“这位大哥”,见到女的就叫“这位老妹”。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通天南海北、家里家外、国内国际地畅聊。有段日子,不光我躲江桃花,小区里的很多人,但凡遇到江桃花,也都采取同一个策略——三十六计走为上。

    ③一个周六,我在阳台上晒衣服,窗户开着,迎面一阵风刮来,我吸吸鼻子,闻到一股古怪的臭味。随风而至的还有音乐。是歌曲《勇气》?有人接电话了,她说:“喂,哦,好好,在这儿过得挺好的。不过这地方小,养点东西不方便。”我越听越觉得不对,朝窗外一看,哦,天哪!距离我家阳台不过五六米,一楼的小花园一角,用铁丝网圈出了一块地,七八只小鸡在里面正走得欢快。

    ④我憋着气,终于有一天,和江桃花的儿子遇上了。我说:“你们家好像养了点东西啊。”这位仁兄知趣,立刻就说:“兄弟,请多包涵啊!我妈闲不住,找不到人玩,就只能养鸡了。你放心,赶明儿鸡长大了,鸡蛋、鸡肉,我一定给你送去。”说完,江桃花的儿子三步并作两步进超市买东西去了。

    ⑤第三天,楼上的大姐就站在江桃花家门口,大声质问江桃花怎么能在小区圈养家禽,江桃花也不示弱,据理力争。只不过,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没出三天,居委会的人来了,他们先是劝,江桃花不听,然后是强制执行。江桃花浑身是嘴,也架不住居委会七八个大妈的劝说,她的七八只鸡,被掐着膀子拎走了。

    ⑥江桃花憔悴了。早晨,我去上班,刚好遇见江桃花拖着行李。我问:“阿姨,这是要走啊?”江桃花说:“待不住了。”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还是那首《勇气》。她不接。我劝道:“阿姨,还是再想想,关键要心安,心安了,就住下来了。”江桃花两手一摊,说:“关键是我有劲没处使啊。”我和她告别,去上班了。

    ⑦再碰见江桃花是在第二年春天。过了一冬,江桃花好像从灭绝师太变为小龙女,就连装扮,也焕然一新,穿着一条背带裤。后来我又遇到江桃花几次,有时是在早晨,有时是在晚上,但都在天黑天亮交界时,望着她匆忙而又利落的背影,我总觉得她要整出些大事。

    ⑧很快入夏了,江桃花提着一袋子西红柿进来,说:“给你的。”没几天,她又送来一个冬瓜,然后是黄瓜、丝瓜、芹菜。我说:“阿姨,您这是丰收啦!不行,我给您钱。”江桃花说:“不用,都是邻居,邻居就应该相互帮忙。”也就一个月吧,江桃花的蔬菜“席卷”了我们小区。原来,她儿子给她在城郊租了块地,她种的菜多得吃不完,她就挨家送。江桃花一下子成了小区里的明星。

    ⑨周日,江桃花要去地里,说带我一起去看看。一块绿油油的地,种满了瓜果蔬菜。我说:“这样好,能吃上放心菜,也省了钱。”江桃花没接话,然后忽然说:“人嘛,终究和其他动物不一样,要有人情味。我种菜,就是要种出人情味来。大城市,太冷冰冰了。”我沉默着,瞬间对她有了一丝敬意。

    ⑩江桃花的手机响了,还是那首《勇气》。江桃花问:“你说我这手机铃声,我儿子给设的,到底唱的是什么啊,什么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什么六眼飞鱼(流言蜚语)?什么是六眼飞鱼?是一种动物?”我听了,差点儿一脚踩空,忍住笑,超认真地说:“六眼飞鱼是一种有大神通的动物,是比鲨鱼还要厉害的神话中的鱼,只有勇气特别大的人,才敢面对六眼飞鱼。”江桃花若有所思,同样认真地说:“我敢面对六眼飞鱼。”

    ⑪一年后,江桃花开始做鲜榨果蔬汁,我是第一位客户,免费品尝。我扭开瓶盖,忽然被什么东西晃了一下眼。哦?是商标,一个透明的塑料圆盖,上面画了一条鱼,长着翅膀,戴着眼镜,旁边写着“六眼飞鱼”牌果蔬汁!我笑了。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2)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江桃花的行为

      “我”的表现

      一天晚上

      送板栗给“我”

      一个周六

      在一楼养鸡

      第二年某个周日

      带“我”去菜地

      一年后

    3. (3)  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字“钻”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江桃花的儿子三步并作两步进超市买东西去了。

    4. (4)  班上举行“读文章,解疑惑”的读书汇报活动,请你以文章中“江桃花”的人物形象为例,写一段话放入发言稿中,谈谈如何像江桃花那样面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
  • 1. (2024·芙蓉模拟) 文学作品阅读

    送别记

    20215231855 , 我和先生买好一束白菊,在文艺路口招了一辆的士,说了一句:“去明阳山殡仪馆。”

    ②一路上,的士司机没有与我们交谈。我和先生也少说话,一路沉默着,40几分钟车程似乎有些漫长。我注意到车上计价表没有打开,心情太沉,懒得计较,随便吧。

    ③就这样到了殡仪馆附近的马路,因为车流太大加上交通管制,的士蜗速爬行了很久。司机开口说话,带着浓浓外地口音重复了3、4遍:“这些人怎么能开私家车到这里来呢?就不应该开私车到这里来!”我想:他是不是还不知道,我们这么多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没关系,袁老的努力是为了让大家都吃到饭,又不是要每个人都对他感恩戴德。”

    ④准备下车,先生问:“多少钱?”

    ⑤“来祭奠的,不收钱。”

    ⑥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

    ⑦先生立刻开始“讨价还价”:“兄弟,那不行。这趟太远了!”在先生缠着的士司机要给钱的时间里,我默默记下这辆的士的车牌号——“湘AT1327”,我希望今后还能坐到他的车。

    ⑧终于给了钱。先生激动地对我说:“你看着吧,我们中国人还有很久的好日子可过。这是人心,人心呀!”我在泪光中微笑点头,与他一起汇进送别的人流。

    ⑨19:54分,这里依然有很多人。人流里有白花苍苍的老人,有尚在襁褓的婴儿;有高举“山西太原——长沙”纸牌的,有低头推着行李箱的;有穿灰尘扑扑工装的,有着西装配领带的。最多的,是20出头的年经大学生,他们身上,青春的身姿和肃穆的表情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大家手里都拿着鲜花,脸上戴着口罩,没有一个人喧哗,就像是沉默向前的湘江。不需要指示牌,不需要询问,所有人都知道人流所向就是去给袁老送别的地方。

    ⑩似乎走了很久,又似乎很快就到了祭奠袁老的大厅。工作人员在不断催促:大家快一点往前走。可是,谁都不愿意快起来。大家慢慢挪动着脚步,停下,对着袁老的遗像鞠躬。在快要走出大厅的时候,又停下来,远远地对着袁老的遗像,再鞠躬。

    ⑪出了祭奠大堂,沿着花海往外走。花海以白菊和黄菊为主,还有不少金黄的稻穗。很多花束上都有卡片,写满殷殷的感谢与怀念。

    ⑫22:06分,我们随着沉默的人流走出殡仪馆。殡仪馆门口人还是很多,一些人出来,更多的人进去。还有一些人开着车守在道路两边。有辆车边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2个孩子还在卖花,明码标着“菊花5元/束”。有好几辆车上贴着“免费口罩”字样。更多的车,在很显眼的位置摆着“免费接送”字牌。

    ⑬我们拼了一辆的士去火车南站,我们两个长沙上班族,还有一个外地上班族,一个本地大学生。的士司机是主动加入到的哥们自主组织的免费接送大军的,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大伙排班轮着跑,专门从南站到殡仪馆,让来祭奠袁老的人能顺利往返。我问,这样不会严重影响收入吗?的士大哥说,袁老让全中国人吃饱饭,为他做点事,是一份心意。下车时,我们刚准备说谢谢,的士大哥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能来拜祭袁老!”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⑭22:48分,我们进地铁站的时候,还能看到有年轻人捧着菊花从地铁站走出来。

    ⑮这场送别,久久感动着我,因为感受了这座城的温暖,因为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注释①: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长沙病逝,享年91岁。从当天下午开始,长沙市民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袁老,同时主动为前来悼念袁老的各地民众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仅5月22日到24日三天,前往殡仪馆悼念的人数,就已经超过30万。媒体评论:“一座城,送别一个人。”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明显错误的两项是(   )
    2. (2)  文章开头划线句原为“袁老逝世第二天”。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改用现在的开头,有何好处?

      2021年5月23日18:55分

    3. (3)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第⑥段中加点词“揪”表现出的复杂心理。

      这声音不大,语气很平常,却把我的心给了一下,我的眼泪涌出来。

    4. (4)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文中的“我”拟向长沙市文明办发一封感谢信。请结合文章主题,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概括的哥义举的价值和意义,将感谢信补充完整。

      感谢信

      长沙市文明办领导:

      你们好!

      在袁老逝世后,我市部分的士司机自发组成免费车队接送从南站到明阳山殡仪馆的拜祭群众,有司机主动为其他前往拜祭的群众免除车费。

      希望文明办能多多宣扬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的城市文明更上一层楼。

      此致

      敬礼!

      一名普通长沙市民

      2021年5月24日

  • 1. (2024·三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过村庄

    胡启涌

    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②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檁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版)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章第④自然段有何作用。
    3. (3) 文中画线部分,使用多个以“一”开头的数量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 (4)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的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44页